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审计画卷
春节期间,我有幸参观位于江苏省南通市的中国审计博物馆,自驾900公里行程10个小时的疲惫掩盖不了我内心的兴奋与期盼,让我穿越时空,沿着审计事业的发展脉络,徐徐打开五千年历史长河中的审计画卷。
古代审计的治理智慧。商代时期的甲骨文,上面记载着商王对贡赋的核查;西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清晰可见周王对诸侯的赏赐和考核;从甲骨文到青铜器,从简牍到纸张,审计载体的演变,记录着中华文明治理体系的不断完善。透过这些历史遗迹,我看到了古代审计官员们秉持公正、严谨细致的工作场景,他们在竹简木牍间探寻真相,在账目数字里守护国家财富,这种对职责的坚守穿越千年,依然熠熠生辉。
近代审计的红色传承。在时代变革的浪潮中,无论是民国时期对西式审计制度的引入与改良,还是革命根据地时期红色审计在战火纷飞中艰难起步,都见证了审计事业在时代洪流下的顽强生命力。第一任中央审计委员会阮啸仙主任制订了《六不准》工作纪律,革命根据地的审计工作者们,在物资匮乏、环境恶劣的条件下,依然坚定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为保障革命经费合理使用、维持革命政权经济运转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现代审计的技术创新。计算机终端上跳动的数字,展示着大数据审计的威力,从手工查账到大数据审计,从抽样审计到全覆盖审计,从“事后审计”到“全过程审计”,这些变化不仅提高了审计效率,更拓展了审计监督的广度和深度。从“审计风暴”到“免疫系统审计”,再到构建“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审计监督体系,审计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走出中国审计博物馆,回望这座承载着审计画卷的殿堂,让我深深感慨,审计不仅是探索财务数据背后的故事,更是文明的传承。审计文明始终与中华文明同频共振,在中华民族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条漫长的文明之路上,审计始终如一盏明灯,照亮着国家治理的方向,守护着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
我相信,在新时代的审计实践中,只要我们每一位审计干部用心、用情、用力去践行,坚守审计敢于较真、敢于碰硬的精神,审计工作定会大有可为,大有作为,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续写中华审计文明新的辉煌篇章。
扫
码
关
注
供稿:史 淳
编辑:冯 浩
审核:韩志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