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670年,康熙收到奏报,民间汉人叛乱又起,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已然成事,康熙阅完奏报后头疼不已。
首辅索额图见状便谏言道:“皇上何不拜祭一下孔圣人?”康熙闻言沉吟半响:“也只有如此了!”
于是康熙亲率百官来到曲阜祭奠孔子,岂料当他见到孔子墓碑时却面露为难之色,迟迟不跪拜,场面十分尴尬。
随行近臣赶紧上前查看,当他看过碑文心里一惊,赶紧拿黄稠遮住一字,康熙这才跪下叩拜。
1661年,顺治帝驾崩,康熙继承大统,此时他仅有8岁,摆在这位少年天子面前的不是太平盛世,而是内忧外患的国家。
康熙不愧为是一代雄才大略的帝王,在他的统领下,很快削了“三藩”、收复了台湾、平定了噶尔丹,国家逐步走向了安定富强。
可在康熙心里却始终高兴不起来,因为满清朝廷统治的是汉人,占据的是汉地。
在汉人眼里满清朝廷就是入侵者,就是亡汉人国家的人,所以汉人对满清朝廷有着莫大的仇恨。
因而自满人建立清朝以来,各地汉人起义叛乱就没有断过。
虽然在顺治一朝,顺治帝以铁腕压制,做下“嘉定三屠”“扬州十日”的惨剧,但依然没有让汉人臣服,反而激起了汉人更大的反抗。
康熙意识到若想缓和汉人对满清朝廷的矛盾,要完全平息汉人的叛乱,只有取得汉族知识分子和士绅的支持。
汉人知识分子和士绅是否支持清朝统治,是清政权是否稳定的重要影响因素。
于是康熙在深思熟虑之后就颁发了两项谕旨。
一是“博学鸿词科”,所谓的“博学鸿词科”就是在科考之外再为汉人博学之士开辟一条做官之路。
谕旨发出后没有像康熙想的那样,天下汉人欢呼雀跃,高呼康熙英明,反而表现得很冷淡,很多汉人博学名士都纷纷将自己隐藏起来,不让地方官举荐自己。
但康熙不管这些,只要举荐上来的人,经过他的面试,一律按品级封给官职。同时康熙还对此举大肆宣传,在社会上造舆论。
这项康熙策划的“博学鸿词科”后来取得很好的效果,使汉人知识分子对清朝廷的敌对情绪得到了缓和。
二是捐纳,“博学鸿词科”针对的是汉人学士,但汉人乡绅对清朝的统治也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康熙针对这些人,设置了捐纳制度,用来争取他们。
捐纳就是允许汉人地主、士绅出钱来获得知府、知州等官职。这条政策很快就见到成效。
地主士绅捐的钱很好的缓和了清廷财政的紧张,而士绅也得到了想要的社会地位。这项政策可谓是一举两得。
但这两个政策还远远不够,要想让汉族知识分子归心,康熙还得表现出对儒家思想的尊重。
因为儒家思想影响了汉人几千年,在汉人思想中已经根深蒂固,只有认同了儒家思想,才能被汉人所认同和接纳。
因此,康熙决定举行祭拜孔子的大典,而且声势要浩大,让天下汉人都知道康熙也是崇尚儒家文化的,在文化上和汉人同宗同源。
1670年,康熙亲率诸王、百官前往曲阜孔庙举行祭拜大礼。
康熙到达曲阜后,在文武百官和孔家后人的陪同下,首先来到孔庙拜祭,孔庙烟雾缭绕,红毯铺地,康熙对着孔子圣象跪了下去,行了非常尊崇的三跪九叩大礼。
汉人文官见康熙用如此高的礼仪对待自己的精神信仰,无不感动的一塌糊涂。
出了孔庙,康熙一行又来到了孔林,祭拜孔墓。百官及众乡绅都敛声肃穆,等待着康熙跪拜下去,然而意外却发生了,只见康熙看着墓碑眉头紧锁,迟迟不见跪拜。
眼见吉时已过,众人的心不免焦躁起来。心腹近臣急忙上前提醒,可当他看到碑文时,立即恍然大悟。
赶紧命孔家后人先将康熙领到一边休息,随后他命人拿来一块黄绸,将碑上一字遮住,并在黄绸上写上先师两字。
康熙再到近前时,脸色不由一喜,倒头便拜。祭拜大礼顺利完成,众人不由都跪倒在康熙面前,山呼万岁。
心里对康熙充满了佩服和认同。但心里也很纳闷,为什么墓碑遮上一块黄绸康熙才跪拜呢?
原来,孔子墓碑上刻的碑文是“大成至圣文宣王”,康熙乃九五之尊,天命之子,岂能向一个“王”跪拜,而当把王字遮住,改成先师就可以了。
康熙本来就把孔子当做自己的老师,弟子向老师叩拜则天经地义。
孔家后人知道这一层缘故后,为避免类似尴尬,就把墓碑下沉,王字的下一横就被石基遮挡了。
于是孔子墓碑碑文就由“大成至圣文宣王”变成了“大成至圣文宣干”。
从这段历史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封建社会统治者的尊孔敬儒的行为,都是为自己的统治服务的,不过是收复人心的工具。
一字之差,康熙的前后行为就大相径庭,就足以体现出儒家思想在他心里终究比不过皇帝的面子。
不过从这段历史故事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儒家文化的历史价值,它对中国乃至世界影响都是深远的。我们为祖国古代有这样的文化圣人感到骄傲和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