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夏朝“前半夏”:现代考古一再“巧合”,中国史书果然可信
迪丽瓦拉
2025-07-01 12:32:43
0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态度急速变化,从“中国热”时对中国历史深信不疑,急速转变到中国古史一切皆可疑,其中之一就是否定夏朝,认为夏朝是传说时代,周人虚构的王朝。

作为中国第一王朝,大禹因治水而建立的夏朝,在中国人心目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与意义,于是上世纪以来一批又一批的有志之士踏上了寻夏之路。

根据史书记载,夏都斟鄩位于河洛之间,唐初括地志考证“故寻城(斟鄩)在洛州巩县西南五十八里”。总之,文献将夏都斟鄩指向河洛之间,相距巩县不远之处的河洛之间。

1959年,就在史书框定的范围内,著名考古学家徐旭生成功发现“二里头遗址”。不过,对于二里头遗址,当时学者更倾向于商汤都城,比如徐旭生认为二里头“为商汤都城的可能性不小”。八十年代前后,随着偃师商城被发现,二里头为夏都的结论登上主流舞台。

问题在于:考古队队长赵海涛指出“二里头遗址的二里头文化的绝对年代是公元前1750年”,但夏朝建立于公元前2000年左右,与二里头相差250年,因此二里头只能是“后半夏”,那么“前半夏”在什么地方呢?

夏启之都:新砦遗址?

晋武帝时,盗墓贼在汲郡(今河南卫辉)一座战国古墓中,发现一批竹简古书,其中包括《穆天子传》。书中记载,周穆王东游黄泽时,“天子游于黄台之丘,以观夏后启之居,因入于启室”,说明“夏启之墟”与“黄台之丘”相近或重合。

史载夏启生于嵩山,但嵩山之北没有黄池、黄泽,也没有黄台之丘,而位于嵩山东麓的郑州新密却有“黄台岗”。北魏郦道元《水经注》中,对黄台岗周边的水系有过详细记载,考证都可与新密一些水系对应。学者丁山在《由三代都邑论其民族文化》中考证指出“黄台之丘可确指其即赤涧水旁之黄台岗”。

巧合的是,考古发现的新密“新砦遗址”,其周围的水系,就是水经注中黄台岗周围的水系。新砦遗址考古考古队领队赵春青的《新密新砦遗址与夏启之居》论文里考证指出:“水经注所载黄台岗附近的几条河流,至今仍见诸于新砦遗址附近。”

新砦遗址,位于河南新密市刘砦镇新砦村,总面积约70—100万平方米,是一处有着外壕、城墙和内壕三重防御设施,中心区建有宫殿基址的城址,以富含晚于河南龙山文化又早于二里头文化的“新砦期”过渡性遗存而著称,因此新砦遗址肯定是王权都城。

更为重要的是,根据现代碳十四测定:新砦遗址从龙山时代晚期跨越到夏代中期,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200年—前1750年,其中公元前2000年时出现城墙及护城河;公元前1850年左右,到公元前1750年,属于气势恢宏的“新砦期”,考古发现巨型祭祀遗迹等,此时新砦文化对周边影响力巨大,且新砦期时突然涌入大量东夷文化元素。

公元2000年时,夏朝不是大禹、就是夏启执政,但以穆天子传中记载来看,新砦遗址应为夏启之居,即夏启时对其有过一番大规模建造,比如修筑城墙与护城河等,将之作为都城。

新砦期突然涌入大量东夷文化元素,以及气势恢宏的政治中心地位,又与东夷首领后羿代夏、以及少康中兴的历史背景吻合。

因此,新砦遗址理应是夏朝前期都城,大约在公元前1750年时,迁徙到了相距不远的偃师二里头遗址(这个距离也符合当时的交通能力)。也就是说,夏朝迁都二里头,也与新砦遗址与二里头距离有关。

禹都阳城——王城岗遗址?

但问题是,穆天子传认为黄台之丘是“夏启之居”,史书记载大禹都城是“禹都阳城”,两者显然并非一处,那么禹都阳城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大禹之父叫“鲧”,被封为“崇伯”。古时,嵩山名为“外方”,夏商时称“崇高”,故后人称鲧为“崇伯鲧”,即“崇”就是后来的“嵩”,今在河南登封附近的嵩山一带。史书也说夏启出生于嵩山,新砦遗址相距嵩山很近,从嵩山迁到新密,符合当时交通能力。

水经注记载“颍水出阳城县少室山”,少室山是嵩山西峰,因此阳城应在嵩山一带。又记载“颍水东合五渡水,经阳城县故城南。昔禹避商均,伯益避启并于此。亦周公以土圭测日景处。县南对箕山”,周公观象台就在嵩山脚下的告成镇,出镇西门半里余即五渡河。

因此,禹都阳城应在嵩山脚下,或许就在如今登封告成镇。当然,史书记载大禹阳城或在其他地方,但以禹父鲧、禹子启都与嵩山有关来看,禹都阳城在嵩山一带最为完整、也最符合逻辑。

巧合的是,考古又一次与史书记载发生“巧合”,就在登封告成镇,相距新砦遗址数十公里之处,考古发现一座奇特的上古遗址——“王城岗遗址”。

王城岗遗址有三座城,两小一大,其中小城只有1万平方米,大城达35万平方米,是同时期河南龙山城址中面积最大的一座,已经掌握青铜铸造技术,并且确认大城是在小城废毁后建成的。与此同时,王城岗附近还发现战国时代的阳城遗址,明确写有“阳城”。

更为重要的是,现代碳十四测年表明:王城岗遗址下限为公元前2020年!这一时间恰好与新砦遗址修筑城墙与护城河时间吻合。

因此,王城岗遗址之小城,理应是“鲧之城”,大城为“禹都阳城”,即大禹强大之后修筑了大城,这也符合鲧禹历史。夏启夺位之后,或与政治斗争有关,将都城迁到了不远处的新砦遗址。

综上,夏朝源于嵩山脚下,大禹在此修筑阳城,夏启迁至新砦遗址,在新砦遗址历经250余年风雨之后,夏朝又迁至二里头遗址。夏人的每次迁都,其实相距都不远,符合当时的交通能力。

最后,西方学者认为夏朝是周人虚构的历史,但考古却一次又一次与史书“巧合”,背后原因何在?答案很简单,只能说明夏朝真实存在,中国史书可信度非常高,夏朝历史被传承了下来,故而才能在史书记载的大致位置发现相关遗址。因此,西方否定夏朝,到底是学术之争,还是偏见与傲慢,还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话题。

参考资料:史记、穆天子传、水经注、《赵春青——新密新砦遗址与夏启之居》等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清... 俗话说得好“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而这就是清朝的贪污腐败最直接的证据,在古代人人都喜欢清官,但是...
原创 7...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文武百官之间开始明争暗斗,党争情况愈发严重,朱元璋身为皇帝对这些事情其实不是非常...
原创 朱... 明太祖朱元璋,从一介布衣一路打拼,最终建立了明朝。在这一过程中,他育有26个儿子,可谓是"子孙满堂"...
原创 朱... 元末乱世是个英雄辈出的年代,追随朱元璋反抗暴元的猛将多如牛毛,比如常遇春、汤和等名将,与这些人相比,...
原创 教... 中国历史上曾经发生过很多悲剧性事件,被称为民族耻辱,五胡乱华就是其中之一,这里的五胡指的就是匈奴、鲜...
清华、北大,共同发讣告 7月1日,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共同发布讣告: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及北京大学历史...
原创 宇... 宇文化及密谋杀死了隋炀帝,李密率兵声讨,宇文化及败北后被灭 公元618年,王世充率领军队攻打瓦岗寨,...
原创 清... 明朝末期,当时的建州女真部一直侵扰大明的北方地区。在建州女真和大明的长久对抗中,建州女真养成了十分厉...
原创 《... 公元1005年,北宋与辽国签订议和盟约,以每年三十万两白银为条件,换取两国间的和平稳定,因签约地点在...
原创 武... 武则天虽然鼓励告密,重用酷吏,但女皇并不满足于此,她不能容忍曾经为她效命而今却是帮倒忙的酷吏继续存在...
原创 春... “嗖”! 箭羽尖锐的破空之声,带着无可阻挡的凌厉之势,不偏不倚地射中了周天子的肩膀,箭头穿透了厚厚的...
原创 明... 明朝中期以后,政治日益败坏,封建压榨导致人民不断起来反抗。面对如此形势,1573年(神宗万历元年),...
原创 明... 朱元璋建立大明,长子朱标为太子,其他分封二十三位皇子为藩王,传至嘉靖年间楚王一系开始迭出大案,楚藩三...
原创 武... 武则天在做了八年皇帝之后,将庐陵王李显从房州秘密接回到洛阳。 九月,李显重新被立为太子。 这一转折意...
原创 东... 提到“东林党”,相信一定会见仁见智存在不同的声音,支持者称其为“正义联盟”,反对者称其为“伪正义联盟...
原创 胡... 千百年来,无论那一次改革都必须付出巨大牺牲,因为原本的利益群体已经达成平衡,要改革就必须打破这种平衡...
原创 为... 公元前221年,秦国大将蒙恬率大军突破齐都,帮助秦始皇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 然而正当咸阳城一片欢庆...
原创 清... 文/寂寞的红酒 火器,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创举。早在宋朝时期,我国就已经出现了火器。到14、15世纪,...
原创 唐... 朔方军是唐朝的一支节度使军队。 它自武则天(690~705年在位)时期出现以后,一直活跃在唐都长安(...
原创 乌... 【历史】从世界历史来看,世界权力主要集中在大国手中,尤其是世界超级大国,那是直接主导世界的。而小国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