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清朝时期,左都御史和右都御史,这一字之差却蕴含了天壤之别。在朝廷官制中,这两个职位看似地位相近,但实际上却存在着深刻的差异,令人不禁好奇,究竟这一字之差隐匿了怎样的权谋和变数?
御史监察之始,史官职责延续千年
在中国古代官僚体系中,“御史”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其实,在秦汉以前的许多朝代,御史就是一种史官的称呼。
作为掌管史料的官员,史官的职责是记录和整理历史,忠实地写下皇帝及百官的种种事迹,以便后人查阅。他们靠近帝王左右,能够及时了解朝政动向,这使得御史成为了理想的监察官员。
秦朝建立之后,在三公九卿制度中,御史大夫被列为三公之一,不仅负责监察百官,还肩负着一定的司法权力,可谓权责并举、身份显赫。当时的御史大夫手握巨大权力,能够左右朝局,是仅次于丞相的重要官员。
两汉时期,中央设立独立的御史府,御史台雏形初现。御史开始脱离其他部门,成为专门的监察机构。许多名闻遐迩的御史在此时期涌现,如东汉的郑弘,便以弹劾权贵而闻名。
魏晋南北朝时期,御史台逐渐成熟并得到加强,设御史中丞以领导御史台事务。独立的监察机构在这一时期的地位日益凸显。与此同时,朝廷也开始重视御史的选拔,要求其“清高自立”,保证监察机构的独立性。
几经变迁,到了隋唐,我国古代的御史监察制度基本定型。唐代规定,御史台内部设置台、察、殿三院,分工明确,负责监察不同级别的官员。御史还肩负着向皇帝进谏的重任。
这样的设置暗藏几重考量:既利用御史本职修史的便利条件监督百官;又通过赋予御史弹劾权限制百官权力,维护君主专制;同时高标准选拔御史,要求其品德高尚,从而使监察机构自身也容易得以约束。
几经变迁,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监察体系趋于完备。都御史一职,正是这庞大系统中的核心要员。
督察院执法者,左右之别初露端倪
进入明朝,原本历来独立的御史台被废除,改设督察院。我们不妨描绘一下当年督察院的场景:巍峨的殿宇,庄严的御史们或站或坐,面带威严,正在检点文书。而左右都御史,更是众星捧月般的核心人物。
督察院内部设置有都御史、左右都御史等职务,标志着都御史制度的确立。明代规定,都御史职责繁杂,既包括监察百官、正风纪,也要提督地方、审查冤假错案,可谓延绵数千年的御史监察传统在新机构中的延续。
有趣的是,明代关于左右都御史的职能似乎没有明确区分,均受督察院节制。这一区别性的细节要到了清朝才得以彰显。
为谋求满汉平衡与协调统治,清廷在沿袭督察院的同时做出一定调整:左都御史由满汉各一人担任,负责监察百官;右都御史则多由督抚兼任,渐渐成为虚级官职。
这样的安排一方面顾及满族利益,另一方面也避免机构冗杂。清代左右都御史之间的职能差异由此愈发明显:左严,右宽;左责,右虚。左都御史成为督察院的实权核心,而右都御史渐渐淡出视野。
王廷相执法严明,案牍劳形于诸文
我们不妨透过一些具体人物,深入了解都御史这一核心监察官职在明清时期的实际运作。明代嘉靖年间,任职时间最长的左都御史要数王廷相。将他与其他都御史比较,王廷相给人的感觉极为严苛,似乎永远紧锁双眉。
他主管选拔任用官吏,同时行使司法审核大权,处理了数以万计的案件。面对来自各地的案卷,王廷相日以继夜,连轴转地工作,只求一事无遗。
王廷相为官极其严明,说一不二。有一次,他审理了一起殴打致死并意图嫁祸的案件。丈夫殴打妻子后双目失明,其他御史念其残障,希望从轻发落;但王廷相认为,该嫌残忍暴虐,心狠手辣,仍然判其绞刑。面对旁人哗然,王廷相脸色如常,一言未发。
在位期间,王廷相处理的所有公文奏折均收入自编的《浚川内台集》。这部集子记录了他作为左都御史的种种劳碌,也成为研究明代监察制度的重要史料。他那张森然的面孔,似乎就隐藏在这些古籍字里行间。可以说,王廷相代表了一名左都御史应有的正义与坚持。在他这里,法治的天平永远平衡,公正无双。
陈廷敬清正廉洁,完人之美德难寻
相较于明代,清朝左都御史中的知名人物则要数陈廷敬。山西大同皇城相府,正是这位清官的故居。
陈廷敬为官清廉,政绩卓著,深受康熙帝宠信。追想当年,陈廷敬袍服庄重,神采奕奕地进言悬案,康熙帝听后大悟,引以为政策。彼时的皇城相府内,笙歌处处,主仆和睦。
然而好景不长。当年,陈廷敬的一名亲戚贪污被查,欲行贿买通,遭到坚决拒绝。这位亲戚竟诬告陈廷敬受贿,意图陷害。陈廷敬面临巨大压力,僚属多有离心,夫人孩子也受牵连。但是,他深知事实难辩,便请假回家,不与那人争论。
几年后,陈廷敬终于洗清了冤屈,官复原职。不久,他在朝中职位日进,终官至左都御史。康熙帝对他推崇备至,痛失爱卿,曾亲笔赠诗祭文,称他为“完人”。诚如康熙帝所云,陈廷敬的品行可谓达到了君子之境界。
可以说,正是王廷相、陈廷敬这样一批忠诚守正、清廉忤难的都御史,撑起了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半边天。他们身先士林,功在社稷,乃千古罕见的人杰。
结语
纵观古往,或许“左右之别”不过钩玄虚名;但都御史这一金字招牌所代表的精神内涵,却足以烛照百年风尘,值得后人景仰追思。现今官场弊病虽然深重,我们仍应秉持这样的信念,像都御史们那样守正执法,不计得失,始终保有一个吏者的本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