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曾经说过:"税收是喂养政府的奶娘"。自打有了等级制度和政府,税收就一直伴随着人类文明不断的发展,成为人类社会经济体系不可或缺的一项制度。
在我国宋代,综合国力虽然在我国历代封建王朝之中不算强,但是经济繁荣的程度却是空前的,甚至超过了盛唐时期,而且在整个300余年的历史里面,没有出现严重的内乱和政变,在历代封建王朝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这些都有赖于宋代一直坚持以加强中央集权为目的的政体改革。本文谨
以宋代税务机构变更历程为着眼点,了解这场政体变革。
一、 分地方之权巩固皇权
1.集权首先从兵权开始
晚唐和五代的时候,
兵权掌握在各道
节度使的手里,使得内乱、兵变层出不穷。宋太祖赵匡胤可以做皇帝也全赖兵变,所以在他登基以后,相当忌讳这件事,总担心有人会效仿。因此在全国局势稍稳定的时候,宋太祖首先考虑的事就是收拢兵权。
在一次与陈桥功臣的宴饮中,宋太祖向石守信等人婉转地陈述了自己的隐忧,并提出了用富贵换取君臣两不猜忌的建议。
石守信等人十分惶恐,但也没有太多时间给他们考虑,不久就陆续交出了自己的兵权,换来巨额的封赏,过着富庶安逸的日子。如此一来
宋朝中央集权的政改顺利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2.分权从财权开始
收了各地节度使的兵权,便可以高枕无忧了吗?当然不是,以往节度使可以掌管一方的财政和刑名以及人事调动。拥有财政大权,就意味着他们可以通过税收源源不断地敛财,有了钱就可以用来购置兵刃甲胄、募兵买马,或是勾结当地驻军。如果任由他们继续坐大,必然会威胁到中央的统治地位。
而宋代政革的创举就在这里,使用
路—州—县行政体制替代了唐朝以来的道—州—县体制。两者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区别却很大。道的长官是节度使,一人统领全道的军事、财政和吏治;
而路的区域虽然与道大致相同,类似今天的行省,但是职能权力却被分化成几块。首先设置了转运使,负责税收与财政;然后设置经略安抚使,负责控制军队;接着又有提点刑狱使,负责监察工作;最后还有提举常平,负责应急仓储和平抑物价。
每一路的职能都被这样分割,大家互相掣肘,其结果就是
原来节度使的权利被分散,以致节度使形同虚设,权力向中央集中。
二、分相权以加强皇权
1.权利分散,权相难再
分散了地方的权利,并将其向中央集中之后,宋朝的皇帝又开始考虑中央政府皇权的集中问题。有鉴于前朝历代都有权相的出现,他们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广开相府成立小朝廷,令皇权旁落。
宋朝初期的做法是将原来宰相的职权分成三块,成立枢密院负责调度军队,领导各路经略安抚使,直接隔离了宰相参与军事事务的权利;成立了
三司衙门管理财政事务。
三司衙门分为盐铁、支度和户部三个部门,除盐铁专卖以外,收税的指导工作主要集中在户部。三司衙门领导各路转运使,开展各路的财经税收工作;财、军两大块权利被分出后,最后留给宋代平章知事(宋相)只剩下中书门下的吏治和制度法度方面的职能了。
2.王安石变法的失败
神宗年间,在宋相王安石的主持下,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变法。在这次变法当中,王安石很多提法都颇具前瞻性,例如在青苗法中他首次提出
建立国有信贷机构的主张。
与税务有关的新法还有募役法,它的本质就将部分人繁重的劳役转化为大多数人都要缴纳的税金,然后再用这些钱招募专人来服役。此法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社会的公平性,和劳役的专业性。
另外还有方田税法,是将全国农田重新丈量,并按其质量征收不同的税率。此法也是在保障公平性的同时,查处了一批偷税漏税的行为。
新法最终在一片抵制声中流产,后世对失败的原因也
众说纷纭,有人格说、有利益说还有用人不查说等等。
和笔者则认为,如果王安石有当年李悝、商鞅的权利或许能取得成功。而作为宋相,王安石的权利大受限制故难以施展抱负。就在王安石开展经济变革的时候,宋神宗也在主导一场政治变革,就是下节所讲的元丰改制。
3. 元丰改制
元丰三年宋神宗颁布《寄禄格》的法度,旨在规范官员是否合格以及升迁的标准,以此取代以往的宰相评判制度,换言之,就是皇帝无需通过宰相直接管理吏治。
这也就是为什么王安石变法的后期,越来越多人敢跳出来反对,因为他们的仕途不再受宰相控制了。元丰改制进一步地削弱相权加强皇权,但是改制的目的,主要还是针对当时严重的冗官现象。冗官现象主要在于宋代当时分权而治的政治主张,衙门越多,官员也越多,职能重叠就越严重。
以上述的三司衙门为例,据史书所载三司分为盐铁;支度;户部。盐铁之下分为七案,即兵案、胄案、商税案、茶案、铁案和设案;支度之下分为八案,即赏给案、钱帛案、粮料案、发运案、骑案、斛斗案和百官案;在户部之下又分为五案,即户税案、上供案、修造案、曲案和衣粮案。大大小小的税务财经部门就交错在这三司二十案里头,令到税务工作相互推诿,政府运作效率低下。
元丰改制之后,按照唐朝的制度,将负责中央财政事务的三司职权分属于户部及司农、太府二寺。户部分为四司,即户部、度支、金部和仓部,执掌税收、预算和府库;司农寺管仓储委积;太府寺则管库藏出纳和平准贸易之事。
经过这番改革之后,财政税务部门有了很大程度的精简。虽然没有彻底改变宋朝冗官严重的状况,但是
对中央政府财税业务的效率化起到一定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彰显了至上的皇权。
4. 南宋的变革持续
宋高宗南渡成立南宋皇朝之后,由于半壁江山都落于敌手,征税的范围大大减少。此时又必须大量扩充军队和补充军备以抵御外患,就需要大量的支出。在此内外交迫之际,南宋政府于建炎时期再度改组缩编财税机构。
取消司农寺,将其业务并入仓部。取消太府寺,将其业务并入金部。
但是没过多久,南宋与金国议和之后,皇帝和一些大臣们开始苟且偷安,冗官之风气又有抬头之势。执掌中央财税大权的户部又新增了审计院和粮科院,后来又发展到六院四辖。
史书有记载:六院指的是旧户部四司再加上新增的两院;四辖则为榷货物都茶场、杂买物杂买场、文思院、左藏东西库。以上四辖分别派出一名提辖官履职。
三、税务变革后的农商社会
1.税务与农业
分权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集权。当这个目的达到之后,皇帝开始推行自己理想中的政策。宋初,政府除了给各路安排转运使之外,在各州县还派遣督税官,绝大多数由文职人员担任,以便更好推行皇帝的仁政。
史书记载:开宝三年,诏诸州府两税所科物,非土地所宜者不得抑制配……大中祥符八年,诏禁诸仓羡余。就是说在宋太祖的时候,如非有利于土地生产的项目(如水利工程),禁止地方官员强行摊派。
宋真宗的时候,规定地方官不以进贡为名,向老百姓勒索各种附加税。
这些开明的政策加上宋代农业科技尤其是水利技术的应用,令农业得到高速发展。为宋代经济繁荣奠定基础。然而从北宋中后期开始,由于变法反复和战争所带来的混乱,逃耕逃荒的农户逐渐增多。
到了南宋时期,为了军需,农业税赋加重,对从事农业的百姓相当困窘,有的人选择弃耕,最终造成土地兼并加剧。
2.促进手工业与商业发展
大量的农民失去土地来到城镇,为手工业和商业带来巨大的发展动力。宋朝工商业的繁荣固然离不开大量闲散劳动力作为支撑,朝廷的税收政策的支持也是其中一个原因。
宋朝的商业税虽然名目繁多,但有时为了促进商业发展,还会在某些地域,某些时段有条件地实施免税政策。
史书记载:太宗时诏除贩夫贩夫妇稀碎交易之税……真宗时诏免农器税……微宗时,诏在京诸门凡民衣谷菽鸡鱼果蔬碳柴磁瓦器之类并蠲其税……孝宗、光宗、宁宗时减罢州县税目亦不一。
从以上种种减免商税的情况可以看出,宋代的营商环境相当不错。而长期的、大范围的各种减税政策也说明了宋代的政权是高度集中的,因为你很难想象在诸侯、军阀割据的时代或是在权臣把持政务的时期,会不断推出如此广泛的惠民政策。
结语
《荀子·富国》有曰:"轻田野之税,平关市之征,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时,如是则国富矣"。宋代的税政算是比较接近荀子的思想,因此能够成为中国封建时代经济最为发达的朝代。
能够有这样的成就,与其政体通过分权制衡达到高度集中是密不可分的。
然而综合国力不仅仅看经济和文化,宋代重文轻武,冗官、冗兵、冗费现象极为严重,最终在一众外敌的轮番侵略中走向亡国。今日观之,为之惋惜。
参考文献:
1.《中国租税史》
2.《中国财政小史》
3.《从高中历史教科书谈宋代制度的集权与分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