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仑离开厄尔巴岛》:阿拉贡与拿破仑“百日帝国”
迪丽瓦拉
2025-08-27 05:04:09
0

《拿破仑离开厄尔巴岛》路易·阿拉贡著 徐真华 麦梅娟 陈学吟 译 深圳出版社

路易·阿拉贡(1897-1982)年轻时学医,毕业于巴黎大学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曾在陆军医院服役。1920年弃医从文,与安德烈·布勒东等人创立“超现实主义”文学流派。“二战”后,他加入达达主义阵营和超现实主义文学运动,担任《法兰西文学报》主编达19年。著有《埃尔莎的眼睛》《蜡人馆》《法兰西的晓角》《未完成的小说》等诗集,《法国人的屈辱和伟大》《现实世界》等小说,《巴黎的乡人》《共产党人》等散文集,另有《司汤达之光》《论诗》等文艺理论、杂文和政论集多种,总计达百部之多。为纪念他对法国的贡献,巴黎市中心的圣路易岛最西边的道路旁,矗立着刻有他经典诗句的纪念路牌。法国人称他为“法兰西民族诗人”和“20世纪的雨果”。有论者认为:“无论谁想了解20世纪的历史,都无法绕过路易·阿拉贡的著作。他是我们时代三四位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近期由徐真华、麦梅娟、陈学吟翻译,深圳出版社出版的阿拉贡长篇小说《拿破仑离开厄尔巴岛》(即1958年的长篇小说La Semaine Sainte,以下简称《拿破仑》),让我们看到了经历俄法战争失败的拿破仑第一次被流放后卷土重来、赶走复辟的路易十八波旁王朝,又一次对法兰西国家与欧洲历史产生重大影响的磅礴画卷,使我们对阿拉贡卓越精湛的文学才华与史诗书写,有了直观的深刻认识。

反映“百日帝国”史的独特视角

这是一部19世纪初叶波澜壮阔的法国社会生活画卷,集历史史实与文学虚构于一体。作者以其深刻的历史洞察力与丰富的文学想象力,书写了1815年春拿破仑离开厄尔巴岛重返巴黎,建立“百日帝国”而震惊欧洲与世界的风云变幻。阿拉贡将拿破仑建立“百日帝国”的史实作为创作依据和作品背景,“通过‘虚构’的形式把那些事实来一次艺术的再创造”,以展现那个动荡时期历史记载中付之阙如的法国社会不同阶层、民众所经历的人间磨难、心灵挣扎与精神洗礼。

作者在扉页开宗明义地宣称:“这不是一部历史小说。凡书中与史实雷同之处,如人名、地点和细节,皆属巧合。”这和托尔斯泰写《战争与和平》的创作宗旨相仿,即托翁在书中虽然刻画了俄法战争的几大著名战役和双方将领,但以更多笔墨栩栩如生地描绘了上至沙皇、大臣、将帅、贵族,下至商人、士兵、农民等等的众生相,反映他们对于战争的不同态度和情绪,在战争与和平的交替中,展现19世纪初叶俄国社会政治、经济和家庭生活的逼真画面。阿拉贡写《拿破仑》的用意似乎也是如此。他的创作意图并非为这位法兰西皇帝树碑立传,而是将其于1815年3月20日带领上千名士兵离开流放地厄尔巴岛并登陆法国本土的爆炸性消息作为小说的楔子,来呈现整个法国社会的动荡不安和各个阶层民众的激烈反应——无论是卫队官兵、平民百姓,还是将帅军警、王公贵族,都不得不承受改朝换代、战争频仍导致的居无定所、忍饥挨饿的生活磨难,甚至是死亡的威胁,以及由此引发的人性沦丧和灵魂拷问。

作者在书中通过主人公泰奥多尔——一名波旁王朝卫队的火枪手、崇拜拿破仑的青年军官,奉命跟随国王路易十八的御林大军,于复活节前夕仓皇撤离巴黎,顶风冒雨向比利时边境艰难跋涉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来展现他眼中的那个“充满私欲、背叛、傲慢、偏见、谎言,也充满思想、探索和变革的世界”。这一逃难历程,让他亲眼目睹了波旁王朝气数已尽的种种弊端与丑态:国王的流亡大军,沿着圣德尼、博韦、阿布里索、贝蒂纳、圣波勒等地一路北上,在省城府衙、农庄古堡、葡萄园铁匠铺、酒肆杂货店……坏事干尽,丑事做绝。泰奥多尔的眼睛犹如作者安设的随军摄像机,多方位、多角度地摄下了从国王到黎塞留公爵、马尔蒙元帅等保皇贵族逃难时的各种窘状丑行,迫使这位良知尚存的青年军官不得不面对现实。更令他震动的是,他在逃难过程中接触到底层的市井小民,看到了矿工、马车夫、泥水匠、纺织工人、铁匠、乞丐、赤贫的无产者、失地农民们的“悲惨世界”。于是在小说结尾处,他彻底放弃了对行将就木的波旁王朝的幻想。阿拉贡将政权更迭、战争胜负背后的民心所向、历史必然,通过这部小说的精湛描绘表现得淋漓尽致,充分显示了作者高超传神的叙事艺术。

历史的投影与文学的哲思

《拿破仑》也是一部对19世纪初叶法国与欧洲其他国家连年征战的历史充满质疑与诘问的文学反思录。小说主人公并非拿破仑,而是国王卫队的青年军官泰奥多尔,他在逃亡中经历磨难,也经历成长——尤其是精神和心理上的醒悟与蜕变。他对于波旁王朝的所作所为失望透顶,对于拿破仑帝国的穷兵黩武也由崇拜到怀疑,最后付诸行动,脱下军装,回归艺术,完成了由彷徨到果断的人生转折——这才是贯穿全书的精神主线。

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一部书写以泰奥多尔为代表的青年骑士心灵觉悟和思想成熟的精神启示录。小说一开始,泰奥多尔如愿以偿穿上军装,骑着高头大马,成了国王卫队的火枪手,但他却是前法兰西皇帝拿破仑的崇拜者。在他的眼里,拿破仑从一名出身卑微的普通士兵逆袭成为左右欧洲政治、军事风云变幻的帝国统帅,是法兰西当之无愧的民族英雄。然而,从1804年至1814年的十年间,他为了维护法国的利益,先后与欧洲列强打仗,甚至远征埃及、俄罗斯等国,最后兵败滑铁卢。表面上看,这是拿破仑军事上的失败,但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在延续了二十五年的革命战争和皇帝的战争之后,法国像干渴的垂死之人渴求清水一样渴求和平”(《拿破仑传》)。民心所向,民心思安,才是令拿破仑帝国崩塌的“滑铁卢”。战争的炮火使得卷土重来的拿破仑帝制的春秋大梦化成了一缕青烟。泰奥多尔在逃难途中,对于拿破仑的偶像崇拜开始动摇。他意识到拿破仑帝国的专制独裁与“自由、平等、博爱”背道而驰,于是“不再纠结于非此即彼二元对立的政治立场”。“新的思维方式使他放弃了对波旁王朝的幻想,也不再相信皇帝的征战是为了拯救法兰西的漂亮口号。”

泰奥多尔觉醒了,他毅然决然地脱下军装,拿起了从军前放下的画笔。“面对生活,恰似画家面对画布:作画,就是理清头绪。生活也是如此。”著名美学家克罗齐有句名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1815年春天泰奥多尔的反思与觉醒,其实也是小说作者阿拉贡在140多年后对于现实世界格局的哲思与感悟,并通过其笔下主人公泰奥多尔之口表达出来。泰奥多尔醒悟后于1819年完成了世界名画《梅杜萨之筏》,现存于巴黎的卢浮宫;路易·阿拉贡则于1958年完成了著名的小说《拿破仑离开厄尔巴岛》。正如译者徐真华在《译后记》中所言:“一个伟大的作家,撷取了一段动荡不安的历史,展现了一个不朽的灵魂,成就了一部卓颖超伦的小说。”

(作者为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教授)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钱虹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羊... 在秦国统一六国的伟大进程中,白起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甚至巅峰的存在。 秦昭王时期,白起是秦国的重要...
原创 张... “恕不远送!”。 那么如果张三丰动怒,和六大派高手动起手来,结果会如何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张翠山...
酒可温、食可蒸:商代青铜器也有... 三千余年前,在南方地区的寒冷冬日,原始先民们如何喝上一口热乎的“恒温酒”?正在江西省博物馆展出的一件...
清军屠城湘潭惨案:血染湘江的5... 那是个连乌鸦都不敢落脚的日子。1649年农历四月十七,湘潭城头最后一杆"反清复明"的大旗轰然倒下。当...
原创 如... 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如果项羽得了天下,那么“汉族”可能就要改姓为“楚族”了。 因...
原创 黑... 黑人作为当今 世界上的第三大人种,种族人数大约占到世界总人口的8%左右, 由于黑人的生育能力以及非洲...
原创 平... 韩安国是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中又一位重要将领。与周亚夫不同的是,韩安国无论是在战争中还是在朝堂之上,都表...
原创 战... 世界上有这么一个国家或者说“准国家”,其人口比梵蒂冈更少,最奇葩的是连一寸领土都没有,只是租住在罗马...
原创 一... 日本自古以来与中国的交往都非常密切,从唐朝时候开始就曾派遣使者到大唐来进行学习交流,宋朝、元朝和明朝...
原创 这... 这就是民国才女林徽因的真实样貌,并非演员饰演的,而是货真价实 林徽因的一生,是充满了传奇色彩的一...
李兆旭评《未竟之业》|公共演说... 《未竟之业:近代中国的言行表率》,[美]史谦德著,李兆旭译,江苏人民出版社2024年8月出版,508...
从秦汉到明末,辽阳是东北第一城... 在中国历史上,辽阳曾是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尤其在秦汉至明末的漫长岁月中,辽阳的地位无可撼...
原创 商...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打小背诵的《历史朝代歌》中明白无误的包含夏商两个历史朝代。 商朝不是老早...
原创 三... 1934年12月1日,中央红军在经历了三天的湘江血战之后终于从三十万国军的包围之中冲出,不过此时由于...
原创 齐... 龙沙公园里的俄国领事馆旧址扑朔离迷的传奇故事 作者车轮拍歌 走进齐齐哈尔龙沙公园有两栋黄色的俄式风...
与动物共思的历史 动物始终是人类文化的核心,世界各地的洞穴壁画便是明证。在更近的时代,动物也被用来反思那些定义我们为人...
原创 敢... 敢于对日本、德国说出这样话的人,胆量和见识绝不一般。 谢尔盖·绍伊古 此人就是被俄罗斯军政两界称为...
原创 日... 众所周知,二战后,靠着美国的帮助和支持,日本不仅快速恢复经济,更是成为了一个经济发达的国家。虽然其领...
原创 欧... 人类历史中时时刻刻都有猫的身影,古埃及、古希腊,到古罗马,这种神奇的动物也一直享有崇高的地位,直到中...
原创 他... 第二野战军十八军五十二师一五五团奉上级命令,从安庆以东的棕阳镇鸭儿沟渡口胜利渡过长江天险,随即进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