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的清朝电视剧很流行,并且其皇帝上朝很勤政,让国人对其皇帝比较认可。因此形成清朝无昏君的假象,并一度成为潮流。即使国家落后,亡国之君的光绪帝也是很勤政,但是事实真是如此吗?
其实不然,清朝是皇权集中而帝制没落的极端体现,中断政权的合理走向,而是进一步专制化。而电视剧只是演绎性质,对于真实的历史考据性不足。如电视剧中大清的早朝是在金銮殿举行,本身就是常识性的错误认知。
因为金銮殿的本身体量,不足以支撑几百人的朝会议政。因此误导性太强,而且清朝的早朝也很少。随着专制权力加强,其议政制度也在逐步完善,更加便于专权与维护皇权的需要。与明朝的内阁制度出现分歧,形成真正的僵化体制。这也是清朝最后没落与败亡的因素,加强自身皇权的同时,使得国家也为此进入衰退期。
清朝前期的沿用制度
清朝建立之后以康乾盛世为转折点,其顺治帝时代沿用明朝政治模式,加之自己的 八王议政制度。康熙则巩固皇权,对于内阁开始进行干涉,清帝专制开始成为常态,而雍正帝则是进一步巩固,并开启新的专权模式,取代原有内阁的压制。
成为皇帝专权的私人工具,那就是军机处,也是皇帝的新内阁,代表自己的意志,把原有的御门听政制度取代。直到乾隆时期才进一步完善与继承,从此形成常态。这一制度的实行,使得皇权专制成为顶峰,代价就是国家的落后与被动。
清朝前期由于本身的落后与半进化状态,对于前明政权的接手,只能沿用明朝的政治模式,进行全国性地盘的接手与维稳。内阁制度与六部模式还是采用明朝的治理模式,皇帝属于门面人物,政权是由内阁掌控。
只不过当时处于过渡时期,前明势力还是在反叛,内部也不稳,农民军还在进行打压。满清只能依靠明汉奸集团与官僚集团进行政权过渡,对于原有的明朝模式进行短暂过渡。直到清朝坐稳天下,而反叛势力被打压,其开始进行政权的专制模式,核心就是加强皇权地位。
中后期的延续与另类发展
康熙帝就是打破常规的人物,其先后把原功臣集团三藩势力削减与剿灭,权臣鳌拜被其打压,葛尔丹势力与台湾郑氏集团被其收押,大权在握。开始逐步加强皇权,打压内阁。而不是被内阁左右,一改明朝的内阁制度。
这只是开局第一炮,皇权成为首要权力,内阁被关押。而后的雍正更是极端,其在反复过程中,使用非常之法。即用密件制度进行制衡,又开启军机处,加强皇权收归。而御门听政制度也被其更改,变为轮班奏事,其目的就是保密性,好进行臣子之间的制衡。
直到乾隆时期成为常理,也是皇权得以巩固。但是带来的就是国家的灾难,明朝的内阁制,即使皇帝不上朝也能正常运转,就是因为当时的阁老是拥有政务能力的干才。自然能够保证政权与政务的正常运转,反观清朝则不同。
除康雍乾三代帝王之外,其他后继者则是大失水准。而专制的代价是国家实力的损耗,对外抗战的失败。其御门听政之地也不是在乾清宫,而是在门外进行大朝与早朝。只是其进行的节奏,比较老套。因此并不常用,其大事抉择都是内部小会议解决,大朝仅仅只是礼仪性的常理。
晚期的分化与没落
这种模式随着皇权加剧与皇位变动而不同,平常时期仅仅只是常规性的早朝,而且没有那么多的大事要处理。御门听政是康熙时期的专利,并且被逐步边缘化。轮班奏事与军机处则是雍正时期的巩固皇权的需要。
直到乾隆时期,军机处与轮班奏事成为皇权加强的手段。早朝只是形式主义,发布正常的国家指令与出具奏折而已。决定权还是在于小朝会,也就是军机处这个小内阁。早朝开会的决断权,早就被荒废殆尽。
结语 清朝皇帝的勤政并不是好事,而是把好的制度给私有化,加强皇权的需要。但为此就必须得处理相关的要务,这也是皇权巩固的代价。看似勤政,其实质只是专制的需要。皇帝平庸则国家倒霉,晚清的败亡就是实权掌控者慈禧专制的无能,结果是国家背债。
无能帝王在皇权至上的晚清时期,对于国家的灾难是破坏性的悲剧。这也是清朝统治者的责任,光是专制却不能维持国家的强盛与与时俱进的进化。带来的是百年国耻的开端与激化的深渊,直到革命志士的百年奋斗接力,才得以改变国家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