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写下文学巨作,诬陷昔日挚友,沈括到底是科学天才还是无耻小人?
迪丽瓦拉
2025-07-04 06:31:54
0

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两宋的发展其实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尤其是文化的发展,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主要表现为:三教并行、崇尚儒雅、学派林立,而且十分具有包容精神,有着各种各样的创新思想,经世理念等等,甚至四大发明之一的活字印刷术,就是在宋朝被发明出来的。

由此可见,宋代时期才子、能人辈出,而沈括更是可以称为佼佼者。他不但对医术有所研究,还是不得多得的科学天才,在数学和物理方面也小有成就。但就是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天才,却是陷害苏轼的始作俑者,多了一副无耻小人的形象。

沈括是不可多得的天才,在各个方面上都有成就

沈括是浙江杭州人,是名副其实的"官二代",不管是祖父,还是父亲、伯父等人皆为进士。而沈括自幼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本身也勤奋好学,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将家里的书全部看完了,他的老师也夸他非常聪慧,理解能力很出色。

沈括经常跟随着父亲游历州县、去过泉州、润州等地,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他更是对大自然的奥妙产生了非常浓郁的好奇心。不过因为他从小就身体不好,经常生病且需要服用中药进行调理,所以他并不能次次都跟着父亲出去游历,每次游历也是在外短短几天就回家了。

所幸的是沈家在医学上颇有研究,更是有着家传的医学书籍,而沈括为了能早日调理好自己的身体,避免让家人再为自己操心。不但熟读了这本书籍还特意广集药方,开始自己钻研医术,渐渐取得了不小的成就,身体调养的也不再像小时候那般虚弱。

过了几年,沈括借居在苏州舅母的家中,从舅舅书房众多的藏书中受益颇多,对军事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兴趣,时常与舅舅一同推演沙盘,练习兵法。等到次年,沈括的父亲去世,他暂时接任了父亲的职位,治理沭水,开发农田,且颇有成效。等完成这些后,他辞去了职务,去了哥哥的府中,专心备考科举。

嘉佑八年,沈括进士及第,却因为排名在第六名之后,只能等候安排。第二年,他就被任命为扬州的司理参军。等到治平二年,他受人举荐,被调入京师,接触到了有关于浑天仪的事物,学习到了天文学;熙宁元年,他被升任为馆阁校勘,可以接触到皇家上百本的藏书,进一步展开了学习。

由此可见,沈括之所以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甚至写下了有着涵盖着天文学、数学、物理、生物等等内容,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的《梦溪笔谈》。有很大一部分原因都少不了家里的培养、本人的自觉好学以及仕途之路给他带来的影响。

沈括会从每个新的职位中学习并吸取新的知识,丰富自己的经验。他更是胆大心细,善于动手,曾经改进了不少天文仪器的结构,比如像是浑天仪、圭表等等;他还专门研究过各种时期的地图,为研究自然地理提供了非常宝贵的资料。但就是这样博学多才的人,他的人品却一直饱受争议,毕竟他对苏轼先生做了一件非常糟糕的事情。

沈括与苏轼是昔日好友,但奈何政见不同

事实上,在北宋建立之后,朝廷为了维护中央集权,削弱官员的权力,便采取了一职多官制,不过设立的官职都有固定的数量。而从宋真宗时起官员们就日益增多,到了宋仁宗时期,因为采取了"恩荫制",积极笼络人才,导致了"冗员"局面的产生。

宋朝又为了维护边疆的稳定,抵御敌人的侵略,实行了"养兵"的政策,形成了非常庞大的军权系统。而"冗兵"、"冗员"的现象出现,导致了财政开支的增加,使得本来就不充足的国库更加拮据,再加上统治者大兴土木,又形成了"冗费",这三个问题使得北宋陷入了积贫积弱的境地。

等到宋仁宗即位后,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的繁荣,但实际上社会内部矛盾不断,出现了严重的土地兼并现象,许多百姓失去了求生之本,过得苦不堪言。王安石为了改变这一现象,进殿提出了自己想要变法的主张,他认为应该对宋法进行全面改革、严惩贪吏、极力扭转宋朝现在的劣势等,但是宋仁宗没有采纳。

直到宋神宗即位,他一心想改变宋朝积弱积贫的局势,解决内忧外患的危机。于是,王安石再次坚决地提出了变法的主张,宋神宗应允了他。沈括就是属于支持王安石变法的一员,他随着王安石积极推动变法,期望能够改变宋朝的现状。但是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认为王安石的变法过于激进,提出了反对,苏轼便是保守派的一员。

两人虽然是在不同阵营当中,但其实两人早就相识了,还是好朋友。沈括要比苏轼大五岁,不过因为之前沈括的家人相继去世,他需要回家守孝,所以比苏轼晚了几年才正式入仕。但是他们两个人却非常有缘,曾经一同在"皇家图书馆"内共过事。

或许是有才华的人总会吸引彼此,沈括和苏轼经常一起探讨书籍,两人对此有不同的理解角度,这令两人都受益匪浅,他们也渐渐成为了可以一起吟诗作对,探讨文学的好朋友。但是不久之后,苏轼的父亲去世,需要回家守孝,等他再次入仕,两人却政见相勃,昔日的好友成为了敌对之人。

昔日关系不错的两人,此刻的政治观念已经变得不同,在朝堂上争锋相对的次数日益增多。不过苏轼的心胸一向宽广,多有忍让,他认为即便政见不同,但两人也并不是必须要老死不相往来了,他依然非常欣赏沈括。面对沈括之后的约见,他并没有多想,欣然赴约,却没想到会成为自己之后悲惨遭遇的开端。

沈括为了推动变法,陷害苏轼,成为了"乌台诗案"的导火索

当时,王安石变法已经推行了一段时间,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而身为反对派的苏轼等人自然受到了波及,苏轼被下放到了杭州。期间,沈括身为"中央督察",曾经到杭州巡查过,并且特意拜见了苏轼,苏轼自然是热情相迎。

沈括的脸上也是洋溢着非常和善的笑容,丝毫没有在朝堂之上与苏轼针锋相对的模样。他和苏轼进行了一场文艺的谈话,只谈论诗作,不谈政事。苏轼认为自己很久没有与如此才华横溢的人共讨文学了,所以非常的开心。

他哪里会想到,其实沈括把他所写的诗句摘抄下来,并不是用来欣赏,而是为了将那些可以被认为是非议朝堂、讽刺宋神宗的句子给挑选出来,并进行了详细的批注,再上表给宋神宗呢?所幸的是,宋神宗并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但沈括的这一行为却给王安石的幕僚们,李定、何正臣等人树立了"榜样"。在王安石因为推行变法顶撞了宋神宗,再次被罢相的时候,他们效仿沈括的做法,紧盯着苏轼的一举一动,对苏轼写下的诗篇进行各种曲意解读,并且放大了苏轼在诗句中对新法不满的想法,将这些统统上报给了宋神宗。

此时推行新法的正是宋神宗本人,苏轼的那些诗句明显是对他的大不敬,一怒之下,就将苏轼关进了大牢,更是牵连了司马光和苏轼的其他好友们。不过幸好还有不少人为苏轼奔走,因此被关了几个月之后就被放了出来,并无性命之忧,但是在这期间,一直被苏轼当作是好友的沈括却从未为他说一句好话。

出狱后的苏轼则是心灰意冷,原本他诗作的风格是挥洒自如,多是抒发自己的豪情的。但是经过这一惨淡遭遇,他的诗句不再像以前那般豪放超逸,相反越来越热衷于描写自然,着重于人生感悟。等到晚年之后,更是进入了"佛"的境界,非常的淡泊于世,而他对于自己曾经遭受过的冤屈渐渐的看开了一些。

其实估计沈括也没有想到自己陷害苏轼的行为,会成为"乌台诗案"的导火索。但他因为苏轼与自己的政见不同,阻挡了自己的升官之路,就不惜陷害昔日好友,可见是一位不择手段的人。而且宋神宗在"乌台诗案"前曾经多次当着众大臣的面夸奖苏轼,同样身为才子的他却很少受到大肆的嘉奖,想必心里多少有些不平衡,有可能也是出于嫉妒的心理,两者结合在了一起,才会做出了这种小人行径。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他... 他是建国后第一所正规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更是高级知识分子里的佼佼者,由于成绩优秀而受到了国家的青睐,被...
原创 希... 人类历史上从不缺乏战争,说到底,整个人类的历史都是战争铺就,只不过原始社会的时候,人们的生产力水平有...
原创 看... 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商鞅 变法前的大辩论 商鞅想在秦国推行变法,秦国人都对此满不在乎。 于是商鞅便对...
原创 回...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神州大地上,新思潮与旧思想、外来侵略者与爱国主义青年等相互碰撞,同时各派力量...
原创 做... 1988年8月,大英帝国白金汉宫的宴会厅灯火璀璨,宛如白昼。伊丽莎白女王的丈夫菲利普亲王,正在此间与...
原创 为... 公元前257年,秦围邯郸已三年,邯郸危在旦夕,关键时刻,信陵君窃符救赵,拯危城于既毁,扶大厦于将倾,...
原创 诸... 建安十二年,与刘备交好的徐庶向其推荐了正在种地的诸葛亮。 这不是刘备第一次听到这个名字,早在六年之前...
原创 历... 1398年6月30日,21岁的朱允炆在南京继位,是为建文帝。天道或许是公平的,朱元璋心狠手辣,残暴好...
原创 张... 前言 张学良是个风流倜傥的大帅,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和争议。他有两位重要的女人,一个是原配妻子于凤至,...
原创 清... 公元1738年,发生了一件令人十分费解的事情。有一次,在乾隆主持的朝会上,一位性格乖张的亲王,居然当...
原创 康... 1. 1708年,康熙巡视塞外,带着太子胤礽,大阿哥胤褆、十八阿哥胤衸等8个儿子同行。 刚刚八岁的小...
原创 张... 中国的文物流失问题,从有海外贸易的那一天就已经开始了。到了清朝末年、民国初年这一段,流失情况尤为严重...
原创 硬... 一、 今天我们来聊李世民。 对于大唐来说,李世民实在太重要了,从某种程度上说,李世民在大唐创业初期挽...
原创 愉... 她啊,可是乾隆皇帝身边陪伴最久的妃子呢,做了妃子有整整47年。更厉害的是,她还生下了历史上特别出色的...
原创 姜... 前言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神话史中,《封神演义》占据了不可动摇的地位,其间的故事线索错综复杂,人物关系丰...
原创 罗... 王伯当突围之后,孤身匹马,径直奔向燕山。不日便至,进城寻了个落脚之处,稍作歇息,王伯当便问那店主:“...
原创 从... 清文宗咸丰四年(太平天国子寅四年,1854年),在太平天国的国都天京(今南京)发生了一件大事。冬官又...
原创 秦... ——【·前言·】——» 秦始皇,这位被誉为“千古一帝”的伟大君主,不仅以他的雄才伟略统一了六国,结束...
原创 曾... 曾国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但他杀戮过重,也为后人带来了灾祸,在民国和解放后,曾氏子孙出了很多近现代的名人...
原创 光... 1881年,光绪在后宫闲逛忽见一宫女姿容秀丽,拉到没人处就临幸。不料,忙活半天竟失败了。光绪无奈悄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