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朱元璋抬来3筐稻谷让考生评优劣,刘伯温脸色大变:又要死人了!
迪丽瓦拉
2025-08-21 22:33:41
0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自古以来,一个王朝的基础便在于最底层的百姓。身为一个王朝的领导人想要坐稳自己的宝座,那便要将政务的重心放在百姓的身上,这是毋庸置疑的,也是王朝兴衰之根本。

纵观中国历史,重农抑商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基调之一。这看似不合理的方针,实则有着她自己的现实问题。当时人民主要的问题在于生计,如何吃得饱穿得暖才是生存的王道。

在这种思想下的人们,渐渐反感了投机取巧的商业。众多人的一致认为致使王朝的思想主导也跟随其中,身为明朝开国皇帝的朱元璋对此也十分的认可。对于出身贫寒的朱元璋,他对农业的重视远超他人。

坎坷的人生

朱元璋是中国一位较为特殊的皇帝,他不仅仅是中国十大杰出皇帝之一,还是唯一的“乞丐天子”。以最低微的身份跻身世界上最高的地位,如此的逆袭难免会让人热血沸腾,心中想着自己的皇帝梦。

可逆天的逆袭又岂会是如此简单,说说便可以做到是万万不可能的事情。谁又可以想到朱元璋在成为皇帝前经历的磨难,那些来自于上天的磨难——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出生在元朝末年的朱元璋,自小便饱受阶级带来的压迫和生活给予的阻力。朱元璋不仅年幼时期便父母双亡,还因为战争而流离失所。在这样的情况下,朱元璋只能不情不愿地进入了寺庙中做一个小和尚。

可是好景不长,原本以为以后都可以不愁吃穿,只要化缘便可以生活的日子,在没过多久后便不存在了。因元朝末年阶级矛盾恶劣化,各地四处战斗不断,百姓不得已四处搬迁。

为了生存的百姓将自家的农田丢下,携家眷一同逃往安逸的地方,就此各地的收成逐渐减少,渐渐地便出现了粮食问题。倘若自己人都需要为粮食发愁,那又怎么可能将为数不多的粮食分给寺庙呢?

在饥荒的年代里,人们早就便没有了所谓的信仰,他们相信的只有一句话——民以食为天,吃不饱那便什么都是问题。如此的大众心理使得化缘为生朱元璋被迫干起了类似乞讨的“化缘”。

适逢起义军盛行的年代,朱元璋不甘生命就此度过,于是乎便就近加入了起义的队伍,成为起义军中的一人。经过朱元璋自己多年的打拼,朱元璋成为了天下大势之一,与陈友谅、张士诚等人一同争夺皇权。

朱元璋靠着自己敢打敢拼的精神,先是将陈友谅拿下,接着又将张士诚攻破,随着一场场战争收尾,朱元璋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天下共主。曾经脱离汉人统治的幽云十六州,时隔四百年再次回归了汉人的统治。

如此伟绩让人们不得不牢记明朝的贡献,朱元璋的声望也水涨船高般的上升。洪武元年(1368年),明朝建立,朱元璋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皇帝,明太祖就此出现在了历史的滚滚洪流之中。

特别的考试方式

在朱元璋成为皇帝后,朱元璋便展现了自己主张的政治中心——爱民。虽然洪武年间有许多官员丧命于此时,但是这个时期明朝百姓却是最为轻松的时期。在待人方面,朱元璋有着自己一套的流程。

主张仁政爱民的朱元璋在上位后,便实行了许多有利于民生发展的举措,并且将注意力投入到了农业的发展,此时的明朝正处于“重视农业”的阶段。相较于对百姓的态度,朱元璋对臣子则是另一幅面孔。

朱元璋对待臣子十分的严厉,倘若臣子有一丝不利于民的举措,甚至是贪污,那么便将受到朱元璋雷霆般的惩罚,无论是什么地位的人物,都会受到一视同仁的惩罚,这严厉的态度为后续屠杀功臣发出了预兆。

大明朝建立之初,急需要有能力的人担任各个省份和城镇的官职。在市场需要的情况下,明朝初期便展开了一场极大的科举考试,目的只有一个——网罗人才,以达到稳定时局的最终目的。

但是明朝此次科举考试的结果却并不是很理想。明朝首次举办的科举制出现了一个大问题——南北学子问题。当时录取的学子一共六十一名,这六十一名学子无一例外全部来自于南方,北方学子无一人在其中。

朱元璋为了让考试更加的贴近现实,于是乎便将考题改为了三筐稻谷,让学子自行评判和叙述。这三筐稻谷分别来自于扬州、太仓和军营。刘伯温见了朱元璋的考题后,便立马得知了一个结果,又要死人了。

原来这三筐稻谷有着极大的区别,来自扬州的稻谷粒粒饱满,来自太仓的稻谷则是干瘪残杀,而来自军营的稻谷不仅干瘪,还有许多杂草和石子。这样的差别,无疑是在说明着一件事情——克扣贪污。

而对于嫉恶如仇的朱元璋,自然不会让有关官员成为自己的眼中钉,于是乎便借着此次科举让学子揭穿朝堂的黑暗。可是朱元璋却得到了一个大失所望的结果——没有一个学子可以看透其中真意。

对于科举现象的震惊,朱元璋在震惊之余开始着手对学子的调查,于是乎便派人大力调查其中的玄机,希望可以知道此次问题出现的原因。

一经调查,朱元璋发现了不仅是学子全部来自于南方,甚至连考官都是来自于南方,在这样的情况下,南北歧视便会出现,北方学子受到压迫也是在所难免的事情。

自古以来南北学子的确存在着差异,在文学上呈现着南强北弱的局面,致使如此局面出现的原因与元朝肆虐北方有着莫大的关系。而相较于北方,南方学子自小便被看作读书的种子,从不问农务,只知读书。

于是乎便出现了科举学子无一不认识稻谷,只是自以为地写着自己的文章,甚至有些学子对稻谷评头论足,没有丝毫注意力放在稻谷背后的真实含义。

得知这样的情况,朱元璋立马命人将涉嫌舞弊的官员一律罢免彻查,并且停摆科举考试,实行曾经的推举制度,以此达到北方文学崛起的目的,让南北学子有一个公平公正的竞争平台。

洪武三十年,明朝发生了南北榜案的事件,虽然此次案件让许多官员丢去了乌纱帽,但是却使得科举出现南北榜的结果,最终使得明朝收获更多的新鲜血液,达到网罗天下能人的目的。

小结

明朝时期的科举制度是一个起起伏伏的科举制,它不仅仅停摆了数十年,还采用了类似于推恩制度的方法。这看似落后的方式,实则是朱元璋看透局势后的正确选择,一个基于现实和民生的选择。

一代爱民如子的皇帝出现在了明朝初期,这样的结果无论如何看都是明朝之幸。“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朱元璋早已看透其中,一代明君名副其实。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1... 1932年,陈独秀被国民党逮捕,国内外各界人士纷纷想方设法施救,蒋介石甚至接到了爱因斯坦的致电:“陈...
原创 北... 不吹牛,不说暗话,就让我们来评断宋朝是不是大一统。 要说中国的统一,恐怕在秦王朝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因...
原创 母... 引言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原创 司... 司马懿死后其陵墓为何从未被盗,只因其临终时留下“六字真言” 司马懿20岁被曹操任用,他留给世人最大的...
原创 原... 雍正是历史记载的清朝非常勤勉的一个皇帝,在位13年,励精图治,他留下的政治经济遗产使得他的继承者乾隆...
“剃刀将军”东条英机:陆军普信... 以下文章来源于循迹晓讲 ,作者三喵先生 说到东条英机,相信哪怕不熟悉二战的朋友也有所耳闻,这位甲级战...
原创 历... 这是一个历史谜团! 据《史记》等典籍记载,黄帝“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 意思是说,黄帝手下的百官都...
原创 史... 史料中有关铜人的称谓很多,大概有以下几种:钟鐻、金人、钟、金狄人、翁仲、铜人等。将铜人称作"钟",那...
清虚道德真君为何要派黄天化下山... 黄天化是黄飞虎的长子,清虚道德真君的徒弟,周营四大先锋之一,死后被封为三山正神炳灵公,在封神演义里是...
原创 清... 这张照片拍摄于清朝晚期,相传是大清新军,也是1900年大清朝最后的希望,只可惜那时的清朝已经如同大厦...
原创 晚... 引言 《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国家遭遇战火,最受苦的永远是百姓。清末,西方列强用坚船...
原创 聊... 相信很多熟读三国历史的朋友都会诧异,张邈这么一个士族名士、这么一个曹操的铁杆哥们、这么一个和袁绍、曹...
原创 原... 今年的数学特别简单,就是剩下的140分有点难。数学是一门极其高深的学问(对普罗大众来讲),但历史上总...
原创 汉... 刘弗陵,西汉第八位皇帝,汉武帝刘彻小儿子,八岁登基,二十一岁驾崩,在位十三年间,史称汉昭帝。 对于汉...
原创 耿... 耿飚:一位酷炫之人 耿飚,共产党战士,从小就身临困境,但他从未放弃,逆袭成为战场上的勇士,以及外交...
原创 如... 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很多人经常会在生活中不如意以后去幻想如果当初。然而这世上哪有那么多如果当初呢...
原创 最... 历史爱好者或民众通常认为大明王朝的皇帝是最有血性和骨气的,“天子守国门”、“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
原创 古... 小希登场,必有回响,大家好,我是你们的小希。我们平常在电视上很喜欢看一些战争片,现在的武器装备以及资...
原创 《... 当甄嬛悟出,安陵容最后那句“皇后杀了皇后”的深意后。 端妃说了一句:“以她的心机,倘若真恨,大可以自...
原创 曾... 晚清名臣曾国藩及其他很多优秀的大臣,曾力挽狂澜的想要拯救破败的山河,让大清恢复到以前的繁荣强盛,然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