一.前言
公元960年2月4日大雪纷飞,赵匡胤登基,创立宋朝。
宋朝,是一个风雅的朝代,更是一个被日本学者称为“东方的文艺复兴时代”,诚然,但我们却不得不承认文教兴盛的代价是国家萎靡,对于武人,农民来说,是一场寒冬,对于民族来说,是一场大病。
二.国家初定
公元954年,后周显德元年。年27岁的赵匡胤第一次跟随柴荣征战沙场,在泽州(今山西晋城)遭遇战斗,史称“高平之战”。在此之后,赵匡胤跟随柴荣历经对后唐,后蜀,契丹,北汉大小数十战。公元959年,显德六年,柴荣病重之际,任命赵匡胤为检校太傅,殿前都点检(掌握殿前司军队)。同年柴荣驾崩,仅留下年仅七岁的小皇帝和不过27岁的寡妇,这样的条件,这样的实力,想让赵匡胤不反,很难。
登基后的赵匡胤,统领宋军在统治的十七年间百战百胜,拓土开疆,多年的统一战争使得赵匡胤在军队中形成了至高无上的地位。
赵光义则在开封府尹一干就是十五年,这一方面决定了赵光义在暗处聚集文官的能量越来越大,可另一方面赵光义在登基前从未上过战场,在军队中的实力几乎为零。
三.太宗治国
公元976年11月19日夜,赵匡胤暴崩。开朝的勃勃朝气与百战百胜的军威,在不长的太宗朝渐渐消亡。
公元976年11月20日,赵光义登基。他登基之初不正,不稳,天下人之不服。这一系列因素导致了赵光义不敢信任,不敢托付军队。
在979年第一次宋辽战争,军队拥立赵匡胤的儿子,事后逼赵光义挥刀屠侄,可见一斑。赵光义最终选择重用文人,亲近文人。军队是一把刀却不在自己手里握着,这一尴尬局面使得赵光义在重文抑武,打压武人的路上一去不复返。
公元979年,宋统一战争(征服北汉)后,继而爆发第一次宋辽战争。战争历时五个月,以宋军大败而终。
公元979年,宋辽战争,高粱河(今北京西直门外)之战失败。公元986年,雍熙北伐,岐沟关之战,陈家谷之战大败。五场战争,打光了经柴荣,赵匡胤数十年以百战百胜培养的军队和耗损国家二十年所积物资,埋下宋在往后一百多年间不能统一中土的隐患。
战败后为保护无险可守的汴京,通过大量征兵,从太祖时期不到二十万威震天下的禁军到太宗中后期多达五十万的“少爷兵”,北宋灭亡的绝症之一冗兵已经形成。
其次,五次战争举国之力,天下损耗大半,仅仅雍熙四年间,全国爆发数十次起义,四川更爆发了波及全省的王小波起义,外战失利的同时内耗不断加剧,双重压力下的赵光义为保持统治,对武人较之前更严加防范,文人监军权利愈发扩大,军人地位严重跌落,在仁宗朝狄青大将军的下场令人唏嘘。
三者,在赵光义统治后期,大力倡导修道观,佛寺,这为后世开了一个极不好的头,后世真宗,徽宗,乃至钦宗,在面对金军攻不破的城墙之时,求法于神仙,最终国破家亡!
四.亡国之根
不可否认,赵光义是一个想有作为的君主,可也只是想有作为,可惜能力不足,尤其在军事上,多次的侥幸心理希冀以步兵对抗骑兵,致使杨业战死,潘美名毁,国家一夜回到创建开始。登基的不正当性和对军队的陌生,注定赵光义无法如太祖般在文武之间进行有效平衡,注定只能大力压抑武人血性,改变太祖时的严谨选拔到一榜录取上百人,以图稳定。
官员的增多,必定会导致俸禄的增加,俸禄的增加必定会导致被剥削阶级的压力增大,国家的稳定性自然会受到威胁,两宋多达416次的农民起义爆发成为历朝历代之最。在开国不到60年间,导致宋朝灭亡的绝症已渐渐侵入这个庞大的肌体。
可历史也证明了赵光义做得绝对正确,宣扬文教,改革科举,从唐朝时期的商人不可入仕到士农工商都有机会,崇文使得唐宋八大家其中五人皆出自宋朝,千年瑰丽大梁城成为世界历史上的一颗明珠。唯一的问题就是忧患从外面来了,最终全体成了亡国奴,武人内乱亡国终究是民族血气不弱,然而宋以偏安苟且亡国,血性丧尽。
而赵光义恰恰是为宋朝定下一切基调的君主,从他开始,宋朝的国家性格转向于图守,失败了不如不做的悲观懒惰性格。
五.总结
《司马法》曰:“故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数次的盲目北伐与最后的靖康之耻,和贯穿宋朝314年的“三冗”和文人萎靡顿弱之风,无一不是大宋的沉疴隐痛。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不止要有一袭崇文的华服,更需要有一根尚武的脊梁来撑起,不然,我们的文明之花终会被他人剪下成为插在瓶里的赏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