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末年,因为徽钦二宗的昏庸,再加上女真人的强势,于是就有了靖康之耻,北宋也随之灭亡。当时宋徽宗的第九子赵构因为不在京城,逃过一劫,于是在众望所归之下,在南方称帝,延续赵家江山。
不过南宋朝廷的建立最初也不过是苟延残喘,赵构在面对到金人入侵之时,除了逃命别无他法。也许是祖宗留下的基因,赵构在逃跑这一方面特别擅长,一路从商丘逃到杭州,后来更是躲到海上。金兵因为实在追不上赵构,再加上宋军也一直在后方收复失地,担心被断后路,就选择回师北上。
而在赵构只知道逃跑的时候,宋军在岳飞的带领下连战连捷,更是差一点就能收复开封。而宋高宗早已被金人吓破了胆,只想求和,不仅不支持岳飞北伐,更是在后来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岳飞。
其一,惧怕金人,担心失败,引来金人的报复。
虽然当时金人的攻势已经不复往日迅猛,各地的宋军也是频频有捷报传来,但是宋朝皇帝自从宋太宗以来,骨子里对于北方政权都怀有一个恐惧的心理,尤其是亲身经历过金人的恐怖后,宋高宗更是不愿意招惹对方。
战局看似对宋军有利,但是一旦再次失败,自己是不是又要再次流亡失所?这是宋高宗不愿意的,因此他非常希望维持现状。
其二,担心将领做大。
因为唐末乃至五代时期,一直都是藩镇乱国,而正是如此才有了宋太祖的杯酒释兵权,铸就了宋朝重文轻武的基调。作为皇帝,宋高宗只知道逃命,而岳飞等人却能连战连捷,两相比较,就会让岳飞尽得人心。就算岳飞不会反叛,但是身为皇帝的赵构不会让这种苗头出现。
再加上赵构在逃亡的路上还经历过苗刘兵变,更是对武将有着抵触、防备的心理。
其三,不愿二帝回来。
赵构本是宋徽宗的第九子,皇位与他根本没有一点儿关系,能坐上这一宝座,完全是依托靖康之耻后,金人将赵家皇族全部掳走,这才让自己捡漏。
如果岳飞北伐真的成功,收复失地,迎回二帝,那么到时候自己有如此自处?归还权力,这根本不可能。可是二帝回来,必然又会有很多麻烦事,造成人心浮动。
如此看来,最好的办法就是不支持北伐,这样他们也就永远回不来,自己的皇帝宝座也能彻底坐稳。
其四,政治上的博弈。
军事与政治永远脱不开关系,如果失去后方的支持,北伐大军根本不可能成功。而在朝中,大部分人同样不支持北伐,他们只知道争权夺利。有着朝中这样一批人在拖后腿,岳飞想要北伐成功也是难如登天。
自古以来,北伐的成功少之又少,至少在朱元璋之前,还没有一个南方政权北伐成功的案例,因此宋高宗不会去冒这个风险,自然不愿意支持岳飞北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