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后,战争逐渐减少,人民生活也渐渐稳定下来,政治经济等方面也有了不小的发展。中央认为,是时候对为革命解放事业抛头颅、洒热血的将士们做出一些表彰,于是1955年一场盛大的授衔仪式在中南海开展。这场授衔仪式制定了“十将十帅”制度,也就是说会有十个将军、十个元帅被授。
在这场仪式中,粟裕的名字被人频频提起,原因是有传言说“毛主席坚持要授予粟裕元帅的军衔?”但其实,这只是个谣言。
粟裕一直都有着“粟三让”的名称,原因是每次上级传来消息要给他升职,都会被他婉拒。而这次授衔仪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争不抢的粟裕自是让那些熟悉他的人为他担忧了。
原本,在讨论军衔的会议上,说到粟裕的军衔,毛主席确实说了句粟裕可以领元帅军衔,但这只是表达了毛主席对粟裕的肯定,事情尚在商议阶段。毛主席也夸奖了其他在作战中奋勇杀敌的将士,粟裕并不是唯一。
再者,毛主席也了解粟裕的脾气秉性,粟裕在命令状还没下来之前就已经表明了自己对职位“只嫌高不嫌低”的态度,毛主席了解以后也并未强迫,所以这件事情只是一个谣传。
那么,对职位“只嫌高不嫌低”的粟裕又有着怎样的故事呢?“粟三让”这个名字又是怎么得来的呢?
粟裕于1907年出生在湖南的一个小县城,1927年就加入了共产党。众所周知,中国共产党就是1927年成立的。因此,粟裕可以说是陪着共产党一路成长过来的。他不仅参加过南昌起义等多场战役,还在土地革命时期担任过军队的连长、营长、师长等职务,由于粟裕的出色表现,1945年,他被组织任命为了华中军区的司令员。
正当大家都以为粟裕会欣然接受这份“升职令”时,粟裕却将这份调令拿在手里翻来覆去地看了许多遍,一边看还一边念叨:“不妥,不妥。”身边人都以为他只是谦虚,就连中央在收到他请求取消调令的电报时也回复道:切勿搞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
谁知道,粟裕却是铁了心地想要推辞这个职务。原来,谦虚的粟裕认为自己资历不够高,难以堪当大任。还言辞恳切地表明自己愿意为副手,充当前辈张鼎丞的帮手。在了解粟裕的真实想法后,中央也同意了他的意见。最终,粟裕同张鼎丞一起,取得了“七战七捷”的胜利。
1948年,解放军势如破竹,解放战争节节胜利。粟裕在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可谓是功不可没。1048年6月,粟裕开启了豫东战役的第一阶段,也就是开封战役。粟裕带领将士们,同敌人激战了整整五个昼夜,于22日成功攻克开封,全歼守敌及部分援敌共四万余人。
攻克下开封以后,粟裕马不停蹄,于7月27日发起了兖州战役,歼敌共6.3万人。给了国民党军队一击重创,为我军的进一步进攻开创了有利条件。中央军委认为时机成熟,下令升任粟裕为华东野战军的司令员兼政委,却又一次被粟裕推辞了。
粟裕认为,大战当前,要将华中野战军原本的司令陈毅换成自己,不利于稳定军心,也不利于战争的胜利推进。于是听到消息以后的陈毅,立刻着去见了毛主席。在陈毅的劝说下,毛主席和党中央采纳了粟裕的意见。
1984年2月,77岁的粟裕在北京逝世。1988年,粟裕被中央评为我党的三十六位开国军事家之一。在二十二年的战斗生涯中,粟裕在沙场出生入死,为国征战,是一名优秀的将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