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1921年、1923年和1925年,孙科曾经三次担任广州市长,为广州市的近代化建设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那么他在任上具体都干了些什么事情呢?
初任市长,改革市政
1921年3月,孙科首次担任广州市长。刚上任,他就开始对广州政府人员进行调整,对于人员的安排他非常谨慎,他淘汰了部分旧政府人员,由海外留学归国的高材生代替。
孙科此举的目的很简单,他认为留学生接受过新思想,对于之后推进的市政近代化改革有好处。
在孙科的操作下,广州市政府人员百分之八十的职位,由留学生担任。如此大刀阔斧的人员改革,对广州市来说无疑是一种新气象,也标志着广州腾飞的开始。
针对孙科大量使用留学生,当然有人不满意,他们骂孙科是瞎胡闹,迟早要将广州弄得乌烟瘴气。对于这样的骂声,孙科没有过多解释,他用广州市后来的改变,堵住了那些人的嘴巴。
人员改革完成后,孙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市政建设。关于市政建设,孙科可谓是行家。他在美国读大学时,主修专业就是政治学,其中有不少关于政府组织和市政工程方面的课程。
另外,他本人对市政方面的知识也是非常感兴趣,他去过不少美国城市,并进行实地考察。
1918年回国后,他就在《建筑》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关于城市现代化建设的文章,文中将美英德法奥等国的城市进行对比,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劣。最后得出结论,中国城市的现代化,必须学习奥地利。
关于城市建设过程,他提出了两个重要阶段:
首先,政府应对全市做一个全面的测量,摸清城市内经济、人口和交通等方面的详细数据。
其次,政府在进行调查时,要对卫生、娱乐场所等地的选址进行详细考虑,否则今后重新修建既浪费时间,又浪费财政。
同时,他还认为市长的任期应该妥善考虑,要让他有充分的时间内,完成一段较为长期的规划,这样才能让城市的建设持续进行,节省经费,避免政策的不连续性。
孙科首次担任广州市长后期,桂系军阀莫荣新掌控广东,他们只顾争权夺利,丝毫不顾广州市政发展,拨给政府的经费少之又少,建设无从谈起。
孙科注意到了广州市区大大小小的土地庙,这些地产都属于公共用地。他提出将这些土地公开拍卖,用收到的钱投入城市建设。虽然一些保守派站出来辱骂他是“铲地皮厅长”,但支持的人还是占多数,所以这项工作才能顺利进行。
拿到经费后,孙科开始修路。市政府要规划新的城市蓝图、拓宽马路,就不得不拆除旧城墙和古迹。
这项工作给孙科带来了不小的阻力,特别是当市政府决定拆除一个据说是汉代的古钟时,遭到了当地乡绅的极力反对,他们认为拆除古迹会破坏广州的风水。
为了阻止孙科拆钟,他们组织民众到市政府前示威。孙科只能做出妥协,答应保留古钟,将其安放在新修建的公园里,这才化解危机。
在孙科的大力推动下,广州市修建了近26公里的现代水泥路,街道拓宽了2.5到5米(包括人行道)。这条新铺的水泥路与广三铁路相连,对广州市区范围的外拓意义重大。
此外,孙科还注重公园建设。市政府在进行城市规划时,他将公园建设考虑了进去。
1920年,广州市第一座公园,在观音山原清代抚署故址上建成,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
第一座公园受到了市民的好评,他之后又新建了第二和第三座公园,依次位于东校场和海珠(今)长堤一带。
关于城市环境卫生,孙科也是相当重视,他亲自督导卫生局将广州市划分为6个片区,每个片区5个人负责,每天都必须将所属片区的卫生情况上报。
同时,卫生局还招录了1000多名环卫,专门收集垃圾和清理水沟。1921年4月到7月,共清理了126条水沟,约5万多米,还建立了一个近代化的排水系统。
关于公共健康,孙科也是非常关注,他曾号召市民,在市区范围内开展了灭蝇灭鼠行动,借此清除传染源;同时对餐馆、旅店等公共场所也制定了新的法规,严格要求他们保持场所卫生。
据说黄炎培当年从广州游览回去后,曾说:“广州市街道之清洁,为其往日所见于国内各地者,实罕其匹。”
在教育方面,孙科要求教育局组建国民强迫教育委员会,强制学龄儿童进入学校参加教育,这应该算现代义务教育的雏形。为降低成年人的文盲率,为工厂提供更多优质劳动力,孙科还开办了各种职业学校和成人教育学校。同时利用公共图书馆和“市民大学”,给百姓传授灌输新知识,破除迷信,在社会上树立新风。
在维持市区治安方面,孙科要求广州市公安局将全市分为12个治安单位,并建立了一支4000多人的警察队伍。
为整肃警察队伍,公安局颁布严格的规范条例,规定警察要怜悯弱势群体,对卖淫、吸鸦片等败坏市容市貌的行为给予严厉打击。
在孙科的努力下,广州市的财政增长迅速,过去房产税一年只能收30万元,孙科在任期间,一年可收300万元,因此广州市成为了孙中山革命军经费的主要来源。
正当孙科打算继续推行改革时,1922年6月,陈炯明叛变,孙科和父亲只能离开广州,将主要的心力放在讨伐陈炯明之上。这让广州市的城市建设陷入停滞;已有的改革也在一定程度上,因为陈炯明纵容士兵抢劫,遭到破坏。
再任市长,壮志再绘
1923年1月16日,陈炯明被兵败,被赶出广州城。当年2月26日,孙科得以再次进入广州,担任市长。
当时政局不稳定,广东内外军阀林立,关税大权也不在孙科手中。因此孙中山的革命军几乎没有军费,他只能让孙科去帮忙筹款。所以第二次担任市长期间,孙科不是在筹款,就是在筹款的路上。
即使面临困境,孙科还是没有停止广州市政建设,他新建了2500米的道路,建成了东山公园。对于饮用水卫生,他也让卫生局派出专家对水质进行检测。对于教育,则继续推进为工人开设的职业学校和为文盲开设的暑假学校。
随着广东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孙中山决定北伐。为此,他派孙科前往沈阳联络张作霖,南北夹击吴佩孚和孙传芳,所以孙科第二次辞去广州市长一职。
三任市长,匆匆过客
1925年3月,孙中山离世,留下了独子孙科。由于他的过早离世,此后孙科的政治道路变得异常崎岖,他只能凭借一己之力在政治上拼搏。当时,蒋介石集团初步建成,孙科一没兵权,二没可靠的朋友,无奈之下,他只能在夹缝中“左右逢源”,不了解他的人,攻击他是右派,有时他又被误认为左派。
尽管不太受待见,但考虑到政权的合法性。7月1日,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后,孙科还是当选为中央委员之一。鉴于他之前的建设成绩,他被推荐兼任广州市长,这是他最后一次上任。
在第三次担任市长期间,孙科主要的工作还是道路建设。他出任市长的第二年,广州市大约新建了3000多米的街道,许多街道还铺上了柏油。另外,他还提出建设从沙河至太和市、东山至黄埔及西村至石井这三条公路,只是由于时局影响,建设计划未能完成。
孙科的第二个计划是拓展市区内的电话网络。整个工程计划投资70万元,由市政府和美国芝加哥电话公司共同承建。当时广州国民政府正准备北伐,军事经费是财政的大头,所以工程建设的拨款无法满足,这项计划再次破产。
除了上述举措外,孙科还计划发展黄埔港。当时,广州市水路的一大缺陷就是水道太浅,因此船舶运输都要依靠香港。孙中山早已注意到广州市的这一致命弱点,为了让广州摆脱香港的控制,他计划在黄埔开港。但这个计划一直因为财政原因,未能实现。
随着北伐的胜利推进,1926年11月,广州国民政府计划前往武汉,孙科接到新任务,去武汉实地考察。这样,孙科只能辞去广州市长的职务。
1921年到1926年,孙科三次担任广州市长,他的关于广州市政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对后来民国政府的城市建设产生了很大影响。而广州市长作为他政治舞台的首秀,他的努力和贡献是值得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