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清朝的权臣,除了多尔衮之外,恐怕最负盛名的便是败在十六岁的康熙皇帝手腕下的鳌拜了。在诸多文学作品和影视剧中,鳌拜是一个骄横跋扈、擅权专政的老臣。
然而历史上的他也曾遭受过多次打压和迫害,甚至在顺治朝险些丢掉性命,如此打压鳌拜的不是别人,正是与他同一时期的另一个权臣——摄政王多尔衮。
鳌拜在顺治朝遭受的打压,足以称得上鳌拜一生中非常罕见地被人“欺辱”的黑历史,可也是这段经历,让鳌拜获得了日后重新崛起最为重要的政治资本。
到顺治末年时,顺治皇帝在遗诏中指定了四位辅政大臣,其中便有功臣子弟鳌拜。
顺治皇帝之所以任命他为辅政大臣,正是考虑到他并不会威胁到皇位,
可为什么短短几年后,偏偏以“谋反罪”被康熙皇帝囚禁一生呢?
满洲“巴图鲁”
鳌拜,是清太祖努尔哈赤时期“五大臣”之首费英东的亲侄子,早在皇太极在位时期,鳌拜就开始随同大军出征。
皮岛之战时,鳌拜亲自跨马奋勇冲杀,在明军阵地上驰骋砍杀,为登陆的清军开辟了一块海滩,从而使得清军一举攻克皮岛。
捷报传到盛京后,皇太极祭祀祖庙,并晋爵鳌拜为三等男,赐予他“巴图鲁”的称谓,意为“勇士”。在之后的锦州大战中,鳌拜又与郑亲王济尔哈朗配合,多次击败明军骑兵,将战线一路推到明军阵地,五战五捷。
松锦会战时,鳌拜跟随皇太极出征,多次救清军于水火,因战功赫赫而被升为护军统领,在清军主力八旗军中,获得极高的威望和地位。
在清军入关追缴李自成大顺农民军时,鳌拜军连下四城,降三十八城,从陕西一路南下到达湖北地界,与阿济格一同在湖北与顺军展开海战。仅仅一年的时间,河南、湖北、江西等地纷纷纳入清朝版图。
1646年,李自成的顺军已被荡平,鳌拜又追随肃亲王豪格对张献忠的大西军展开攻势。
西充一战鳌拜军大破大西军数十处营寨,斩敌数千,正面战场上的豪格也在战斗中将大西政权的领导人张献忠射杀,大西军自此退出四川,游荡于云贵。
战后鳌拜论功虽然仅次于豪格之下,但实居首功。
在此后荡平南明小朝廷的战斗中,鳌拜均有突出表现,立功无数,在朝中也树立了极高的威望,特别是与他一同作战过的阿济格和豪格两位王爷,几乎将他视为心腹,对其极为信任器重。
大起大落
这样一位为大清王朝发展壮大、南征北战做出巨大贡献的猛将,却得到一次次惩治和打压,造成这一切的原因便是多尔衮的嫉恨。
皇太极去世时,并没有进行继承人的安排,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和皇太极弟弟多尔衮展开激烈的争夺。
正当双方进入到白热化时,索尼和鳌拜为代表的军政高级官员站出来力挺豪格,
眼见双方兵戎相见,济尔哈朗提出了两全的方法——由皇太极九子福临即位。
可多尔衮并不甘心失败,开始借机打压豪格势力,首当其冲的便是鳌拜,顺治朝初期多尔衮将许多见不得人的事情安排给鳌拜去办,
办好了让人落下口舌,办不好必将遭到摄政王多尔衮的打压,因此鳌拜屡屡遭受罚银削爵。
不久,多尔衮又以治军不严等罪,多次打压豪格和鳌拜,豪格因忍受不了折磨而病逝。失去靠山后的鳌拜遭到多尔衮疯狂报复,甚至要将其坐罪处死,最后还是鉴于其战功卓著,只是将其削职为民。
多尔衮的种种僭越之举也遭到顺治皇帝的不满,多尔衮暴毙后。顺治帝开始提拔昔日受到多尔衮打压的大臣,鳌拜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
就这样,鳌拜逐渐得到顺治皇帝的信任与重用。
顺治朝中期,鳌拜直接被委以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重任,讨论奏章批复、祭奠王公妃嫔、联姻蒙古汉族贵族等事宜皆有鳌拜参与其中,就此走向权力中心。
到顺治帝弥留之际,顺治帝干脆任命索尼、遏必隆、鳌拜、苏克沙哈为辅政大臣,共同辅佐年幼的康熙皇帝。
权力崩塌
康熙登基后,索尼作为四大辅臣之首因年老体衰逐渐退居二线;而苏克沙哈因为是多尔衮的旧臣,常常被另外三人孤立;遏必隆则性格懦弱,懂得自己没有多少才干,于是选择明哲保身;那么此时朝中辅臣就只剩下鳌拜一人。
为了安抚刚平静不久的天下,鳌拜集团着手整顿吏治,一年之内便处罚了三名尸位素餐的地方巡抚。此外还推行开垦荒地者三年免除
徭役
等利民政策。
康熙在位的前八年,朝廷各类减免赋税共174次,基本上都是由辅政大臣们提出实施的。但权力终究还是扭曲了鳌拜的初心,康熙亲政时,鳌拜已经在朝中树立党羽,此后引发的“圈地”风波导致成千上万的百姓成为流民。
不仅如此鳌拜还在朝中打压异己,将同为辅政大臣的苏克沙哈处死。与康熙帝的矛盾日渐凸显,最终在一系列的准备下康熙智擒鳌拜,念及他昔日的战功,不忍将其处死,于是改为终身囚禁。
1669年,一代权臣鳌拜病逝于狱中,对于这位权臣,康熙几乎不愿意提起有关他的任何事情。到康熙晚年时,康熙帝回想起鳌拜的功劳,纵观其一生可能根本没有真正的有过谋反之心。
当初多尔衮摄政时鳌拜就因故主皇太极的情谊而忠于幼主顺治,为此他还遭受了残酷的打击,差点失去了性命。
康熙帝不由得又回想起祖父皇太极给予他“巴图鲁”的称谓,再看鳌拜在皇太极、顺治两朝做的贡献,无论是战功还是政治觉悟真无愧于这一称号。
此外,四大辅臣制度乃是顺治帝临终时与孝庄太后共同创立的,况且明清时期君主专制下的皇权达到顶峰,大臣的权力随时可以被皇帝收回,不然仅凭几个库布就想铲除一个权臣,无论怎么看都是痴心妄想。
即使是鳌拜下狱后,众人检举鳌拜的罪状中也并没有见其有“篡逆”之心,
除了为自己捞点好处外,鳌拜集团的所作所为似乎没有对皇权产生过任何威胁。
晚年康熙在与一众贝勒、大臣回望昔日时,感叹道他这一朝贡献最大的几个臣子,鳌拜也能算在其中。
也许是人一到年迈就会引起恻隐之心,念及鳌拜的功绩,六旬的康熙帝还是追赐了自己少年时的敌人一个一等阿思哈尼哈番的爵位,也算是彻底为这位“满洲巴图鲁”定了性,为自己年轻时经历的这场风波,画上了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