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贪腐大案甘肃冒赈案,案发后乾隆气得发抖,56名官员人头落地
迪丽瓦拉
2024-06-28 23:05:00
0

原标题:清朝贪腐大案甘肃冒赈案,案发后乾隆气得发抖,56名官员人头落地

前言

清朝竟然发生过一起令人发指的贪腐大案,牵连数百名官员,涉案金额高达1300余万两白银,相当于当时大清国一年财政总收入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

这起震惊朝野的"甘肃冒赈案",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乾隆皇帝又是如何震怒至极,最终下令严惩不贷?

一、捐监制度的复辟与腐败之源

乾隆三十九年,朝廷决定在甘肃恢复捐监制度。所谓捐监,是为那些在科举考试中名落孙山,又家境殷实的读书人开设的一条捷径。他们可以通过向国家捐献钱粮的方式,获得与秀才相当的功名,从而获得参加乡试的资格,进而走上仕途。

这项制度为地方财政创收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对甘肃这样的穷省而言,捐监的收入往往占到财政总收入的一大块。可乾隆上台后,认为这种做法有悖公平,曾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叫停捐监。

然而,甘肃的财政困境却迫使朝廷不得不重新启用这一制度。乾隆三十九年,时任陕甘总督的勒尔谨上疏请求,在甘肃恢复捐监。他以缓解当地粮食储备,为国库减轻负担为由,力陈利弊。乾隆权衡再三,最终同意了勒尔谨的请求。

为确保捐监工作在正轨上运行,乾隆特意调来政绩卓著的浙江布政使王亶望主持此事。在乾隆眼中,王亶望可谓是最适合的人选。他出身名门,为官清廉,曾四次被乾隆接见,每次都能得到御笔亲题的褒奖。这样一位皇帝钦点的廉吏,主持捐监工作应该不会出什么岔子。

然而,乾隆想象中的一切,在王亶望这里都变了味。这位久居江南的布政使,对调任甘肃深感不满。在他看来,这简直是明降暗升。朝廷既然要我来主持捐监,那我就一定要干出点名堂来,既为自己谋个后路,也好向圣上交差。

于是,在陕甘总督勒尔谨的配合下,王亶望开始了他的"创收"大业。他们私下商定,每名监生需缴纳白银55两,远超乾隆规定的标准。

更为严重的是,他们收取的是白花花的银子,上报朝廷的却是虚构的粮食数字。仅从乾隆三十九年到四十二年,甘肃就招收了数万名监生,按每人55两计算,至少收取白银600万两。

如此天文数字的银子,自然不可能全部进了国库。在王亶望和勒尔谨的运作下,这笔钱被假借赈灾之名,行中饱私囊之实。

为了掩人耳目,他们还伪造灾情,大肆开销赈银,仅用了不到三年时间,就销去监粮600余万石。而这些监粮,实际上早已被他们折成白银,落入了贪官污吏的腰包。

在利益的驱使下,官员们只要给朝廷画大饼,贪污行为就变得有章可循。这种剜肉补疮的做法,虽能救一时之急,却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二、利益共同体的形成与监察制度的失效

勒尔谨和王亶望的贪腐行为,并非个案。在他们的带领下,甘肃上上下下的官员都嗅到了捞钱的机会。于是乎,报灾成了官场公开的秘密。

无灾变有灾,小灾变大灾,甚至出现了"一千两见面,两千两吃饭,三千两射箭"的说法。官员们明目张胆地向监生勒索,贪污的数目越来越大,手段也越来越露骨。

为了让贪腐更加顺畅,勒尔谨和王亶望还精心布置,将甘肃各级官员编织进这张网络。他们深知,只有让每个人都能分一杯羹,大家才会同心协力,掩盖真相。

于是,他们采取了多种手段笼络官员。对下级官员,他们予以升迁,给予重用;对同级官员,他们巧立名目,大肆行贿;对上级官员,他们投其所好,献上厚礼。久而久之,甘肃竟然形成了一个上下勾结,共同贪腐的利益共同体。

按理说,甘肃的贪腐案早该被察觉。乾隆曾多次派御史前往甘肃查账,督察捐监情况。然而,勒尔谨和王亶望对来查账的御史早有防备,或是以礼相待,或是以钱疏通,总之使尽浑身解数,让他们无功而返。久而久之,这些御史也摸清了门道,明哲保身,对贪腐行为视而不见,反而沦为勒尔谨等人的帮凶。

除了御史,还有一些敢于直言进谏的清官,他们察觉到甘肃捐监的种种弊端,屡次向朝廷上书,揭发内情。然而,他们的奏折往往石沉大海,得不到任何回音。

原来,早在奏折送到乾隆案头之前,就被勒尔谨和王亶望通过关系网拦截下来,这些敢言的清官,或是被调离甘肃,或是受到打压,根本无法对贪腐构成威胁。

在如此环境下,就连乾隆钦点的查案大臣,也很难察觉真相。乾隆四十一年,他曾派刑部尚书袁守侗前往甘肃查账,然而勒尔谨和王亶望早已做好准备,仓库账目,灾情报告,都已提前打点妥当。

面对袁守侗的质询,他们振振有词,甚至还主动请缨,要求加大赈灾力度。袁守侗被他们的表演所迷惑,最终还给乾隆呈上了一份满是溢美之词的奏折,大加赞赏勒尔谨等人的政绩。

上下级官员勾结成奸,御史和清官被打压,就连乾隆钦派的查案大臣,也难逃被蒙蔽的命运。在这个利益链条中,所有人都心照不宣地成为这个贪腐帝国的一分子,共同维系着它的运转。乾隆英明一世,在甘肃却成了被蒙在鼓里的局外人。

三、乾隆的震怒与制度反思

当王廷赞的捐款奏折送到乾隆案头时,这位洞察人心的君主立刻意识到事有蹊跷。他不动声色,暗中派遣正在甘肃督办军务的大学士阿桂和御前侍卫李侍尧展开秘密调查。

然而,阿桂很快就遇到了麻烦。连日大雨严重影响了军务,他不得不如实禀报乾隆,调查一事恐怕要耽搁一段时日。谁知,这份看似寻常的奏折,却意外地成为案件突破的关键

乾隆敏锐地发现,阿桂所述甘肃多雨的情况,与王亶望、王廷赞历年来的汇报大相径庭。在他们的奏折中,甘肃几乎年年大旱,灾情频仍,急需朝廷拨款赈济。可阿桂刚到甘肃,老天就像开了眼,接连下了好几场大雨,这未免也太巧了些。

将这几个细节连起来一琢磨,乾隆隐隐觉得事有蹊跷。他命人调查了近年来甘肃的天气状况,结果显示该省并无什么旱情,反而雨水充沛。至此,乾隆确信甘肃官场必有猫腻,冒赈案的冰山一角,终于浮出了水面。

他痛斥此案"上下勾通,侵帑剥民,为从来未有之奇贪异事",下令严惩不贷。凡贪污超过万两者,一律斩立决,共计56人。此外还有82人革职入狱,46人免死发遣,更有数十人或畏罪自杀,或病死狱中。一时间,甘肃几乎为之一空。

然而,对乾隆而言,惩治贪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找出问题的根源,堵塞制度的漏洞。在反思此案的过程中,乾隆敏锐地指出,捐监制度是滋生腐败的温床。只要捐监存在一天,贪腐就难以根除。

为此,乾隆下令,在全国范围内再次叫停捐监。但他也清楚,仅靠一纸诏书,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朝廷财政困难的现实摆在那里,捐监虽有弊端,却也是重要的创收手段,不能轻易放弃。

乾隆陷入了两难,在惩治贪腐和维系财政之间,他必须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最终,他采取了一个折中的办法:严格限制捐监的规模和数量,加强监督和管理,力图在不伤筋动骨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减少腐败的空间。

这一举措,虽然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但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贪腐的蔓延。此后的几十年里,再没有发生像甘肃冒赈案这样震动朝野的大案。然而,乾隆晚年,捐监之风卷土重来,为日后更大规模的贪腐埋下了伏笔。

四、制度弊端与帝国的没落

甘肃冒赈案的查办,固然彰显了乾隆的断腕决心,却也暴露出清朝政治体制的诸多弊端。捐监制度成为滋生腐败的温床,引见制度让官员们勾结成利益共同体,监察制度名存实亡,上下级之间只剩逢迎与欺瞒。种种顽疾,已经深深地侵蚀着这个帝国的根基。

乾隆在位时,尚能以强势手腕震慑群臣,维系表面的太平盛世。可当他驾崩,当一个又一个昏庸的君主继位,当吏治日渐败坏,气数将尽的大清,还能支撑多久?甘肃冒赈案,不过是那沉重帷幕拉开前的一个小小插曲。

在腐朽的政治体制下,在利益的驱使下,在君主的无能为力下,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帝国,正在走向末路。

捐监制度的复辟,利益共同体的形成,监察制度的失效,无不预示着大清的没落。乾隆虽能暂时遏制,但根本性问题未能解决,为后来更大规模贪腐埋下伏笔。

结语

这就是甘肃冒赈案背后的秘密。一个曾经辉煌的帝国,就这样在贪腐的侵蚀下,一步步走向没落。这个故事,不仅震惊了当时的朝野,更为我们今天的政治建设敲响了警钟。让我们一起反思,如何避免历史的重演,共同缔造一个更加廉洁有为的政治生态。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建文帝如果不自焚,就在皇宫坐着... 原标题:建文帝如果不自焚,就在皇宫坐着,朱棣敢杀他吗? 敢不敢杀是一回事,但是...
孙科:孙中山唯一的儿子,194... 原标题:孙科:孙中山唯一的儿子,1949年没跟老蒋去台湾,结局怎样? 时间:1...
大明朝灭亡后,让人望风而逃的锦... 原标题:大明朝灭亡后,让人望风而逃的锦衣卫去哪了?讲完您不一定信 说到明朝的历...
朱元璋陵墓之谜?600多年无人... 原标题:朱元璋陵墓之谜?600多年无人敢盗,康熙、乾隆都抢着祭拜 作为开创了一...
军统特务沈醉回忆办案:民国恶人... 原标题:军统特务沈醉回忆办案:民国恶人这么猖狂,是因为有警察包庇 国民党军统特...
明朝那些事儿:太子朱标如果不死... 原标题:明朝那些事儿:太子朱标如果不死,会是老四朱棣的对手吗? 网上有个脑洞题...
明英宗两次做皇帝,那么两次的话... 原标题:明英宗两次做皇帝,那么两次的话,哪次更好呢? #头条创作挑战赛# 明英...
大将王弼:败走陈友谅虏获的张士... 原标题:大将王弼:败走陈友谅虏获的张士诚给朱元璋立下了不天下的功勋,但不幸被他所 ...
颐和园:乾隆为母亲修建,遭英法... 原标题:颐和园:乾隆为母亲修建,遭英法联军焚毁,慈禧挪用海军军费重建 提起中国...
大宋宫词:刘娥为儿子除障碍,潘... 原标题:大宋宫词:刘娥为儿子除障碍,潘玉姝秽乱宫闱之事暴露,即将下线 刘娥与吕...
乾隆65岁生下的十公主,她到底... 原标题:乾隆65岁生下的十公主,她到底做了什么,导致晚年惨不忍睹? 清朝百里挑...
赵匡胤死后第二疑案,是赵光义弑... 原标题:赵匡胤死后第二疑案,是赵光义弑兄夺权的阴谋吗 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当中,...
杀不死的皇帝朱祁镇,瓦剌领袖三... 原标题:杀不死的皇帝朱祁镇,瓦剌领袖三次想杀他都出现意外 土木堡之战瓦剌军打败...
儒释道三种主流思想下的产物-谈... 原标题:儒释道三种主流思想下的产物-谈一谈唐代时期妇女服饰的发展 “儒”是指...
李世民临死前问武则天:朕走了,... 原标题:李世民临死前问武则天:朕走了,你如何?武则天8个字救下自己 纵观我国五...
刘墉下棋赢了乾隆,乾隆:不怕朕... 原标题:刘墉下棋赢了乾隆,乾隆:不怕朕杀了你吗?刘墉的回答让乾隆大喜 手谈标昔...
《资治通鉴》668:侯景败亡的... 原标题:《资治通鉴》668:侯景败亡的思考 学习内容: 萧绎命令王僧辩等东伐侯...
下落不明的皇帝!朱元璋就选朱棣... 原标题:下落不明的皇帝!朱元璋就选朱棣当皇帝不好吗?还是老朱想的远 自古以来皇...
自以为是大宗,对四叔朱棣不敬有... 原标题:自以为是大宗,对四叔朱棣不敬有什么后果:记永乐时代的西安秦藩 前言:永...
国之将亡,必有妖孽-南宋巨贪陈... 原标题:国之将亡,必有妖孽-南宋巨贪陈自强,“光明正大”卖官 《礼记》中有这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