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农民起义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有着重要的意义。
正如这场运动的名字一样,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致力于建造一个有福同享、有地同耕、有衣同穿的理想王国。
特别是其中的有地同耕这一美好愿景,代表了中国数千年来广大农民心中对土地的强烈渴望。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着众多的农民。在封建时期,土地并不属于农民,而属于君王。
太平天国运动倡导的有地同耕这一理念极大地鼓舞了农民的气势,也让太平天国运动的起义运动发展的势如破竹。可惜的是,太平天国运动最终还是失败了,失败的原因,曾国藩也早已揭示。
一、拜上帝教,迷信神学
在落后的中国古代社会,为了最大程度的号召百姓,统治者往往会采取把自己和神学相联系起来的形式。在太平天国运动初期,洪秀全也采取了这一策略。他自称自己曾上过天堂,无所不知的上帝曾经赐予过他宝剑,他是下凡历劫的真命天子。
为了进一步得到民众的支持。洪秀全还把自己称作上帝的儿子,耶稣的兄弟等等。通过这种神秘的形式换取民众对他能力的信任。因为在封建时期,被压迫者没有十足把握推翻现有统治者的统治时,便会把希望寄托于上天。洪秀全把自己比作天的意志,才能使人相信他有打败一下由统治者的能力。
这样的形式在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带来了极大的好处,越来越多的人支持洪秀全的起义运动。但是当太平天国运动发展到后期时,神权与皇权相交织且尊卑相颠倒的混乱局面便开始了。
在皇权体系中,洪秀全是最高领袖,拥有绝对话语权。但是在他所编织的神学体系里,他是上帝的儿子,但作为二把手和三把手的萧朝贵、杨秀清两人却是上帝附身传言的人选。换句话说,贵为天王的洪秀全在神学体系里也必须服从代上帝传言的萧朝贵、杨秀清两人的命令。
这也为后期杨秀清的造反提供了条件。
在发生内讧的局面之后,洪秀全不仅没有摒弃上帝教,反而更加迷信,沉浸在神学的体系里无法自拔,导致朝纲混乱,用迷信来治理国家,也是太平天国运动注定会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纵情享乐,腐败滋生
太平天国运动取得一定成绩之后,洪秀全便把贪图享乐放在了首位。他把权力下放给杨秀清,不管朝政。
然而此时,太平天国运动正遭到中外联合势力的绞杀,本应当巩固革命果实的关键时刻洪秀全却身居宫中和自己的88个后妃整日寻欢作乐。
前方,将士们在奋勇杀敌,后方君主洪秀全却在深宫纵情享乐。这样的结果便导致将士离心,也为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的落败埋下了隐患。
三、军事战略混乱
纵观整个太平天国运动发展历程,其实没有一个完善的谋定而后动的完整策略。发展初期,由于没有遭受到过多的外部势力的阻碍和干扰,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较为顺利。但是到了后期,势力不断壮大的太平天国运动引起了晚清政府以及西方列强的注意,在这样的情形下,军事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但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他们的军事活动可以说是一团混乱。如金田起义之后,洪秀全没有乘胜追击,及时带兵北上,反而在大黄江口驻扎57天。所谓士气“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这样的后果便是给了清政府调兵支援的机会,也为太平天国运动的落败打出了最后一击。
所以说,太平天国运动不过是洪秀全理想的王国罢了。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他也曾制定出一系列具有积极意义的政策性文件和纲领,但最终敌不过自身的局限性,以失败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