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皇贵妃和清朝的皇贵妃有什么区别?
明朝的皇贵妃和清朝的皇贵妃有什么区别?明朝的皇帝在册立皇后之前,往往先册立一个皇妃,这个女人就是"皇贵妃",那么,明朝和清朝都有"皇贵妃",这两者之间又有什么不一样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首先,从称呼上来讲,明朝的皇后被称为"大行皇后"。
所谓的大行,指的是去世,而明代的宗法制度规定,皇帝驾崩之后,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帝位,所以,"大行皇后"也就是指皇帝的嫡母。而清朝则将皇帝的正妻称为中宫,也就是说,只有正妻才能被称之为中宫。其次,从品级上来讲,明代,后宫等级森严,按照尊卑来分,依次为:太妃、太嫔、贵人、常在、答应。
而到了清代,后宫等级有所降低。其中,地位最高的是孝惠章皇后,她是康熙帝的生母,也是当时大清国实际上的女主人,因此,孝惠章皇后是清廷的第一位皇太后。此外,还有一位是慈安太后,她是大清国的第二位太后,不过,这位慈安太后的出身并不高,只是内务府的一个包衣奴才。最后,两者之间的待遇也有很大差别。
在明代,如果哪个妃子生下了皇子的话,那她就可以成为太子之母,并且,还可以获得一些特殊待遇,比如,赐名。而在清代,情况则完全不同。虽然,清朝也有生下的皇子,但是,他们只能够成为阿哥或者格格,至于能否成为储君,还要看自己的造化。而且,即使成为了储君,也不一定能当上皇帝。由此可见,无论是明清,还是其他朝代,后院之争都是非常残酷的。
在我国历史上有很多的朝代,每一个朝代的皇帝都有很多的妃子,但是皇贵妃和皇后却是有着很大的区别的,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下明朝的皇贵妃和清朝的皇贵妃有什么区别?一起来看看吧!
一、明朝皇后的区别。在明朝,皇后一般都是由皇帝的正妻,也就是嫡妻,而其他的妃子只能够称为庶妻,也就是说,皇后是地位最尊贵的,也是后宫中唯一能够跟皇帝平起平坐的人,而且,除了正妻以外,其他的人是不能够称呼皇帝的,只能够叫皇上或者万岁爷
所以,在明英宗的时候,就出现了这样的一个笑话:有一次英宗生病卧床,他的儿子朱祁镇前去探望,结果因为不小心,竟然称了英宗一声爹,这让当时的大臣们哭笑不得,可见,明代对皇后的重视,以及对于丈夫的一种尊重。
不过,到了明代后期,由于政治上的需要,为了更好的控制整个后宫,于是,很多的后宫都成为了摆设,甚至有的连名号都没有,只是空有一个虚名而已,比如说,宣德时期的万贞儿,还有成化时期郭氏,她们都是没有名号的,只是一个称号罢了!二、清朝皇贵妃的区别。
在清朝,虽然也有很多的妃嫔,但并不是所有的后位都是由嫡妻所继承,而是由侧福晋或者是庶福晋所继承。一般来说,侧福晋就是那些出身比较低微,或者是家中有罪的女子,而所谓的庶福晋,则是指那些出身比较高贵,或者是家族有功于朝廷的女子。当然,这些女子也不是随便就能够当上的,必须通过一定的仪式,才能够册封为"贵",成为贵人的。
不过,即便是当了贵人,也并不代表什么,因为,贵人是没有实权的,也没有任何的地位。因此,如果要想成为真正的后位,还需要经过一番考验,才能被正式册立。
而在清代,一般只有三个女人,才有资格成为正式的"母仪天下",那就是:孝惠章皇后,孝穆成皇后以及慈安太后,其中,孝惠章皇后是由顺治帝亲自选定的;而孝穆成皇后,则是乾隆帝亲自选的;慈安太后,则是咸丰帝亲自选的。由此可见,清代的后位,还是比较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