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怛罗斯之战后,阿拉伯人是怎么评价唐帝国的军队的?
迪丽瓦拉
2025-07-03 15:32:22
0

怛罗斯这一战说是阿拉伯帝国赢了,但戏剧性的是,他们击退了唐军后第一时间遣使来到大唐“求和”,俨然一副被唐军打怕了的样子。

事实上,阿拉伯帝国还是真的被唐军打怕了,史传的“怛罗斯之战”,阿拉伯以数倍于唐军、高达十数万人的规模对战仅有三万的高仙芝部队,就这样碾压式的对战,也只是堪堪平手,而后来大唐被击败,还因为其中有人“背叛”。

因为高仙芝带去的这三万部队里,其中有两万多是从铁勒部的“葛逻禄”、中亚小国“拔汉那”这两个政权征调来的,所以说真正属于大唐安西军的人数,仅仅是几千人,后来阿拉伯得以打破平手的局面,击退大唐,那都是因为策反了葛逻禄背叛大唐形成夹击,这就意味着,阿拉伯帝国等于是靠着十几万人才把数千唐军给击退。

毫不夸张地说,只要是一个正常的军事家、统治者,都不难发现这场所谓的“胜利”就是一次侥幸,阿拉伯帝国自己很明白这个道理,他们不会觉得他们真的赢了大唐,反而是要担心高仙芝下一次带数万大唐精锐过来他们该怎么办,大唐在西亚灭国的事情又不是没有发生过,阿拉伯帝国并不觉得自己能幸免。

所以阿拉伯帝国在怛罗斯之战后才没有一点点赢家的姿态,主动遣使翻山越岭来到唐玄宗面前道歉求和,他们更怕自己使者的速度比不上唐朝人愤怒决定攻打他们的速度。

所幸当时的唐玄宗已经开始揽着杨贵妃醉生梦死,没有太对国家大事上心,若不然的话,唐代的阿拉伯帝国(黑衣大食)或许真的早被高仙芝的“报复”给铲平了。

阿拉伯帝国和大唐的“冲突”

大唐的快速崛起,是在唐太宗的贞观年间发生的,唐太宗在位时期,以强大的武力和文化、政治包容力征服了大量周边的游牧民族,强大的东突厥、铁勒部都相继臣服于大唐,李世民也得到了“天可汗”的尊称。

在东亚的格局稳定后,大唐自然而然向中亚递进,贞观十四年,大唐将领侯君集平灭高昌国,然后在此根据李世民的指示建立“西州都护府”,这是大唐“沟通”中亚通道的第一个重要据点,在同年的九月,著名的“安西都护府”建立,这个屹立在西域的大唐之府,将在未来一百多年的历史中,成为“历史明星”。

之所以说是历史明星,那是因为安西都护府在未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都会经常“出镜”在历史记载中。

安西都护府的建立一开始是为了“盯着”强大的西突厥的,不过西突厥被灭亡的速度很快,公元657年,苏定方灭西突厥,自此,大唐的安西都护府成为该地区各政权、部族联络大唐的渠道,一部分人选择臣服大唐,一部分人则选择西迁,也就是前往阿拉伯帝国境内。

在西突厥被灭的四年后,也就是公元661年,阿拉伯帝国的第一个世袭王朝建立,史称“倭马亚王朝”,又或者称其为“白衣大食”。

其实在倭马亚王朝建立以前,阿拉伯地区的国家一直都被大唐统称为“大食”,古老的贸易早已经让大唐对大食有很深刻的了解,而阿拉伯帝国经历了“四大哈里发”执政时期后,开始认识到统一的、世袭的政权重要性,因此倭马亚王朝应运而生,所以大唐人口中的大食,也成为了白衣大食。

新建立政权的阿拉伯帝国雄心壮志,他们觉得即便是富庶的东方帝国:大唐,也不会是他们的对手,其实阿拉伯帝国的“错觉”无可厚非,因为他们和大唐实在太远了,对他们来说,吐蕃的威胁要远远大于大唐。

而阿拉伯帝国想要侵略大唐,那么必须打通的关卡,就是大唐的“安西都护府”,安西都护府掌控了大量的部族和政权,阿拉伯帝国就是想“抢地”、“抢人”、“抢权”。

可惜和大唐的“碰撞”让阿拉伯帝国认清了现实,他们得出结论:

大唐人不仅有钱,还不好惹。

不过大唐可没空把重心放到和阿拉伯帝国的碰撞上,白衣大食建立之后的时间里,东方的大唐帝国正经历了“武则天改唐建周”的事件,因为武则天篡权导致大唐内部混乱,边境地区的力量都被抽调回去参战,趁着这个空档,吐蕃趁机抢夺了安西都护府的控制权,武则天数次出征,差点拿不回来。

经历了武则天的时期之后,大唐再次迎来一位明君,那就是唐玄宗李隆基。

开元三年(公元715年),阿拉伯帝国和吐蕃难得地放下成见,暂时联手一起“挑衅大唐”,他们对臣属于大唐的小国“拔汉那”发动了进攻,如果打下拔汉那,那么大唐在该地区的“宗主国”威严将会扫地,但结果却不可能让阿拉伯帝国如愿,安西都护府出军,联合该地区的臣属政权,击败了两国联军。

这次碰撞是大唐和阿拉伯帝国第一次剧烈的碰撞,因为历史记载的缺失,因此具体的参战人数不知道,但结果救赎阿拉伯帝国和吐蕃惨败,阴谋被粉碎。

眼看军事行动不可取,阿拉伯帝国开始了“宗教同化”的手段,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帝国最强的手段一直都是宗教手段,而对于大唐来说,这一种层面上的威胁,是真的需要重视的,因此在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大唐将领开始侧重安西都护府,和阿拉伯帝国经常发生摩擦,阿拉伯帝国几乎没有占到过便宜。

而在阿拉伯帝国东进的计划进行的同时,他们内部也出现了新的“竞争”,阿拉伯的另一支贵族哈希姆家族的实力逐渐强大,对倭马亚王朝的统治者十分不满,到了公元746年,哈希姆家族正式分裂阿拉伯帝国与倭马亚王朝对抗,并且在数年之后击败倭马亚王朝,取而代之,建立了新的王朝,名为“阿拔斯王朝”。

因为阿拔斯王朝崇尚“黑色”,因此唐人将其称为“黑衣大食”,与白衣大食明显区分开来。

野心膨胀的黑衣大食:和大唐的怛罗斯大碰撞

哈希姆家族在逐渐掌握阿拉伯帝国的大权的同时,也对大唐王朝表现出强烈的“敌视”,在黑衣大食的眼中,白衣大食打不过大唐,那是白衣大食自己的能力不足,而黑衣大食想用击败大唐来证明他们取代白衣大食是正确的历史发展。

与此同时,经历过吐蕃要挟“小勃律国”的事件后,大唐的名将高仙芝已经常驻安西都护府,防御吐蕃对安西都护府及其附属实力的骚扰,此时的大唐在西域的布局也可以说是十分之强盛。

强强碰撞,便有大战。

经过数次在西域对吐蕃延伸势力的镇压,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在西域的威望盛极一时,公元750年,高仙芝奉命带兵攻打臣属于吐蕃的车师国,吐蕃根本无力救援,车师国国王被俘虏,送往长安献俘虏。

同年,高仙芝征伐“石国”,石国百般求饶但仍然难逃高仙芝的屠刀,石国国王都被俘虏到长安处死,而石国也被唐军几乎屠灭,让人意想不到的事,石国国王之子却被父亲安排逃脱,绝望之下的石国王子向西找到黑衣大食求助,这件事让黑衣大食也措手不及。

和大唐终有一战,但黑衣大食却不想那么快,毕竟高仙芝带着大军连续征伐胜利,风头正盛,黑衣大食也不想撞上士气高昂的大唐军队。

可问题来了,黑衣大食不去攻打大唐,高仙芝却不准备放过“收留”石国王子的阿拉伯帝国,本来高仙芝和大唐朝廷对阿拉伯帝国就很不满了,于是天宝十年(公元751年),高仙芝带着数千唐军主动出击,除了数千唐军以外,还有两万多的葛逻禄、拔汉那联军,所以一共是三万人左右。

虽然大唐方面看似人少,但大唐的安西军却不是什么平凡之辈,装备精良、纪律严明的唐军足以在亚洲以一当五,所以当高仙芝主动出击的消息传到了黑衣大食的时候,黑衣大食反而有点没反应过来,但不管怎么说,这算是他们的主场作战,用人数做优势,怎么都不会输。

而高仙芝的“主动出击”看似鲁莽,但事实上高仙芝在安西都护府坐镇多年,深知“藩国”的秉性,假如高仙芝在正面战场爆发实力,以少战多攻击大食,那么藩国们就会顺着大唐的”优势”出军,所以高仙芝的主动出击,就是为了保证能够同时震慑藩国。

只不过计划赶不上变化,当高仙芝带着三万大军到达石国的第二个军事据点“怛罗斯”的时候,黑衣大食十数万人的军队早在这里展开了埋伏。

因为唐军冲击黑衣大食,需要翻过帕米尔高原,其中还要三个月的路途,黑衣大食想借着大唐军队的长途跋涉对状态的消耗打一场“埋伏战”,但让黑衣大食没想到的是,大唐军队竟然如此之强,三万人翻山越岭来到这不仅没有什么疲惫姿态,战斗力还保持碾压己方的程度,这让黑衣大食十分惊讶。

双方在怛罗斯展开了五天的交战,黑衣大食仅仅是靠着人数上的优势来和唐军保持平手,只要被唐军冲散的话,黑衣大食甚至会失去人多的优势,被唐军屠杀,这是唐军自“高丽战争”以来养成的战术风格,屡试不爽。

眼见胜利无望,阿拉伯帝国十分不甘心,于是他们想出了一个办法,开出葛逻禄无法拒绝的条件,让在唐军后方的葛逻禄军“反叛”,这不仅是削减唐军本来就劣势的人数,还要杀一个措手不及、前后夹击,而这个计划,在阿拉伯帝国的努力下,成功了。

在高仙芝以为都要撤退回去“召集人马”的时候,葛逻禄忽然在后方发动冲击,而阿拉伯帝国的大军也忽然出动,身经百战的高仙芝立即看出这是葛逻禄背叛了,于是便迅速变换唐军阵型,前后两侧防御。

虽然人数不多,但人数少的优势也体现出来了,唐军灵活的军阵变换,让阿拉伯军和葛逻禄即便夹击也得不到什么太大的歼敌效果,在对峙之中,高仙芝带着军队突围,唐军有所伤亡,但是并不大。

这一战便以高仙芝的“撤退”而宣布大唐战败,黑衣大食“守住”了大唐进攻的步伐,但事实上,在场参战的阿拉伯军士没有一个感到开心,因为这场“大胜”像是一场笑话,大家都知道只要葛逻禄没有背叛,大唐都立在不败之地,更别说大唐帝国的人数比他们还多,如果大军进攻,那么阿拉伯帝国就会步石国后尘。

战争之后:阿拉伯帝国遣使求和,大唐毫发无损。

戏剧性的是,在怛罗斯之战后,高仙芝带着部队返回安西都护府的途中遭受到了葛逻禄、拔汉那等势力的阻击,这些在途中的干扰,反而才成为整个高仙芝征伐阿拉伯帝国过程中受损最严重的环节。

本来高仙芝返回安西都护府后准备重新集结兵力进攻阿拉伯帝国,但不久后大唐的旨意就下来了,让高仙芝卸任安西节度使,回去长安任职,因为这场职位变动,才让阿拉伯帝国避开了和高仙芝的第二次冲突。

而阿拉伯帝国在无声的等待中不算调整对大唐的政策,在怛罗斯之战后第二年后,他们收到了安西都护府击败吐蕃的消息,正式确定了怛罗斯之战根本没有展现大唐的真实实力,对大唐的实力也几乎没有任何损害,于是便遣使到大唐求和示好,此时的唐玄宗无心朝政,就对此事翻篇了。

不过世人都知道,大唐此时不征服阿拉伯帝国,强大的帝国迟早会向中亚、西亚征伐,所以大唐就是阿拉伯帝国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包括阿拉伯帝国,自己都认同了这个观点了。

但似乎一切都是命运都有注定,如此强大的大唐竟然在天宝十四年爆发了内乱,以安禄山为首的叛军纷纷反叛大唐,大唐因为这次动乱变得四分五裂,因为节度使制度造成的“割据雏形”正式成型,这就是让神州遭难、大唐由盛转衰的“安史之乱”。

自此,大唐失去了进攻阿拉伯帝国的实力,到了公元790年,大唐彻底失去西域,再也无法把势力延伸到阿拉伯地区,这才让阿拉伯帝国避免了和大唐决一死战的结局。

而大唐,即便衰弱了,也不是阿拉伯帝国胆敢染指的地方。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延... 延禧攻略,乾隆的香妃上线,扮演者惊艳出场,当晚就被翻了牌子 古装剧中少不了宫斗,古装剧都快被叫成是宫...
原创 射... 战火起 第一次襄阳大战中,郭靖、黄龙、黄药师等人采取“二十八宿大阵”对抗蒙哥率领的蒙古大军,郭靖虽然...
原创 3... 1842年,31岁的曾国藩,得知朋友纳了一个漂亮小妾,便跑到朋友家,非要让人家把小妾带出来,给他瞧瞧...
原创 他... 公元前1279年,钓鱼城的守将王立将军,决定带领士兵投降元朝。在古代,忠君报国,杀身成仁的观点流行,...
原创 雍... 雍正头上生疮,连杀6个剃头匠,一道士站出来:我来!剃完获重赏 从古语“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句话,以...
原创 他... 大明王朝的历史上,存在过一个极为特殊地家族,它叫做“沐王府”,也就是《鹿鼎记》中,韦小宝岳父之一的那...
原创 金... 金朝末年,面对蒙古人的步步紧逼,金国没有选择联合南宋共同抵御蒙古人的策略,反而进攻南宋,结果失去休养...
原创 张... 1、张居正改革是加速明朝毁灭的帮凶吗? 近代学者在研究张居正改革这段历史时,通常有两种观点: 1、张...
原创 一... 提起魏征,人们就会想起瓦岗寨的那个“魏老大”,或者在唐太宗李世民面前那个喋喋不休的老头子;而房玄龄,...
原创 武... 上官婉儿被后世人称为“称量天下”的奇女子,她在唐中宗时期代替皇帝点评天下文人的诗文,评判优劣。真正的...
原创 咸... 咸丰去世不到3个月,托孤八大臣之首肃顺,就被推上砍头台。在人满为患的菜市口,45岁的他宁死不跪,被打...
原创 广... 雍正下旨“不许再制”的席子当世仅存三件,其中一件正存放在故宫当中。 清雍正十二年,广东督抚进贡给雍正...
原创 多... 1643年,51岁皇太极去世。31岁多尔衮手握重兵,却不抢皇位,非要扶持31岁孝庄的儿子即位。7年后...
原创 赵... 对于中国人来说,就没有一顿饭解决不了的事情。很多重要的问题,都是通过“饭局”拍板的。中国历史上也有很...
《无用之用:孔子当年之无用与千... 《无用之用:孔子当年之无用与千古之有用》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这样一位智者,他以其深邃的思想、博大的胸...
原创 马... 马皇后原名马秀英,是朱元璋的结发妻子。从郭子兴的义女到大明第一皇后,朱元璋陪伴马皇后走过了大半的人生...
原创 为... 历来有才能的人十有八九都会得到重用,使他们的聪明才干有地方施展。在古代,有一个名叫张三丰的人士,他的...
原创 1... 自古以来明君都需要良臣辅佐,好的臣子就像是君王的智囊团,能够给予帝王极大的帮助。 这一点在历史上也被...
原创 金... 公元1125年,崛起于东北地区的金国用了十年时间消灭了辽国,同时也基本上继承了辽国的疆域版图,开始与...
原创 独... 大家应该看过安以轩饰演的古装剧独孤天下,里面的她当了皇后之后霸气外露,相信很多人都被她圈了粉。但是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