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惊叹于便捷的现代高速、物流通道时,会情不自禁好奇,我们的先辈是否也曾从内陆走向辽阔的海洋?如果有,行经的路线是何走向?
“秦汉魏晋时期的‘中国西南陆海走廊’就是当代西部陆海新通道西线和中线的前身,两者有着高度相关性。”7月6日上午,在第65期“发现重庆”历史文化大讲堂上,研究古代西南交通达10年之久的泸州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赵晓东,以《“西部陆海新通道”历史时期走向蠡测》为主题,带领大家穿越时空,回溯那些古代商贸与文化交流的辉煌路,一窥古代水陆道的真实面貌,感受从古至今民族的迁徙与文化的交融。
▲赵晓东正在分享自己的研究发现。记者 周双双 摄
作为连接中国与东盟的重要国际物流大通道,西部陆海新通道分三“路”并进,规划有东、中、西三条主通道,东线自重庆经怀化、柳州至北部湾出海口,中线自重庆经贵阳、南宁至北部湾出海口,西线自成都经泸州、百色至北部湾出海口。
赵晓东长期研究古代西南交通,有着丰富的田野考察经验,曾多次在重庆、云贵、湘桂、川陕等地实地田野考察,对历史上的西部陆海新通道的主要节点城市,比如成都、重庆、贵阳、泸州、宜宾、怀化、桂林等城市研究甚深。
从古至今,中国西南区域连同中南半岛的越南、老挝、缅甸等地,皆整体相连、声息相通,诸多史实皆可证明,以成都、重庆为代表的四川盆地,与岭南沿海之间在先秦汉晋时期就有通道关联。
讲座中,赵晓东从历史文化、族群分布等多个角度梳理了西部陆海新通道对应历史时期的线路。赵晓东透露,10年间,自己已经走遍沿线100余个县市,通过分析研判,证明先秦至汉晋巴蜀通过黔西滇东,直到两广和越南中北部,存在一条人际交流、物际交流、文化交流、信息交流的交通大动脉,自北向南贯通,也自南向北发散。
▲讲座现场。记者 周双双 摄
“西部陆海新通道在历史时期,既可通过秦巴蜀道沟通北方丝绸之路,又可在南海沿岸无缝链接海上丝绸之路,它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交往交流交融的发动机。”赵晓东表示,希望通过自己的讲座,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条重要通道的过去,也更积极地去建设它的未来。
“发现重庆”历史文化大讲堂是由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主办、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者服务总队协办的系列讲座,每月开展4期,旨在从考古的视角发现重庆,进一步宣传普及重庆历史文化、传播考古知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把重庆历史、巴渝文化更好地亮出来。本次讲座是2024年“发现重庆”历史文化大讲堂系列讲座的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