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历史中,不少朝代兴衰更替,也留下了一些末代皇帝。有些人可能自食其果,像晋惠帝这样遭遇不幸的,或者像陈后主、宋徽宗这些只知享乐的。也有些末代皇帝是无能为力的代表,比如汉献帝和隋恭帝,但明思宗崇祯帝可谓独一无二。他当然不是没有努力,上台后清除了魏忠贤等宦官势力,为了国家辛勤工作,勤于政务,也很节俭。
然而,崇祯帝总是在最关键的时候做出最糟糕的决定,不决定用人、自毁城墙,甚至打算把国库的问题弄到已经困苦的老百姓身上,结果导致了无法挽回的后果。但在他上吊煤山的一个月里,还有一次机会。李自成提出三个条件,只要崇祯答应,他就愿意帮忙打清军。然而崇祯却选择了死。这是怎么回事呢?
在1644年2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成立了大顺国,率领大军向北进发,攻无不克,到了4月甚至逼近了居庸关。但此时李自成的部队损失惨重,4月7日在宁武关的战斗中,前后死伤竟然达到了7万多人,就像《罪惟录》所说:“后贼陷京师,伤亡众多的,都是经历过宁武战役的。”明军依然有十多万主力在山海关对峙,这是李自成担心的地方。
除此之外,他还得和南方的张献忠决裂,后者观望不发,随时可能对李自成不利。因此,到了4月24日,农民军进入北京复兴门南郊一带,李自成派太监杜勋前往城内和崇祯秘密谈判。他提出了三个条件:割让西北一带、奖赏百万军队、不受诏书和觐见之命。这些条件看似苛刻,但如果达成,至少可以缓解明朝的危机。然而最终的结果大家都知道,北京告破,崇祯选择自杀。
那么,为什么崇祯宁死也不答应呢?虽然历史上没有记载谈判细节,但我们可以分析出以下几点。首先,是个人情感问题:李自成和明朝皇室结下了深仇大恨,攻克洛阳后甚至杀了万历皇帝的儿子福王,并把他们一同烹煮,举办“福禄宴”。更早前,李自成等攻取凤阳时,还掘开了明皇室的祖坟,焚毁了朱元璋出家的皇觉寺,两者势不两立,不可能谈判。
其次是形势:随着农民军的逼近,崇祯急令各地部队赶往北京,吴三桂的军队也很接近,他或许还抱有救援的幻想。还有能力问题:当时明朝国库空空如也,无法给李自成提供助军的资金。结果双方继续交战,大明王朝走到了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