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5年下旬到1656年初,郑成功的军事行动大体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就是南下征讨广东,也就是前文所述的第一次揭阳之战和第二次揭阳之战,而第二部分则是郑成功派遣了一支声势浩大的水师北上汇合张明振部(原鲁监国旧部)准备进入长江。
郑成功准备进入长江。
这次军事行动,实际上早在1655年的七月份就开始酝酿。到1655年,清郑和谈基本上可以视为失败了,当然了,本来也成功不了。1655年的七月份,郑成功“
遂命右军忠振伯(洪旭)为总督,北征水师军事务征战机宜,悉听节制调度;升原北镇陈六御为总制五军戎政,总制六师;以中提督为陆师正总督,右提督王秀奇为陆师副总督,征战机宜与忠振伯,陈总制商榷而行。随率后冲镇周全斌、中冲镇萧拱宸、援剿前镇戴捷等十二镇克日进入长江
”郑军总共十二镇,兵力万余人,由厦门出发北上,伺机攻入长江,实际上,就在七月份,有大约200艘明军战船在七月初三日就开始突击吴淞口,随后很快增至600余艘,并且登陆发动进攻,按照清军的报告,登陆的明军达到了两万余人,一半以上的人“
明盔弓箭
”。
“明盔弓箭”
十月中旬,郑军逼近舟山,舟山清军兵力十分薄弱,只有中营陆军1000余人,左右营水军2000余人,合计3000余人,这样薄弱的兵力是无法抵抗规模庞大的郑军舰队,守住定海城的,浙江清军也十分恐慌,如浙江巡抚秦世祯在这一年九月十六日“
复具疏急请增兵三千五百名,分防海汛。十月初一日又疏请调拨驻省满兵五百名,派防宁、温二区
”。
清初军队。
十月十五日,郑军水师到达舟山,十月十七日,郑军登陆,当天清军就从舟山城中冲出迎战登陆的郑军,结果一触即溃,郑军右提督右镇陈瑞“
勇往登先,阵斩陆中营中军陈彪一员并虏兵数十
”清军退回城中,准备凭借城墙固守,此时舟山守将为清副将巴成功(郑方史料《先王实录》称之为“把臣兴”),是蒙古人,原任浙江丹山参将,后升任舟山协守副将,郑军围城之后,巴成功派遣部下兵卒郭进忠扮作僧人模样,向浙江方面请求援军,此时舟山形势已经危若累卵,所以郭进忠不得不乔装改扮,这才得以逃出舟山。
明军水师。
然而,早在十月二十三日,巴成功“
瞭见我兵强盛,节制有方,又见水师堵塞援路,孤城援绝
”五天之后就向郑方投降,陈六御派遣李化龙,进城招抚清军。所以很明显,郭进忠在撒谎,在十月二十九日,清军叛将张洪德的队伍中,有一名名叫马有林的军官,再次向清方投诚,将巴成功投降献城的过程说得很详细,两份报告一对比,郭进忠的谎话一下子就被拆穿。
清军。
清廷派人审问郭进忠,郭进忠这才吐露实情,在其离开之前,主将巴成功就已经和郑方接洽投降“
把副将等已率众降逆,将发辫尽行解散挽纂,城外是逆贼住扎,遍插蓝旗,逆贼亦不进城,把副将兵马亦不出城。今差小的进关投报,以缓军心。各逆商酌去调吴淞贼船一到,合力攻打穿山,得了穿山为立根之地,即攻定关、郡城等处,并传谕千总魏邦清,将领出冬季饷银,赚哄出关
”这里所谓的“
吴淞贼船
”指的就是上文那200多艘在七月份袭击吴淞口的明军战船,这伙人应该是张名振的部队。
“明盔弓箭”
所以明军在此时的战略意图是先等待张名振的部队,然后和巴成功、张洪德(原定海关守将)的反正军一同向宁波发动进攻,然而,张名振到达舟山之后,却和郑军将领发生了矛盾“
先时,定西侯张名振与陈忠靖北上不和,藩委刑官程应璠解之,名振尤未降心,故我师至舟山,驰会攻城,不至。中提督等议日:名振谓我南来之师,未知地利,但我等攻城略邑多矣,此一孤岛,何俟名振会也?迨泊,其城遂降。至是城下,名振等出自长江来会
”。
骑兵。
张名振原是鲁系将领,而延平王郑成功麾下的将领大多出自于隆武朝廷,所以两方并不完全是一个系统的明军,在这一年的八月,张名振在舟山去世,有从舟山逃回清方统治区的人向清廷官员报告说“
听得他们说,张名振到国姓处请陈辉来镇守崇明县、平洋沙二处。后来陈辉回去,说攻崇明土城不曾破,折了许多兵。国姓说,你叫我发人守崇明,反去攻崇明,倒折了三四千兵,要拿张名振去杀。名振闻知,气急死了”
可见,双方的关系十分糟糕,在张名振死后,郑成功下令陈六御接管张名振旧部。
在舟山投降的将领被郑成功重赏。
在舟山之战进行的同时,清廷“乌金世子”也就是爱新觉罗济度带领满汉大军三万余人进入福建,觊觎厦门,郑成功因为厦门兵力不足而将舟山的明军大部队调回厦门,由陈六御、张名振、阮骏等人守卫舟山,在南返的过程中,台州的清军守将马信又反正归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