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清朝的左都御史和右都御史,到底有多大分别?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迪丽瓦拉
2025-07-04 08:32:31
0

前言

清朝时期,左都御史和右都御史,这一字之差却蕴含了天壤之别。在朝廷官制中,这两个职位看似地位相近,但实际上却存在着深刻的差异,令人不禁好奇,究竟这一字之差隐匿了怎样的权谋和变数?

御史监察之始,史官职责延续千年

在中国古代官僚体系中,“御史”是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其实,在秦汉以前的许多朝代,御史就是一种史官的称呼。

作为掌管史料的官员,史官的职责是记录和整理历史,忠实地写下皇帝及百官的种种事迹,以便后人查阅。他们靠近帝王左右,能够及时了解朝政动向,这使得御史成为了理想的监察官员。

秦朝建立之后,在三公九卿制度中,御史大夫被列为三公之一,不仅负责监察百官,还肩负着一定的司法权力,可谓权责并举、身份显赫。当时的御史大夫手握巨大权力,能够左右朝局,是仅次于丞相的重要官员。

两汉时期,中央设立独立的御史府,御史台雏形初现。御史开始脱离其他部门,成为专门的监察机构。许多名闻遐迩的御史在此时期涌现,如东汉的郑弘,便以弹劾权贵而闻名。

魏晋南北朝时期,御史台逐渐成熟并得到加强,设御史中丞以领导御史台事务。独立的监察机构在这一时期的地位日益凸显。与此同时,朝廷也开始重视御史的选拔,要求其“清高自立”,保证监察机构的独立性。

几经变迁,到了隋唐,我国古代的御史监察制度基本定型。唐代规定,御史台内部设置台、察、殿三院,分工明确,负责监察不同级别的官员。御史还肩负着向皇帝进谏的重任。

这样的设置暗藏几重考量:既利用御史本职修史的便利条件监督百官;又通过赋予御史弹劾权限制百官权力,维护君主专制;同时高标准选拔御史,要求其品德高尚,从而使监察机构自身也容易得以约束。

几经变迁,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封建监察体系趋于完备。都御史一职,正是这庞大系统中的核心要员。

督察院执法者,左右之别初露端倪

进入明朝,原本历来独立的御史台被废除,改设督察院。我们不妨描绘一下当年督察院的场景:巍峨的殿宇,庄严的御史们或站或坐,面带威严,正在检点文书。而左右都御史,更是众星捧月般的核心人物。

督察院内部设置有都御史、左右都御史等职务,标志着都御史制度的确立。明代规定,都御史职责繁杂,既包括监察百官、正风纪,也要提督地方、审查冤假错案,可谓延绵数千年的御史监察传统在新机构中的延续。

有趣的是,明代关于左右都御史的职能似乎没有明确区分,均受督察院节制。这一区别性的细节要到了清朝才得以彰显。

为谋求满汉平衡与协调统治,清廷在沿袭督察院的同时做出一定调整:左都御史由满汉各一人担任,负责监察百官;右都御史则多由督抚兼任,渐渐成为虚级官职。

这样的安排一方面顾及满族利益,另一方面也避免机构冗杂。清代左右都御史之间的职能差异由此愈发明显:左严,右宽;左责,右虚。左都御史成为督察院的实权核心,而右都御史渐渐淡出视野。

王廷相执法严明,案牍劳形于诸文

我们不妨透过一些具体人物,深入了解都御史这一核心监察官职在明清时期的实际运作。明代嘉靖年间,任职时间最长的左都御史要数王廷相。将他与其他都御史比较,王廷相给人的感觉极为严苛,似乎永远紧锁双眉。

他主管选拔任用官吏,同时行使司法审核大权,处理了数以万计的案件。面对来自各地的案卷,王廷相日以继夜,连轴转地工作,只求一事无遗。

王廷相为官极其严明,说一不二。有一次,他审理了一起殴打致死并意图嫁祸的案件。丈夫殴打妻子后双目失明,其他御史念其残障,希望从轻发落;但王廷相认为,该嫌残忍暴虐,心狠手辣,仍然判其绞刑。面对旁人哗然,王廷相脸色如常,一言未发。

在位期间,王廷相处理的所有公文奏折均收入自编的《浚川内台集》。这部集子记录了他作为左都御史的种种劳碌,也成为研究明代监察制度的重要史料。他那张森然的面孔,似乎就隐藏在这些古籍字里行间。可以说,王廷相代表了一名左都御史应有的正义与坚持。在他这里,法治的天平永远平衡,公正无双。

陈廷敬清正廉洁,完人之美德难寻

相较于明代,清朝左都御史中的知名人物则要数陈廷敬。山西大同皇城相府,正是这位清官的故居。

陈廷敬为官清廉,政绩卓著,深受康熙帝宠信。追想当年,陈廷敬袍服庄重,神采奕奕地进言悬案,康熙帝听后大悟,引以为政策。彼时的皇城相府内,笙歌处处,主仆和睦。

然而好景不长。当年,陈廷敬的一名亲戚贪污被查,欲行贿买通,遭到坚决拒绝。这位亲戚竟诬告陈廷敬受贿,意图陷害。陈廷敬面临巨大压力,僚属多有离心,夫人孩子也受牵连。但是,他深知事实难辩,便请假回家,不与那人争论。

几年后,陈廷敬终于洗清了冤屈,官复原职。不久,他在朝中职位日进,终官至左都御史。康熙帝对他推崇备至,痛失爱卿,曾亲笔赠诗祭文,称他为“完人”。诚如康熙帝所云,陈廷敬的品行可谓达到了君子之境界。

可以说,正是王廷相、陈廷敬这样一批忠诚守正、清廉忤难的都御史,撑起了我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半边天。他们身先士林,功在社稷,乃千古罕见的人杰。

结语

纵观古往,或许“左右之别”不过钩玄虚名;但都御史这一金字招牌所代表的精神内涵,却足以烛照百年风尘,值得后人景仰追思。现今官场弊病虽然深重,我们仍应秉持这样的信念,像都御史们那样守正执法,不计得失,始终保有一个吏者的本心。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神垕,一座千年古镇的“窑火人生... 在河南省禹州市神垕镇,一家钧瓷店铺的工作人员在店外整理货品(7月3日摄)。新华社发(苏筱雅 摄) 新...
原创 朱... 前言 说到朱祁镇相信大家第一想到的就是他“土木堡之变”但实际上在他执政期间还发生了一件让人匪夷所思的...
原创 大... 藏品名称:丙午年阳刻淮字二十文大清铜币试铸样币 藏品分类:邮品钱币>钱币 拍卖预估价: RMB 4,...
原创 李... 前言 说起隋唐英雄相信大家都听说过李元霸的名字在隋唐英雄中他可以说声名显赫,其原因就是因为他的武艺高...
原创 他... 阎红彦将军,1909年10月26日出生,1967年去世,原名阎候雁,曾用名周济、陈一川。陕西省安定(...
原创 商... 商鞅(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8年),原名公孙鞅,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被誉为“战国时...
原创 朱... 前言 说起明朝的覆灭也是很值得人们叹息的,尤其是崇祯帝勤勤恳恳想要挽回大明,最后却依旧无济于事让人痛...
岑参: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唐代: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
原创 中... 枪,由古时候的“矛”演变而来,号称“百兵之王”,是我国古代历史最为悠久的冷兵器之一。枪是古代战场上很...
原创 原... 1937年8月22日,国共两党达成协议,红军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 1937年8月25日...
原创 隆... 隆科多和佟国维都是清朝康熙年间的著名大臣,他们在政治舞台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展现出了各自的智谋。然而...
原创 野... 前言 西施作为古代四大美人之首,千百年来世人都一直为史书上记载的她的美貌所动容。并且她的一生也是跌宕...
原创 为... 在清朝历史中,多尔衮的地位举足轻重。他身为摄政王,手握大权,对清朝的建立与稳固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那...
原创 傅... 解放战争时期,多数国军将领弃暗投明,归顺了我军,不过也有一些对老蒋忠心耿耿的将领,在战败后不惜舍身成...
原创 原... 赏赐,是中国封建王朝统治者必用的手段之一,因为这是古代皇帝维系与臣属之间的关系必须要做的,而皇帝对臣...
太原市博物馆暑期活动精彩纷呈 本报太原7月5日讯(记者 康煜)记者近日从太原市博物馆获悉,该馆启动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等待...
原创 他... 说英雄谁是英雄?这个问题大概是每一个江湖儿女都绕不开的热门话题。 围绕着这个问题,曹操和刘皇叔曾青梅...
原创 中... 千古英名在,何必意封侯——飞将军李广(10) 公元前134年(元光元年),汉武帝与匈奴签订了“丧权辱...
原创 秦... 玄武门兵变所有大臣都参加了,为何秦琼不参加?只因为2个字 反而是辛辛苦苦打下江山的李世民,反而没他...
原创 魏... 刘备死后,诸葛亮便开始为北伐做准备,可是他再聪明,也人算不如天算,虽然准备充分了,可第一次北伐就大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