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雍正王朝:被隆科多取代的前任步兵统领,为什么被康熙挫骨扬灰?
迪丽瓦拉
2025-07-01 12:33:26
0

在《雍正王朝》中,有一个问题想必很多人没有意识到,那就是在举荐新太子时。因为隆科多的“临时倒戈”,倒打了六叔佟国维一把,等于彻底断送了佟国维的仕途,迎来了自己真正的政治生涯。

可是,佟国维跟隆科多说的很清楚,九门提督的职务也已经从康熙帝那争取过来。只要隆科多按照六叔的要求做,已经万无一失,可隆科多为什么还要冒险,向康熙帝举报六叔?

直到杨角风我最近重刷《雍正王朝》,才突然发现一个很少有人注意到的问题,也终于明白了佟国维为什么坚持举荐老八胤禩,隆科多又为什么“倒打一耙”?

这个问题就是,九门提督原本就有人当,康熙帝为什么要撤掉他,换成隆科多呢?

杨角风谈《雍正王朝》系列文章:康熙帝奖赏隆科多,为什么要撤掉托合齐的步兵统领职务?

一、

可以说,在热河八大山庄被围事件后,举荐新太子之前,隆科多的出场次数并不多,还是个很不起眼的小人物!

好不容易在老四胤禛追缴户部欠款的时候,赶上个露脸的机会,还被金陵副将马国成给抢了风头。原本田文镜喊他们俩进来问话时,隆科多站在马国成前面,其他官员也确实对他给予厚望:

“国成,小多子,咱们可是刀枪里滚出来的,咱们可别丢份儿!”

旁边的黄体仁也补上一句:

“对,精神点儿!”

这句话确实很受用,隆科多当时就挺起胸脯,大摇大摆,一副要干架的阵仗,精精神神的就走了进去。只可惜,这是表象,是做给其他官员看了,等真走进去了,立马就怂了。

倒是人家马国成,别看走在后面,却摆足了架势,盘了下大辫子,嘴里怒吼一声:

“艹!”

随后超越隆科多先行走了进去,没等田文镜先发话,他那句创造了网络传播热梗,至今经久不衰的经典国骂就骂了出去,当时就把田文镜给镇住了!

为此,马国成也迎来了众人的夸赞,“很精神、不丢份、好样的”,从而走上了人生巅峰,成了田文镜的后爸。

虽然隆科多在这里丢了面子,不精神,还丢份,但见到老四胤禛进来后,他还是庆幸自己没说话,不然的话,也就没有他的以后了。

可以说,此时的隆科多正处于低谷时期,一度落魄到去当铺当宝刀的地步。

二、

当然,历史上的隆科多可没有这么一段穷困潦倒的生活,佟国维也并不是他六叔,而是货真价实的亲爹。

佟家在康熙朝的地位,那是相当显赫,有着“佟半朝”之称。意思就是说,整个朝廷,有一半的官员都是他们佟家的人。而且隆科多的起点也并不低,是可以跟在康熙帝身边,奋勇杀敌的。

对,他就是因为作战勇猛,屡立战功,所以康熙帝赏赐给他一把宝刀!

只可惜,战事结束以后,隆科多并未回京,而是被调去驻守边疆,他嫌环境差,自己偷跑回了京城,当过一段时间顺天府尹,后来也被丢了。这也是追缴户部欠款的时候,田文镜派人喊隆科多进来,喊的就是原顺天府尹。

因为没有经济来源,花销又大,隆科多才会沦落到向户部借钱的地步。虽然他多次去找六叔佟国维要差事,但每次都未能如愿,以至于到后来,连六叔门里的管家都讽刺他:

“别把那鹰喂得太饱了,你想把它撑死啊?”

所以,这次热河事变发生后,隆科多很激动,因为他觉得这是一次押宝的机会,搞不好就能一飞冲天了。

结果,隆科多把自己的想法跟六叔佟国维一讲,就被当场训了一顿:

“看你飞扬浮躁,什么旧太子要废,新太子要立,你当这是投注押宝呢?押中了就飞黄腾达,万一押不对呢?那可就身败名裂了!”

三、

佟国维说是这样说,但还是给隆科多派了个理藩院的小官,目的很明确,就是让他去烧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的冷灶!

随着老八胤禩阵营,搞出个什么“八王大”、“大八王”,还被康熙帝评价江湖术士的话,也多少能代表一点民意。佟国维算是抓到宝了,决定上下走动,全身心支持老八胤禩争夺太子位置。

因此,才有了那晚,康熙帝特意把佟国维叫到宫中,请他吃饭,俩人才有了一次正式交谈。也正是这次谈话,康熙帝提出以提拔隆科多为步兵统领衙门都统为条件,换取佟国维的告老还乡。

那么,就回到咱们的题目了,前任步兵统领衙门都统是谁,康熙帝为什么要换掉他?

没错,前任就是太子胤礽的得力部下,也是他的心腹大臣——托合齐!

在康熙帝说出自己的这个想法之后,佟国维呈现的是一脸不相信的样子,立马跪地谢恩:

“奴才代死去的兄长佟国纲,叩谢皇上圣恩!”

我们很多人到这里就看不明白了,佟国维为什么回去以后,依然坚持自己举荐老八胤禩,却让隆科多去烧老四胤禛的冷灶呢?

就因为,在他的选项中,早就排除废太子胤礽这一项了。或许之前他还在犹豫,搞不清康熙帝为什么要请自己吃饭,还委婉的劝自己退休。可听到康熙帝这种任命后,他突然就明白了,这是在进一步打压废太子胤礽的力量。

四、

正是因为康熙帝决定让隆科多取代托合齐,任步兵统领衙门都统,才让佟国维坚信,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皇上,微臣虽是老眼,却不昏花!”

但这确实是佟国维自作聪明了,原本他跟皇上都商量好了,到明天的朝会上,他谁也不用支持,直接请辞告老还乡就行了。作为提前商量好的交换,康熙帝也会趁机把隆科多提拔上来,万事大吉。

可佟国维不想这么退啊,就像他只肯给隆科多看看这副老花镜,却没有丝毫想给对方的意思一样。他觉得这是自己猜对了下一届太子人选,康熙帝忌惮自己将会有拥立之功,所以才不让他继续当上书房大臣的。

这才是他劝隆科多去烧老四胤禛冷灶的原因所在,别说他了,连邬思道都知道这次举荐新太子,四爷没戏。隆科多也不傻,自然也清楚,冷面王是没戏的,不然佟国维也不会睁着眼睛说瞎话,骗他:

“你也许会认为我为什么不去烧四爷的冷灶,其实,热灶烧不好,更容易引火烧身。”

回到家以后,隆科多是越想越不对劲,一晚上辗转反侧睡不着。是啊,六叔是想两头押宝,老四和老八肯定能中一个。可是,是个明眼人都能看出来,老四胤禛胜出的概率几乎为零。最后隆科多掏出那份任命状,醉眼朦胧的坐在灯下喃喃自语:

“做人难,难呐……”

五、

结果就是,第二天一大早,隆科多没有到康熙帝那里谢恩,反而改成了认罪!

但他的这个举动,并未告知六叔佟国维,导致对方还以为隆科多听自己的安排,举荐老四胤禛当新太子。

等到他发现情况不对劲时,汗珠子都流出来了,佟国维万万没想到,康熙帝竟然要复立太子。他心里已经有一万只羊驼狂奔而过了,是啊,既然要复立太子,你昨晚为什么请我吃饭,还要撤掉太子心腹托合齐的九门提督职务?

按理说,佟国维告老还乡,本就是他跟康熙帝达成的协议。可为什么在朝会现场,佟国维却有点歇斯底里,一个劲跟康熙帝顶,非要对方给个说法呢?

原因就在于此!

虽说佟家有一条祖训是不要一条路走到黑,可这也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其他可以走的路,他佟家全都有人在走。这条路不通,还有下一条路,下一条路不通,还有又一条路。

可是,昨晚他跟隆科多商议时,只选了最有可能的两条路,并未选第三条举荐废太子胤礽的路。

他是越想越怕,越怕就越急,才会气急败坏的痛斥张廷玉是奸臣:

“七日之前,皇上下旨废黜太子胤礽的太子名位,难道那时张廷玉就不知道‘无心为恶,虽恶不罚’的道理,当时他为什么不阻谏皇上?”

是啊,现在你又蹦出来说废太子没罪,这不就是暗中将罪责推皇上头上,他自己倒落个“君子不党,与人为善”的美名?

六、

直到隆科多上殿,“反咬”了佟国维一把,佟国维那颗不安的心这才放下,还好,还好,幸亏小多子没听自己的:

“后人自有后人福,莫为后人做罪人!”

感慨一番后,佟国维摘掉顶戴,罢官回家,安心养老去了……

那么,就回到咱们的题目了,康熙帝为什么要撤掉托合齐,任命隆科多为九门提督呢?

一方面,隆科多是外戚,又是佟国维举荐的,他自然不希望表哥兼姐夫的康熙帝倒台,对康熙帝也会绝对忠心和感恩戴德。

另一方面,隆科多相当有才干,也曾立过战功,不然的话,康熙帝也不会御赐宝刀给他。就像后来他对隆科多说的那样,之前一直在考验他,现在到了他宝刀出鞘的时候了。

再一方面,隆科多当时无人搭理的地位也决定了,他并不依附于任何一位皇子。尤其是当众拆老八胤禩的台,这才是他最看重的,也是最后下定决心让他当九门提督的重要原因:

“隆科多,送你六叔回家,然后依然回来当差,这个九门提督,非你莫属!”

事实上,自从八大山庄被围事件发生后,康熙帝就感受到了极大的不安全感。因为他突然发现,蒙古王公们只认太子,进献个金如意都点名给太子。凌普的军队也听太子的,九门提督托合齐也是太子的人,其他的就更不用说了。

他原本想废掉太子胤礽,可是通过举荐新太子,他又发现,剩下的皇子就没有能抗衡老八胤禩的。

七、

康熙帝一方面要掌握京城防务,确保军队的绝对控制,另一方面也要保证自己的安危!

九门提督交到隆科多手中,康熙帝才能放心大胆的南巡,把太子胤礽留下来监国的同时,又给了其他皇子们重要的职务。比如老四胤禛的领侍卫内大臣,老十四胤禵的兵部,老八胤禩的户部等等。

今天此时还选不出合适的太子,那就让太子胤礽再顶一会儿,让他去吸引炮火,以完成对未来储君的暗中保护。

说了这么多,那托合齐究竟哪错了,为什么最终的结局却是被挫骨扬灰呢?

这段剧情并不是《雍正王朝》杜撰的,在历史上也确实有托合齐这个人,也确实被挫骨扬灰了:

“宗人府等衙门题,托合齐肆行悖逆,罪恶重大,今虽于监禁之处病故,应将伊挫骨扬灰,不许收葬。”

那么,他犯了啥错呢?

就是结党,当时托合齐联络了兵部尚书和刑部尚书等朝中大员,一起吃饭喝酒。因为当时太子胤礽刚刚复立不久,托合齐又是妥妥的太子党人,这在康熙帝看来,是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

你想啊,一个九门提督,一个兵部尚书,再加上刑部尚书,两个军队的高管站到了太子胤礽身边。换你是皇上,一想到这种事情,你晚上睡觉还睡得着吗?

最终托合齐被关进了大狱,并在一年后病故,因“罪恶重大”而被挫尸扬灰,不许收葬。

八、

但是,托合齐这个人,放到《雍正王朝》这部剧中,可就不得了了!

因为平白无故被康熙帝剥夺了九门提督的职务,他自然是怀恨在心,等到太子胤礽复立之后,他也是千方百计想官复原职。

太子胤礽这边,复立之后是越想越气,算计他的兄弟们,他不好下手,但依附其他皇子的大臣,总可以整治一番啊。所以,康熙帝前脚刚去南巡,后脚太子胤礽就大肆打击八爷党成员。

但是,他的这种行为,不仅让上书房大臣马齐意见很大,也激怒了老四胤禛,以及气病了自己的老师王掞。

太子胤礽也知道自己这是拿他们撒气,长久以往也不是办法,于是他便想到了任伯安的《百官行述》,想以此达到控制百官的目的。

总而言之,后来因为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的“临阵倒戈”和“暗度陈仓”,太子胤礽私通任伯安的事,还是被康熙帝知道了。毕竟康熙帝这人爱面子,不想留给世人自己“不教而诛”的印象,于是决定钓鱼执法:

“那么列祖列宗在前,千秋史册在后,就都怨不得朕了。”

同时他让张廷玉下达了两道密旨:

一是下给老四胤禛的,让他秘密召见隆科多,密切监视太子一党的行踪,确保京城那边的稳定。

另一道密旨是下给老十四胤禵的,让他布置西山锐建营,监视热河那边的驻军动静。布置丰台大营,监视密云驻军的动静。

九、

之所以康熙帝做出这种安排,完全是出自对太子胤礽,以及太子党势力的把控!

这就体现当初他撤掉托合齐,任命隆科多当九门提督的作用了,因为太子胤礽要想谋反的话,第一个要争取的就是九门提督,以便完成对京城的控制。

而密云的耿索图和热河的凌普,这俩人都是太子心腹,手下都有两万人马。

但是,要想逼太子反,还需要一道密旨,这就是康熙帝下达的第三道密旨——太子胤礽跟任伯安的书信!

见到这封信,太子胤礽当时就傻了,于是紧急召集太子党成员商量对策。而那些大臣们一进门二话不说,直接就劝太子胤礽,干脆拼了:

“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奋起拼了,太子爷,拼了!”

他们其实也明白,若是这一次太子胤礽再被废了,那他们这些心腹也就彻底完蛋了。像之前的托合齐被罢官还是小事,搞不好命都没了,所以,太子,咱拼了吧!

太子胤礽并没有信心:

“我们难道能斗得过皇上吗?”

结果他手下的心腹就说了,有些事啊,不在于能不能,而在于敢不敢。当初李世民若不发动玄武门事变,那早就做了阶下囚了。

太子胤礽这才醒过味来,原来这是要武装夺位,而且听心腹说还有七成胜算,他最终含着泪点点头,算是默许了此事。

十、

按照太子胤礽手下心腹的策划,整个武装夺位的过程是这样的:

康熙帝到密云后,耿索图立马带领两万兵马,解除随驾的护卫军,并一路护送皇上回京。与此同时太子胤礽下令,让托合齐接替隆科多,任九门提督,控制京城,迎接康熙帝。再有,凌普也从热河发兵,进驻京郊,作为后备力量,以应对不测。

只可惜,当初康熙帝南巡,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对太子胤礽的考核。

太子撅什么屁股拉什么屎,他都一清二楚,制定的计划也完全是克制对方来的。所以,托合齐拿着太子手谕,前往步兵统领衙门,试图接替隆科多,接管九门。

只可惜,他没有等来隆科多的交权,反而迎来了康熙帝的另一份圣旨。毕竟在人家隆科多的地盘,人家手里又有圣旨,托合齐再混,也不敢硬来,只能一声叹息……

与此同时,老四胤禛也急着进宫,试图再劝一劝太子胤礽,希望他能悬崖勒马。要不怎么说隆科多厉害呢,耿索图和凌普试图乔装打扮出城,都被拦下了:

好家伙,这俩人刚才还跟太子爷一条心呢,现如今又一左一右站到老四胤禛后面了。

哈哈,估计是当天拍戏的时候需要的群演多,这俩心腹没办法,被拉出来凑数了。总而言之,京城这边,因为有老四胤禛坐镇,又有隆科多做坚强后盾,很快就控制了局面。

即使这样,太子胤礽依然没有选择放弃,面对老四胤禛的再一次劝降,回了一句:

“四弟,咱们满人射出去的箭,能够回头吗?”

在当时的太子胤礽看来,只要耿索图控制了皇上,一切还有回旋的余地。

可惜,耿索图那里,左等右等没等来皇上,却等来了老十四胤禵的大军,连抵抗都没抵抗,瞬间就缴械投降了:

不过康熙帝并没有骗太子,他就在旁边看着呢,随后便跟着大家一起进了城。但是,跟上一次回京不同,这一次康熙帝没有选择坐车,而是选择了骑马。

康熙帝就是想向外界传递一个信息,朕还没老,依然具备强大的统治能力,和百分百的朝局控制力,谁也别扎刺!

说来也是好笑,一废太子时,他是被兄弟们坑了,发动了一场未遂的兵变。二废太子的时候,他是被老子坑了,发动了一场注定会失败的兵变。

最终,太子胤礽被贬为庶民,永久圈禁起来,毕竟是自己的儿子。而怂恿太子造反的那些心腹,下场可就没那么好了,尤其是托合齐,就算病死了,也给朕把他挫骨扬灰了。

所以,别看一个小小的隆科多替换托合齐的操作,这里面也藏着康熙帝的大智慧!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李... 卫国公李靖被认为是唐朝第一名将,在中国古代的军事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能辅佐李渊和李世民父子平定...
原创 寡... 齐国自从齐桓公死后失去霸主地位,便开始内乱不断,齐灵公在位时立公子光为太子,但晚年他又宠幸爱姬戎子,...
原创 1... 溥仪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也是我国两千年封建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皇帝。溥仪自三岁登基就一直生活在紫禁城,直...
原创 刘... 任何事情的发展有其必然的社会规律。这个规律就是三国演义中的那句话“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
原创 汉... 晁错(前200年——前154年),西汉时期的著名政治家和改革家。因为七国之乱的爆发,他被汉景帝刘启腰...
原创 大... 春秋,是个人个性强烈发展的时代,崇尚(赖活不如好死)的生命原则,这样的信念何以被后世遗忘? 战国,是...
原创 崇... 崇祯二年,皇太极带着大军从沈阳出发,继续讨伐明朝,跟以往不一样的是,皇太极这一次并没有攻打山海关,而...
原创 3... 1931年2月,在广东北部的一个小小集镇,红七军约3000官兵与国民党三个主力团近万人发生了一场异常...
原创 不... 纳粹集中营中,奥斯威辛主集中营可谓自成一体。这是一个完整的康采恩,由33个分营组成。它具备双重功能,...
原创 乱... 周王室东迁之后,便是一部权力不断下移的历史。周平王勾结外寇弑父夺权,诸侯对东周王室的礼遇不再,郑庄公...
原创 世... 说古往今来,解世间百味。大家好!这里是“说易解道”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是对诸葛亮的描述。...
原创 开... 公元581年,隋朝建立,隋文帝杨坚不辞辛劳地为这个新兴的国家忙碌着。开皇九年,隋灭南陈,统一全国。同...
原创 孔... 孔圣人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焕发出璀璨的光彩。 鲜少有人知道,孔子的后代,至今一直延续着,已经持续到8...
原创 当... 中国近代的的噩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当时八国联军一路打到了北京城,进入北京城之后大肆的抢夺我国的文物,...
原创 为... 《春秋公羊传·隐公元年》记载:“公欲废嫡而立长,众卿群起而议之,曰:立子宜贵不以长”。 其实,它描绘...
原创 影... 在讲述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先简单了解一下古罗马的前世今生。 我在前面写过一段对意大利的简单分析的文章...
原创 慈... 中国历史上真正掌权的女人只有三人,一个是吕后,一个是武则天,还有一个就是慈禧,而真正称帝的人就唯有武...
原创 铁... 提到清朝的有名的权臣,大家往往第一时间会想到多尔衮、隆科多、年羹尧、和珅等人,但是却往往忽视了一位并...
原创 他... 高高起华堂,区区引流水。粪土金玉珍,犹嫌未奢侈。国军的队伍从一开始就缺乏信仰,老蒋用金钱名利拉拢部下...
原创 1... 唐绍仪,出生于广东中山的一个商贾世家,通过他的优秀学识赢得了清朝赠送的海外留学机会。他随后赴美,进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