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唐朝后期,很多皇帝都是通过得到宦官的拥立才坐上皇位,在这一时期,唐廷内部逐渐分裂为内廷和外廷两部分,其代表的两大势力宦官和以宰相为首的官僚之间展开了激烈的内斗,加剧了唐朝内部的损耗,甘露之变发生后,双方更是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而藩镇势力也趁机开始干政。为了压制对方,宦官和官员不得不铤而走险,拉拢外部势力即藩镇势力来壮大自己的声势,通过武力进行威慑,最终酿成朱温篡唐的结局。
牛李党争是指以李德裕为代表的士族派和以牛僧孺为代表的庶族派,二派之间在军队方针、政见、出身不同的情况下,为了自身利益,在朝中的交锋愈加激烈,而这些只是朝廷内部宦官内斗的表面现象,其本质原因在于双方依附的宦官派系不同,后来又逐渐演变成以藩镇利益为核心的全国性斗争,加剧唐朝内乱,让皇帝的权力被架空,最终葬送了唐朝江山。那么,牛李党争是如何行成的?又给唐王朝带来了哪些影响? 一、牛李党争1、士族与庶族
在唐朝中后期,除了活跃在朝廷内部的李党之外,朝中还多了很多以刚刚步入仕途的新晋力量,传统士族与新晋庶族之间利益自然难以平衡。经历了五代十国对传统政治格局的冲击,在民间也出现了大量庶民崛起的案例,藩镇割据、宦官争权,为官僚派系内斗提供了舞台。
2、政治分歧
两党内斗的最主要特征在于双方政治态度分歧严重,尤其是安史之乱以后,双方矛盾分歧日益严重,围绕中央权力和处理地方割据问题上争斗不断。在对待藩镇割据这一问题上,牛派主张息事宁人的态度,而李派却坚持主张平叛,使用武力干预,争取统一。在政治上,牛派主张维持现状,而李派则认为要继续缩减官员数量,优化官员结构。在宗教上,牛派力挺佛教,主张解除对佛教的禁令,而李派则反对佛教,积极开展灭佛运动。
二、内斗加剧1、甘露之变
唐文宗时期,为了摆脱宦官的统治,文宗曾和大臣密谋除掉宦官,以夺回皇权。文宗皇帝以观露之名骗宦官头目仇士良到禁军后院,只是在行动开始前,仇士良发现了文宗皇帝的阴谋,于是观露这场宴会干脆演变成一场双方的搏杀的战场,很多官员在这场"宴会"中被杀,经历这场变革之后,宦官和官僚势力都意识到要借助朝外藩镇势力来压制对方。
2、藩镇利益甘露之变后,宦官势力认识到与外部藩镇联手的重要性,此时朝廷党争已不在局限于朝廷内部,而是将藩镇势力卷入其中,朝廷政策的走向逐渐变向为藩镇利益服务,其背后是各大藩镇之间的博弈。在方式上,出现了宦官收藩镇将军为义子的情况,只是这种手段让整个局势变得更加混乱,因为滥收义子,宦官与藩镇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利益纠葛变多。后来,在朝外也出现了宦官和藩镇武将争权的局面,控制权力的宦官与朝廷官员之间还在加紧内斗,到后续来镇势力已经不受朝廷管控,宦官和藩镇之间相互利用。
三、唐朝末期1、脱离皇权
到了唐朝末期,皇帝的权力已经很微弱了,内有宦官干政,外有藩镇势力占据军政大权,宰相与宦官之间的权力争斗已经完全脱离了皇帝的控制。唐朝名存实亡,已经走向藩镇互相征战篡唐的地步,中央权威尽失,唐朝皇帝已经到了在藩镇与宦官制作的关系网中求存的境地,似乎中原地带已经进入藩镇混战的局面,天下在等待一位雄主统一全国,建立新的王朝。
2、朱温篡唐唐朝末期民变四起,各大藩镇借助平叛由头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版图,加上黄巢起义,使得唐朝中央已经失去了平叛的能力,在藩镇之间的争斗中苟存。牛李党争已经逐渐演变成以藩镇为后盾的势力争夺,皇帝的权力已经不复存在,朱温篡唐也是不可避免的。这场士族与庶族之间的争斗,终究为藩镇势力做了嫁衣,为唐朝灭亡引来了火种。
总结:唐朝中后期的牛李党争,其实质就是背后宦官势力的权力争斗,士族阶级与庶族阶级之间的尔虞我诈加剧唐朝内耗,从而引入藩镇势力干预朝政,两派之间在军事、政治、宗教领域的分歧日甚,让唐朝在中后期缺乏有效决策,引得民变四起。甘露之变让宦官势力认识到外援的重要性,纷纷拉拢外部藩镇势力干预朝廷内政。自此,朝中混乱加剧,争斗已经从表面上的牛李争斗变为为藩镇势力利益服务地全国性争斗,朋党之间的利益纠葛,逐渐让皇帝的权力被架空,最后让具备实力的藩镇入主中原,维持唐朝存在的最后一块遮羞布被拉下。在野心和利益的驱使下,唐朝的覆灭也就在所难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