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胡惟庸:九族尽灭,3万人垫背,作为最后一位宰相,真的被冤枉吗
迪丽瓦拉
2025-07-04 17:03:09
0

【前言:】

明朝洪武八年,朝堂上突然变了天。那时候,明朝的头号功臣徐达,心里头猛地一紧,吓出了一身冷汗。为啥呢?原来他听说,首辅胡惟庸想要害他。这可真是个大事儿啊!

现在,徐达原本安稳幸福的生活因为胡惟庸的狡猾手段而突然变了样。胡惟庸看起来挺老实,其实背地里搞小团体、搞私利。徐达这人老实,哪知道这些弯弯绕绕,结果就招来了大祸。

两人斗得你死我活,这一下子明初的权力斗争就热闹起来了。胡惟庸这案子啊,可真是不得了,把朱元璋搞得疑神疑鬼的。胡惟庸作为明朝最后一个宰相,结果整个家族都遭殃了,还害得三万多人给他陪葬。这到底是咋回事呢?

【胡惟庸从籍籍无名到明朝开国丞相】

胡惟庸啊,他就是一个濠州定远小地方出来的普通人,小时候读书也不咋地,没啥名气。后来红巾军起义了,朱元璋加入了郭子兴的队伍。朱元璋看胡惟庸虽然学问不咋地,但觉得他还是有点用的,就把他留在身边了。

后来,朱元璋南下定远,决定自立门户,胡惟庸也选择跟随他。最初,胡惟庸只是朱元璋手下的一个文书。但朱元璋很看重他,派他去巡视定远、滁州等地,让他了解当地的民情和军情。这对于毫无官场经验的胡惟庸来说,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

朱元璋打进皖南后,就让胡惟庸去宁国县当主簿,后来又提拔他当知县。这知县啊,对胡惟庸这种没当过官的书生来说,可真是个不小的挑战。不过胡惟庸挺努力的,把朱元璋交代的任务都办得挺好。就这样过了四年,胡惟庸又被提拔成吉安通判,负责整个州县的事务。

就在这时,朱元璋身边冒出了个叫李善长的人。李善长原本只是个小头目,但他很聪明,很快就成了朱元璋最信任的人之一。反观胡惟庸,虽然在朱元璋手下混了很多年,但一直没能得到重用。

直到1367年,胡惟庸才以太常少卿的身份重新回到朱元璋身边。朱元璋对胡惟庸一直持观望态度,不断给他机会在基层锻炼。正因为有了这些多年的地方经验,胡惟庸后来才具备了担任丞相的能力。可以说,朱元璋的悉心栽培和胡惟庸的努力,共同成就了他后来的丞相之职。

【胡惟庸,权倾朝野的奸臣】

明朝开国后,明太祖朱元璋可没闲着,他忙着整治国家,让老百姓过上安稳日子。那时候,有个特别重要的政府部门,就是中书省。这个部门啊,主要负责官员的任免和制定国家大政方针。

朱元璋让徐达当右丞相,李善长当左丞相。这左右丞相可是国家大事的头儿,但徐达老在外面打仗,所以中书省里的事儿基本都是李善长在管。

三年后,李善长年纪大了,跟明太祖朱元璋说他想退休。朱元璋就想知道谁可以接替李善长的位置,于是他就问他的心腹刘基。刘基觉得胡惟庸这个人不行,就像个还没长大的小牛,容易翻车,所以他不赞成太常寺卿胡惟庸当继承人。朱元璋听了后很为难,因为杨宪已经不在了,现在中书省就剩下汪广洋和胡惟庸可以选。

最后,明太祖决定让李善长回家,让汪广洋当右丞相,胡惟庸当左丞。看起来胡惟庸的地位比汪广洋低一点,但实际上因为徐达的位置是空的,所以中书省的大权都落到了胡、汪二人手里。

胡惟庸这人心眼儿多,老想着怎么当上丞相。那时候,汪广洋就是他最大的绊脚石。于是,胡惟庸就开始动歪脑筋,琢磨着怎么除掉汪广洋,好让自己当上丞相。

虽然胡惟庸耍的那些小聪明瞒得过一时,但最终还是被发现了。明太祖火冒三丈,直接下令砍了他的头,还让大家都看看,以儆效尤。从那以后,明太祖就自己亲自管国家大事,中书省也就没啥实权了。

【然他本可以安度一生,为何非要作死?】

胡惟庸活在个乱世,小时候就看见到处都是打仗,日子过得很艰难。到了建文时期,他因为表现不错,被明太祖提拔成了大官。可到了洪武年间,明太祖想变法让国家更强大,政策就变得特别严格。胡惟庸就想要更大的权力,所以开始动歪脑筋,想要害同事,抢皇位。

他出身普通士族,没啥高门巨族的背景。想在朝堂上混出点名堂,就得找个明君抱大腿,趁机上位。所以有时候为了上位,可能得做点不太地道的事,这也能理解。

明朝初期选拔人才特别看重科举成绩,而对于品行操守却不太重视。选官只看能力,不问手段是否正当。明太祖更是独断专行,随意处死与自己意见不合的人。这样一来,官场变得非常混乱,人心也变得难以捉摸。

胡惟庸刚当右丞相时,特别会讨朱元璋的欢心,因此赢得了皇帝的信任。朱元璋觉得胡惟庸挺有才的,对他特别放心。胡惟庸呢,也是拼尽全力工作,小心翼翼地处理国家大事,尽力让朱元璋满意。就这样,他一步步成了朱元璋身边的红人。

可慢慢地,胡惟庸开始搞些小把戏了。他老爱自己决定官员的任免,把批评他的奏折都给扣下了。还老喜欢插手各部门的公务,大权独揽,搞得大家都得看他脸色。

那段时间,好多想要当官的人都跑去胡惟庸家,送各种各样的礼物,想要巴结他。连朝廷里的大臣,比如陈宁和涂节,都站在胡惟庸这边,帮他说话,支持他做的一切事情。

胡惟庸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费尽心思拉拢人。他先是把李善长的兄弟李存义安排到太仆寺丞的位置,然后又把李善长的女儿嫁给李存义的儿子,这样两家就亲上加亲了。他这样做,明显就是想扩大自己的影响力。

胡惟庸这人可真够狠的,他找借口把朝里30多个人都给贬了,其中还包括吴伯宗。吴伯宗之前不小心惹到了胡惟庸,结果就被他找各种理由发配到那种鸟不拉屎的地方去了,从此再也别想回朝堂了。

大家都看得出来胡惟庸不是个好人,可谁也不敢去招惹他,他权力太大了。就那御史中丞刘基和前左丞相徐达敢去跟朱元璋说胡惟庸的坏事。

刘基是个有胆识的御史中丞,他利用自己的监察权力,多次举报胡惟庸和他那些党羽干的坏事。另一边,徐达也是个直性子,他直接找朱元璋谈话,说胡惟庸已经掌控了朝政大权,得小心点。这事让胡惟庸挺不爽的。

洪武八年那会儿,刘基生病了,胡惟庸呢,还假惺惺地给他送药。结果刘基一吃那药,肚子里就像塞了块石头,没多久就走了。这事儿啊,大家心里都明镜似的,肯定是胡惟庸在背后搞鬼,给刘基下了毒。

另一边呢,胡惟庸这家伙还派人去暗杀徐达,说是事成之后有重赏。好在刺客福寿良心发现,告诉了徐达,徐达才逃过一劫。

胡惟庸这货真是嚣张得没边了,他干的那些事儿,迟早得把自己给玩死。果不其然,没过多久,朱元璋就把他给收拾了,这个在朝廷里横着走的奸臣,最终还是没能逃过倒霉的命运。

【胡惟庸之灭,车祸仅端倪】

洪武年间,明朝的丞相胡惟庸犯了不少错,皇帝训了他好多回。可胡惟庸心里不痛快,就偷偷地想要造反。他先去找了吉安侯陆仲亨和平凉侯费聚帮忙,他们俩都是开国的大功臣,但因为做错事被皇帝骂过。

胡惟庸看出两人心里有怨恨,就趁机把他们拉拢过来。有一天,他请这两人吃饭,还悄悄告诉他们,以后可以一起干大事。虽然他们没直接答应,但心里其实都打着小九九,想跟着胡惟庸一起搞点啥。

胡惟庸这家伙,居然让林贤以海防当借口,偷偷跟倭寇勾结。他还让封绩写信去联络北元的蒙古人,找了好多不法之徒准备造反。更过分的是,他还去拉拢已经退休的老臣李善长,说要封他做淮西王。不过李善长这人态度不明朗,也没去举报胡惟庸。

胡惟庸的儿子坐车出去玩,结果不小心被晃了出去。正好另一辆马车路过,把他给撞了。胡惟庸听到这事,伤心得不行,一气之下就下令把赶车的给杀了。

这件事引起了老百姓的愤怒,大家都要求丞相赔偿损失。胡惟庸想用钱来消灾,但被皇帝给拒绝了。这下子胡惟庸可急了,他赶紧通知自己的心腹手下,准备起兵造反。陈宁和涂节两人也忙着策划,可他们的计划还没来得及实施,就被别人告发了。

那时候,占城国的人来拜见皇帝,胡惟庸竟然背地里偷偷接见了他们,这事儿还被宦官给发现了。皇帝一听就怒了,立马下令查办相关官员。结果一查,还查出涂节私下贩卖官婢的勾当。涂节一看自己栽了,吓得赶紧把胡惟庸谋反的事儿给抖了出来。皇帝一听这事儿大了去了,马上下令把胡惟庸全家都给杀了。

这场车祸啊,说白了就是胡惟庸搞谋反的一个引子。他偷偷联系武将,拉帮结派,还找了一些老臣一起搞造反。结果啊,被他的亲信给举报了,整个计划就暴露了。

朱元璋经过一番追查,终于将那些叛乱分子全部抓获。这起车祸虽然成了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但其实只是胡惟庸叛乱过程中的一个小插曲。

胡惟庸全家被杀,这事后来也闹出了不少麻烦。过了很多年,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也因为这个案子被牵连进去,最后也被杀了。胡惟庸案带来的风波,折腾了十多年,最后才算是平息了下来。

【胡惟庸之谋反,祸延万里】

明太祖朱元璋曾让胡惟庸当大官,负责中书省的事。但胡惟庸心里不老实,偷偷和元朝的残余势力联系,想造反。过了十八年,朱元璋发现了他的阴谋,就把胡惟庸和他的同伙都抓起来杀了。这起谋反案搞出了大麻烦,影响特别大。

首先啊,朱元璋搞了个连坐法,就是把胡惟庸的那些亲友和同党都一块给办了。据《明史》说啊,有个公爵和二十一个侯爵都给杀了,还有一大堆官员和他们的家人也都遭了殃,加起来得有三万人被这样牵连诛杀了。

这些官员里头,好多都是胡惟庸的得力助手,比如陆仲亨、费聚他们。后来还牵扯到林贤通跟倭寇勾结,封绩更是偷走军情去讨好元朝。朱元璋气得不行,又一次大开杀戒。

《明实录》里写得明明白白,胡惟庸搞谋反的事。洪武十年时,他就偷偷拉人、买兵。到了十五年,他还跟蓝玉联手,在山西点火,想在北方搞事情,但很快就黄了。到了十八年,这事终于露馅了,胡惟庸在苏州被抓起来杀了。

胡惟庸去世后,朱元璋开始意识到中书省的权力太大了,导致宰相往往成为造反的中心。为了避免这种情况,他决定撤销中书省,让皇帝直接管理六部。这样一来,古代的宰相制度就正式结束了。

#深度好文计划#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如... 一,如果汉人杨坚没有从鲜卑人手中夺得北周大权并建立隋朝,那鲜卑宇文氏建立的北周,在消灭高氏北齐政权,...
原创 让... 东汉末年,乱世开启,天下又进入混战模式,各路英豪你方唱罢我登场,百年前的乱世,到了隋文帝杨坚出世,黑...
原创 楚... 楚考烈王长时间无子,相国春申君认为问题出在楚王身上。一后三妃六嫱九嫔不说,光是有宜子之相的美女送进宫...
原创 河... 三国时期,是一个大乱世。先是黄巾起义的出现,之后的东汉就彻底乱套了。战争接连不断的出现,一直到司马炎...
原创 丧... 《权力的游戏》,由于血腥、暴力甚至很成人,尺度之大,很多人都为之错愕。当然,也因为这部剧拍出了战争的...
原创 战... 魏文侯和齐桓公都凭借自己的力量创造了强大的国家,跻身行业龙头中,但个人认为魏文侯略胜于齐桓公,接下来...
原创 上... 前言 说道上官婉儿,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这位武则天时期的才女靠着自己的才情横溢和坚韧自信的性格在封...
原创 《... 《天龙八部》中有一个特殊的存在,家族成员一心为复兴大燕而往来奔走。慕容博为了复兴大燕,不惜引发宋辽开...
原创 1... 张宗昌是山东近代有名的大军阀,外号“三不知将军”,即不知道自己有多少钱、不知道自己有多少兵,更不知道...
原创 为... 有句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流传甚广,意思是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办事,集思广益,就算是三个皮匠的...
原创 张... 在《三国演义》的描写中,蜀国五虎将的经典战例最为传神,尤其五虎将中的成员还互相大战过,比如关羽在长沙...
原创 战... 历史上的郭开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人。 话说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大乱,诸侯割据,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涌...
原创 3... 公元638年,39岁李世民传召11岁徐惠侍寝,哪知徐惠磨蹭好久才来。李世民龙颜大怒,决定好好惩罚她。...
原创 荒... 荒淫无度的古罗马,到底有多混乱?为何会导致帝国崩盘? "祗言酬唱美,良史记王箴"——这句话一直贯穿着...
原创 钱... 阅读之前,麻烦您点一个“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
原创 夏... 公元前1600年,商汤召开誓师大会,公开宣布讨伐夏桀。随后,双方在鸣条山附近展开了大决战,结果夏桀被...
原创 “... 《诗经》记录的不光是先秦人民传唱的歌谣,还有很重要的历史意义。 其中“颂”的部分有两首特别著名的史...
原创 邓... 提到邓公,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不陌生,对于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来说,邓公所做出的贡献不计其数,而正是基于...
原创 电... 周旋这个名字只要是上了年纪的人一定都听说过,此人当时在上海滩是红极一时的大人物,当时中国的电影行业刚...
原创 1... 1965年中央对总参谋长的位置进行调整,原总参谋长罗瑞卿离职,转而由杨成武担任代理总参谋长。由杨成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