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一个被诸多牛人奉为“国人精神之典范”、“十九世纪中国最受人敬仰、最伟大的学者型官员”的晚清权臣;一部《曾国藩家书》,对于传统文化之修身、劝学、治家、理财、交友乃至为政、用人予以行文从容的深入浅出,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中国近代史研究权威学者徐中约先生认为“曾国藩的政治家风度、品格及个人修养很少有人能与匹敌”。而这些集中体现在《曾国藩家书》中,修身、齐家的要求标准、执行标准直到现在仍然是具有极高参考价值的所在。
在《曾国藩家书》中,曾国藩对于关系家族兴衰之子女教育问题的评定,归纳为三方面的问题:子女知否早起、是否做家务、是否读书。这看似极为简单的要求,却道尽了现今子女教育的所有问题。早起乃健身之妙法
在《曾国藩·修身篇·致九弟十弟》一信中,曾国藩告诫:“家中后辈子弟,体弱学射,最足保养,起早尤千金妙方,长寿金丹也”。
现今社会对于子女的教育往往会忽略乃至刻意忽略孩子起床时间的要求,从科学层面上讲,早起有助于孩子造成优良作息习惯,对于身体健康的裨益良多;对于正值青春期的孩子,早睡早起、醒来后立马离开床铺更是杜绝不良习惯、保持身心健康的重要方法。从修身层面上讲,每日定时早起能够保证孩子坚持、耐心品行乃至自律性的养成,这对于将来的生活、工作有着极为关键的影响。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生之际则在于自律!每日定时早起,能够保证一整天的最佳状态,否则浑浑噩噩、糊里糊涂,将会直接影响到这一天的所有事情的处理、情绪的发展。有些人说,放假了、休息了可以适当赖床或者偷懒,但一定要记住,有第一次就有第二次,有第二次就有更多次。保证定时早起,遂养成一生之优良习惯,会潜移默化地得到馈赠!
戒怠惰、宜勤劳在《曾国藩家书》中,用以要求家中兄弟乃至子侄辈“须清廉谨慎勤劳,切勿焦躁懒惰”的书信多达数十封。时任两江总督、内阁大学士,官至正国级干部的曾国藩,并不赞成给老家寄送财物。个中原因,曾国藩在书信中也给出来说明:“吾不欲多寄银物至家,总恐老辈失之奢,后辈失之骄,未有钱多而子弟不骄者也,吾兄弟欲为先人留遗泽,为后人惜余福,除去勤俭二字,别无做法。”
啥意思?家族之兴衰,为后人留福泽的唯一办法就是勤俭二字,而且“勤”和“俭”必须同时保持才可。甚至对于家中成员的勤俭之道,还提出了十分具体的要求,并直接将其归结到家族兴盛之由:“内间妯娌,不可多讲铺张。后辈诸儿,须走路,不可坐轿骑马。诸女莫太懒,宜学烧茶煮饭;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气,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有此二字,家运断无不兴之理。”
随着物质条件的逐步提高,现代人似乎忘记了让孩子保持勤俭的教育内容,让孩子做家务、为家庭有所力所能及的付出,更是不可能。殊不知,这在刻意剥夺孩子生存能力学习机会的同时,还会直接泯灭孩子对家庭、家族乃至社会、国家的奉献观念。
劝学得知自己的侄子,“得取县案首”,也就是童生参加县试取得第一名者。对此,已经位极人臣,可以直接提携侄子进入仕途,换一个大未来的曾国藩难抑欣喜之情。《曾国藩家书·劝学篇·致四弟九弟》一信中,明确记载到:“纪瑞侄得取县案首,喜慰无已!吾不望代代得富贵,但愿代代有秀才。秀才者,读书之种子也。世家之招牌也,礼义之旗帜也。谆嘱瑞侄从此奋勉加功,为人与为学并进,切戒骄奢二字,则家中风气日厚。而诸子侄争相濯磨矣。”
曾国藩认为若不读书,则“年岁日长,科名无成,学问亦无一字可靠,将来求为塾师而不可得”;要想成身立命,就必须“或经或史,或诗集文集,每日总要看二十页”。
如果有人以工作繁忙为由,拒绝读书,那么请看一下晚清时期绝对算得上第一忙人的曾国藩,是如何做的:“今年以来,无日不看书,虽万事业忙,亦不废正业”。你比曾国藩还忙?
在曾国藩看来,只要一个家族的子女拥有较高自律性、克勤克俭并保持学习劲头,才能改变并延续家族兴盛之状。现今来看,尤为至理名言之所在!参考文献:《曾国藩家书》、《清史稿·曾国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