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1月中旬,东北民主联军第二纵队第六师在师长吴信泉(1955年成为开国中将)率领下,离开哈尔套向北满进军。
在过去的一年当中,这支部队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远离我军主力,孤悬敌后作战,可以说是吃尽了苦头,但他们在吴信泉指挥下却不断在对敌作战中取得胜利,为开辟西满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
如今,第六师奉命向二纵主力靠拢,准备会歼西满之敌,即将开创新的局面。
11月16日,部队来到余良堡、太平附近,满天都是飞舞的黄沙,让战士们眼睛都睁不开。但这时他们发现一个更糟糕的情况——整个部队被水流湍急的辽河挡住了去路。
吴信泉将军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打马来到河边。只见河面有将近300米宽,水势很急,经探测河中间水深约为3米。由于天气寒冷,岸边浅水处已经结起了薄薄的冰层。
更让人头脑的是,两边的河滩各有一大片深深的淤泥,人马若陷入其中就有生命危险。先遣的探水骑兵已有人马陷在淤泥中,难以抢救出来。
就在吴信泉眼望对岸眉头紧锁、战士们都对辽河望而生畏时,侦察员忽然跑来报告,说是通辽、开鲁两处的敌人已经派出先头骑兵部队,企图以辽河作屏障堵截与夹击我军,而驻扎在阜新、彰武的敌人也派兵尾追我军。
此时北风凛冽,阵阵狂躁的沙漠风暴,迷得战士们眼睁不开、嘴不能张,满头满脸的沙尘。
吴信泉将军抬头看了看天空,只见天色异常阴暗,乌云又密又低,这一切都预示着一场大雪即将降临。
这真是一个艰难的时刻!无论地形、敌情,还是天气,都对我军极为不利,将这支部陷入绝境之中!
吴信泉心中盘算着:在这种情况下,唯一正确的决策就是必须迅速突破辽河障碍,快速走出人烟稀少、无法防守的无粮区,摆脱敌人的尾追堵截。
这时吴信泉忽然感觉到头部疼痛难受,胃部也很不舒服,这是长时间在艰苦条件下行军作战,吃不好、休息不好,再加上日夜操心引发的两个老毛病。
如今整个部队处在一个生死关头,压力骤增,让吴信泉身上的老毛病同时发作。
但他强忍住疼痛,没有显露出任何难受的表情,仍然打起精神,抓紧组织有经验的干部带侦察分队骑马多处试探水路。
侦察员们有的被岸边淤泥陷住,有的至河中心被深心急流冲倒,有的被漩流折回……
侦察员几经反复试探,终于发现了一处较浅的地段,水深也在一米多,深处到肩膀。
吴信泉深知,尽管战士们的肚皮都饿得咕咕叫,尽管寒风袭人冰碴刺骨,也必须马上过河。前进就是胜利,分秒必争,情况容不得丝毫犹豫!
一名侦察员气喘吁吁地前来报告:“师长,从老乡那里借来了一只小木船,你赶紧上船吧!”
“把船留给伤员!”吴信泉毫不犹豫地表示拒绝,随后不再说一个字,而是做出了一件让所有人都惊讶不已的事——只见他动作麻利地脱下身上的衣裤,冒着呼啸的寒风和漫天的黄沙,光着身子,牵着马,率先跳进了冰冷的河水里……
本来身体就比较单薄的吴信泉刚一入水,马上被冰冷刺骨的河水激得浑身一哆嗦,但他很快镇定下来,凭借过人的意志力,向河对岸不断前进……
这是一道无声的命令,副师长冯志湘、政治部主任石瑛见状,也毫不犹豫地脱了衣服涉水过河。
原本伫立在岸边的干部战士们目睹此情此景,深受感动。
他们二话不说,全都脱下身上衣服,一个搀着一个,一个紧跟一个,大个子扶小个子,齐刷刷地喊着口号唱着歌,浩浩荡荡地向前迈步。
没过多久,整个部队安然无恙地通过了辽河,六千人马一举冲过了险关。他们赢得了时间,抢在敌人前头,粉碎了敌人把我军堵截在辽河南岸的阴谋,也为进军西满作战掌握了主动权。
战士们都敬佩地说:吴师长没有多说一个字,没有对部队下命令,而是第一个带头下水,这是一道无声的命令,也是威力无穷的命令!这件事一直在军中传为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