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我国封建历史上,外族入侵一直是常事,等到中原乱战时,更是入侵的好时机。
可我们将视角转向三国时代,当时天下三分,孙、曹、刘三家连年征战,局势混乱不堪看,这显然是入侵的好时机,可却很少会有外敌入侵的记录。
这可是相当奇怪的现象,为什么外族不敢入侵呢?看看当年谁镇守边关就知道了。
汉朝后的三国鼎立
220年,经过曹操,刘备,孙权三股力量的角逐,魏,蜀,吴三个国家,终于组成了一个三足鼎立的局面,烽烟四起,整个中原都搅的一团乱。
三国势力稳固后,所有的力量都从战争中转移到了和平时期,各家都在努力积蓄力量,发展生产,改善民生。
刘备西伐羌族,曹操镇北方,孙权镇守南海。
蜀汉西进
在这一时期,有羌族和苗族等少数几个相对落后的部落居住在西南,他们的武器和装备都很差,但是在山区之中,这已经是最好的选择了。
这段时间里,蜀汉虽然打败了许多入侵的山民,杀死了他们的首领,占领了他们的家园,但由于他们的势力范围太广了,蜀军又不能长期驻扎在其他地方,所以两方一直僵持不下。
史书上有“三年春,亮率众南征,秋悉平。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
而这帮山民的敌人又是诸葛亮,他的策略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先用军事手段,再用心理战术。
诸葛亮在数月之内,率领大军直抵滇池,并以“夷汉分治”之策,将自西汉以来益州一带的番蛮人全部平定,直至唐朝时,依然沿用了武侯这一制度,对南中一带进行管理。
七擒孟获的诸葛亮,让孟获真正的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真正的臣服于蜀汉。
经过几次又一次的进攻,诸葛亮逐渐改变了战略,最终征服了整个西南。
西夷之所以能够被统一,除了刘备在蜀汉所起的作用外,也和西凉马家脱不了干系。
西凉马家军,在三国之中,也是出了名的,像号称“五虎上将”之一的马超,纵横中原,少有人能敌,曹操见了,也要退避三舍,被称为“天威将军”。
马超和他的父亲马腾,都是为了保卫国家而战,这是毋庸置疑的!
中原到处都是战争,到处都有追逐名利的人,马腾从来都没有在意过,他只想着自己的职责,保护国家边境,防止外敌入侵。
张嶷亦是蜀汉有名的将领,精通军事,善使兵法。
每次南中土著反叛,刘备都会派遣张嶷去讨伐,他如利剑出鞘,没有丝毫犹豫,每一次都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解决掉土著的叛乱。
若是将抗击异族的功劳,都算在了马家的头上,那么曹魏肯定会第一个站起来不会同意的。
曹魏北抗异族
对于三个国家来说,北部地区绝对是重中之重,因为那里有匈奴人和其他的草原部族,他们时刻都在盯着这边,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发动大规模的进攻。
其实,自从汉武帝打败了匈奴,匈奴一族就对中原是退避三舍,之后就轮到了乌桓国的登场。
《后汉书》上也有这样的记载:乌桓更相告语,避白马长史,遂远窜塞外。
这乌桓国原本是打算趁着中原混乱,趁火打劫,结果被公孙瓒率领的“白马义从”给打败了,狼狈而退。
公孙瓒率领的是一群名为“白马义从”的“特种兵”,拥有不俗的实力。
就连乌桓等一些外族大国,都对他忌惮三分,但遗憾的是,他和汉室宗主刘虞发生了冲突。
刘虞觉得公孙瓒是个好战分子,不管平民的生死,但公孙瓒却觉得这是在刻意抢夺自己的军功,到了193年,经过一次激烈的战斗,刘虞被公孙瓒斩杀。
后来,公孙瓒俘虏了汉使,夺取了北部四州的军事大权,一跃而上,成了北方第一大诸侯。
自此,公孙瓒与袁绍展开了一场争霸之战,但他性格倔强,渐渐失势,最后被袁绍打败,困于高楼中的公孙瓒见大势已去,便引火自尽了。
207年,乌桓成了曹操最大的劲敌,袁绍一亡,袁尚和袁熙都归顺了乌桓,曹操为了消灭袁绍的余孽,便决定出兵,一举消灭掉整个乌桓。
这一战,他手下大将张辽立了大功,打败了乌桓单于的大军,俘虏了数万名的敌军。
经此一役,乌桓损失惨重,几年内都不敢侵犯边境,而曹操更是在北方建立了自己的防线。
战争结束后,曹操又把留在边关的乌桓残兵全部转移到了关内,并把他们中的青壮年编入了自己的部队。
218年,乌桓的军队又起了叛乱,曹操派遣了曹彰和田豫两位将军前往平定叛乱。
曹军遇袭,田豫不慌不忙,环形列阵,弓箭手放箭,乌桓见势不可为,欲退走,田豫乘机发兵进攻,打败了他们。
自此之后,田豫长期驻边,因其用兵之道,使敌军不敢妄动,使北地长期稳定下来。
乌桓的衰败给了鲜卑可乘之机,他们收留了逃亡的乌桓,占领了原本的牧场,实现了对鲜卑部落初步整合。
鲜卑王柯比能够做到这一点,他从中原人那里学到了远交近攻的伎俩。
为防止曹魏插手其统一鲜卑人的斗争,柯比假装向曹魏投降,并接受了“附义王”的封号,另外,又曾两度遣两千余户散居在鲜卑族的汉族返回中原。
魏文帝曹丕梦想着打败孙权,统一江南,对于双方的矛盾缓和,自然是赞成的。
和曹魏的通商对柯比能有很大的好处,他获得了很多在草原上缺乏的军用和民用资源,使自己的势力更加强大。
可魏文帝曹丕看出了鲜卑人的不安分,当机立断,把田豫派往幽州,田豫又一次不负众望,在战役中打败了入侵的柯比。
而之后的胡人,则是被曹魏收拾得服服帖帖,再也不敢对中原有丝毫的觊觎之心,之后的几十年里,北地都没有了战争。
谈过了曹操的北边,我们接着谈吴国。
孙吴驻守南海
与北部边境的森严防御不同,吴国面对的外部威胁更多的是来自东南海岸,在这片区域,生活着山越人,他们精通水战。
山越人并非是胡人,也不是完全的外族,是在秦汉以后,随着各族的相互交融,到了东汉末期,山越人几乎与汉族没有什么区别,甚至还有一些汉族,因为逃避税收,在深山之中生活。
孙吴政权要在自己的国家里取得统治地位,就必须保证自己的边疆稳定,否则怎么能和另外两个国家竞争呢?
孙权派遣贺齐和蒋钦去平定叛军,虽然拖延了一段时间,但并没有造成太大的伤害,比起乌桓、南中的叛军,东吴要轻松许多。
孙权征伐山越达二十多年,其间虽有数次击败山越,但并没有完全安定下来,孙权于公元234年封诸葛恪为大帅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按照诸葛恪的策略,吴军将整个山越国都给分割了,然后围而不打,只等着谷穗熟了再去采,逼得山越兵不血刃的走出来,以求和平。
后来孙权又把山越壮丁都编进了军中,剩下的都编为民籍。
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战争之后,山越国的大部分人都被逼得离开了大山,变成了吴国的子民。
不管是刘备,曹操,孙策,孙权,都曾经是汉朝臣子,虽然各自为帝,但毕竟对汉朝有一定的尊重。
就算三家打的再凶,也不会允许其他种族的入侵,这或许是一种心照不宣的做法,这三国之间的矛盾,都是汉人的权力之争,若是有外人入侵,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在漫长的岁月之中,各族之间相互交融,曾经的一些外族人,现在也有了一些,变成了中国的一份子。
结语
现在的国际关系越来越复杂,各种危险也越来越多,海盗、边境冲突、网络袭击、恐怖分子......
因此,我国在构建新的国防体制时,不能简单地照抄过去的经验,而是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进行主动的研究。
我们要从过去的经验中汲取经验,壮大自己,壮大我们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