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简单,威震华夏之后,包围并全力攻打襄阳城,放弃樊城。
关羽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
在襄樊之战打成了消耗战,关羽用荆州三郡的人力物力硬抗曹魏九州,不失败才怪
。
襄樊之战从219年7月打到了219年11月,三四个月时间,关羽率领的数万荆州军主力一直在战场上与曹军消耗,人力、物力都到达了极限。
而且关羽还俘虏了于禁的七军三万余人,多了三万张嘴吃饭,更加重了自身的压力。
威震华夏之后,关羽擒于禁、斩庞德,收降曹魏荆州刺史胡修与南乡太守傅方,导致曹魏许都以南的部分地区响应,一时之间,中原震动,曹操都想要迁都以避开关羽的锋芒。
此时关羽的声望达到顶点,关羽的骄傲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以前是看不起人,现在是目前一切。
人生最难的事莫于过在高歌猛进中悬崖勒马,只要关羽在威震华夏后,放弃樊城,转而集中兵力攻打襄阳城,那他还有机会保留襄樊之战胜利的果实。
关羽襄樊之战失败的另一个原因是:
兵力严重不足,而且严重分散
。
襄阳在汉水南岸,由襄阳太守吕常把守。
樊城在汉水北岸,由征南将军曹仁、汝南太守满宠把守。
而且在樊城北,还有大量的曹魏援军,比如徐晃的援军,还有殷署、朱盖的十二营援军,还是曹操从各地不断调来的源源不断的援军,曹操甚至把合肥前线的张辽也调往襄樊前线。
也就是说,曹军重兵都在汉水以北。
关羽荆州三郡的总兵不过三五万人,而且还要分兵包围襄阳与樊城,导致兵力严重分散。
兵书上说,是敌人军队的十倍就可以围城,关羽用来围城的军队并不比对方的军队多。
正因为如此,襄樊之战打了三四个月,关羽都没能攻下襄阳与樊城。
如果关羽放弃樊城,集中兵力攻打襄阳城,就有可能取得成功,而且可能性极大。
关羽有水军,有制水权,曹魏的水军已经被关羽击败,关羽只需要用水军封锁汉水,阻止汉水以前的曹军渡过汉水,然后集中优势兵力攻打襄阳城,是有机会破城的。
从北往南看,襄阳城是三面环水,南靠岘山,后来蒙古人攻打南宋的襄阳城虽然打了六年,可蒙古人是从北往南打的。
而关羽是从南往北打,襄阳城等于一面靠水,三面环山,这种情况下,襄阳城就相对容易攻取。
可惜了,绝大多数人在关羽的位置上,都不可能激流勇退,而是激流勇进。
如果关羽在威震华夏之后,放弃攻打樊城,集中兵力攻打襄阳城,双方最可能的结局是:沿汉水划江而治
。
曹魏兵力再强,也要面对关羽的水军,如何突破水军,在短时间内无解。
如果关羽这么做,还有一个好处:
孙权没法偷袭荆州
。
关羽威震华夏的时候,是219年8月,如果此时退出汉水北岸,关羽就能集中兵力攻打襄阳城,襄阳外无援军,又面对关羽强大的水陆军攻击,很快就会破城。
然后关羽就可以以襄阳城为依靠,沿着汉水建立一道紧固的防线,如同许多年以前南宁防备蒙古人那样,构建防御工事,就能稳定前线局势。
接下来关羽就会把多余的兵力撤回后方,或者根本就不会把防备东吴的关键兵力调到襄樊前线,这种威慑力就迫使孙权不敢轻易动手。
当孙权知道关羽攻取襄阳城之后,必然不敢动手,就算他敢动手,从襄阳到荆州只有400里路,骑兵4~5天时间就能赶到。
糜芳、士仁也不敢投降,他们投降是知道关羽已经处于绝对失败的情况下,兵败如山倒,荆州才会分崩离析,现在关羽占据襄阳,又控制汉水,没有失败的迹象。
就算孙权率军来攻,糜芳、士仁只需要守城4~5天,关羽就能兵临城下,江陵城是座坚城,一时半会攻不下来的。
这样的话,历史上就没有关羽大意失荆州。
最后再说一下,
关羽夺取襄阳城,控制汉水的行动,符合刘备夺取汉水的战略目标
。
刘备在汉中之战打败曹操,占领了汉中,占据了汉水上游。
刘封、孟达攻取了上庸三郡,占据了汉水中游。
关羽威震华夏后放弃樊城、夺取襄阳,依靠水军控制了汉水,等于占据了汉水下游。
那么刘备集团就控制了汉水的上、中、下游,形成了北伐最好的前进基地与战略通道,到时候刘备从汉中可以用船把士兵、粮食、兵器运到襄阳,那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规则就越来越清晰。
可惜!可惜!可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