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吕小汪独家原创,版权所有,抄袭必究】
大家好,我是吕小汪,很高兴分享文章给大家本篇文章约3500字,阅读需耗时5分钟左右。
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鼎盛时期之一
“凡日月所照,江河所至,皆为汉土。”
在已知世界的四海八荒都飘荡着曾令汉家将士耀武,四方蛮夷胆寒的大汉“二十八解”武乐
今天的我们经历过近代的殖民与衰落,可能已经很难去想象彼时汉人的精神气魄是如此高调
但当你的儿女问你中国为什么在经历过近代的殖民衰落之后,能在几十年间重新变得强大?
你可以这样去回答他
:“因为勇气!汉人是最具有勇气的民族!人类的历史是勇气的历史,人类的史诗是英雄的史诗!
”
你可以昂首挺胸的告诉他:
其实五千年了,我们一直这么强大,虽然有时会生病,会很虚弱,但是我们从未一直跪着。
华夏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汉民族的诞生,却是在苦难中崛起
当年汉武帝上位,面对匈奴,以文景之治的底蕴,发疯似的拉外援,暴兵,打到民生凋敝,国库空虚就只为了击垮这个可怕的对手,仍然未见曙光。
七十年间,汉人一退再退,生存空间被不断压迫,彼时的大汉并没有后世,我们印象中的那般强大,甚至显得有些懦弱
只能以和亲换取和平,却仍不得安宁,匈奴肆意劫掠,入关如寻常,宛如狼吃羊。许多汉军将军甚至得了恐匈症,只敢据城防守,被动挨打,而不敢一战!
“匈奴日已骄,岁入边,杀略人民畜产甚多”,
匈奴人肆意狂笑,嘲笑着“汉人如绵羊,每当秋季肥美之时,便当入关宰割”。
整整70年,边关之地,无一户不受其侵扰,“燕赵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歌之士”,如今燕赵男儿皆无血性,只能以女人换取和平,这是多么莫大的羞辱!
“汉人的男人皆是懦夫,只能以女人换取和平!
“如此下去,汉人没希望了!”
这是一个养马的奴隶少年所言,少年名叫卫青,彼时尚未及冠,他跪地崩溃大哭的那一幕,犹让汉武帝记忆犹新。
如今,那个少年已是帝国战无不胜的大将军,汉匈全面战争已经进行了十余年,不知已有多少汉家男儿血洒漠北,埋骨塞外,只为使胡人不得入长城。
只为了那一份倔强,不愿站在女人身后,让人羞辱,不愿让后世子孙再如他们一般,受匈奴欺凌。
可这场战争犹未结束,连绵不绝的全面战争反而拖垮了大汉的经济,并非是坚定了信念就一定能赢,这是残酷的现实!
“成年人的世界,没有梦想”
百官联合上书,请求停止这场战争,重提和亲政策。
已有儒生在暗地里怒骂汉武帝:“暴君!弊政!独夫!民贼!视汉地百姓困苦于不顾!”
这个自信张狂,自以为英明一世的君主脸色阴沉,暴跳如雷,朝堂之上,一人驳斥百官
宛如龙行虎步,在朝堂之上来回踱步,锐利的眼神,审视着每一个主和的文人
你们这些贪生怕死的腐儒,不过靠着前线战士的浴血奋战,才安享了十数年的和平。
还有那些四处叫嚣的儒生,如果真的是有血性的华夏男儿,为何不弃笔从戎去前线看一看将士们过的是怎样的日子?
问问他们愿不愿意与匈奴求和?
汉武帝展现了一代大帝的刚毅,拒不求和,反而喊出了那句让汉人热血沸腾的千古名言
“寇可往,我亦可往!”
但这场持续良久仍未有结果的战争,的确不能再持续下去。
他找到历代北伐战争中,唯一面对匈奴能够取胜的卫青。
只询问了他一个话题:
“后勤补给我来保证,
所有的压力,我来肩负”
“我只问你,能否攻灭匈奴的王庭?”
他知道,眼前这个坚毅的身影是有这个能力的,十多年前,他就曾经做到过
初出茅庐第一战,便直捣匈奴龙城,只是这些年来本善于以骑兵军团千里长途奔袭迂回穿插为主的卫青,意识到武帝的难处,亦是切换了打法,转为稳扎稳打,绕过敌人主力袭敌后方,劫掠敌方后勤,再占其地固守,力求缴获,不再追求歼敌式的打法。
河套之战,便是其军事艺术的代表作,让匈奴人指的舍弃河套,远离故土,狼狈而走,不敢与卫青争锋。
这种战法让卫青,仿佛成了一座移动的城池,卫无不固,让匈奴人无法撼动。
但这种一城一池的得失在汉武帝看来依然太过缓慢,他需要更加有具有进攻性,更加具有勇气,更加无畏的将领,深入敌后,一战定乾坤,但这种打法,失败的可能性很大,甚至稍有不慎,兵败身死,在所难免。
所以汉武帝亦在犹豫,因为他更知道,这些年下来,卫青早已成为了军中无数将士的信仰,是汉军的旗帜!
每当战事胶着,匈奴残暴,难免心生恐惧之时,只要望着那个仿佛坚城一般屹立在汉匈前线的男人,就令恐惧消散,胆气倍增
所以,唯有卫青是不能输的!
卫青的性格其实与刘彻有极大的冲突
汉武帝刘彻自信张狂,锐志涛天,多疑薄情,披盔戴甲只将温善与责任埋藏于心中
卫青仁善如水,恭顺谦厚,受了委屈而不与人言,只在战场上展现,他的杀伐果断,挥斥方遒。
两者之间的搭配,其实并不十分理想,难免相冲,全靠着卫青的包容,将这一切隐藏于无形。
比如漠北之战刘彻在战略上出现错误部署
使卫青陷入不利境地,险些败北,但卫青这个天生的军神,却用车骑协同的新战术和对战场气候的绝对把握反败为胜,使得伊稚斜单于乘骡车狼狈而逃、让这个跛脚狼王再也震慑不住群狼,匈奴人推立新君国局混乱。
又或者说在那个锐意进取的时代,卫青太特别了,太温柔了!
可能用温柔这个词来形容一个将军有点不太理想,但这的确是我能想象的,最符合卫青气质的一个词了,翩翩君子!
帝国瞩目的荣耀也不曾让他有一丝一毫的轻浮
无数次战胜对手之后,汉军将士激情澎湃,齐声高喝“大将军威武!”
他总是不厌其烦的纠正道“是汉军威武!”
是的,哪有一人便可赢得战争的事情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指帶的不仅仅是卫青,更是汉匈战争中,所有为了抵御匈奴而血染边疆的汉家男儿!
正是因为有他们的存在,因为他们那一刻的勇气,才最终让匈奴不敢窥中原,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让后世子孙能站起身,骄傲的仰视四方。
但或许也正是因为卫青的性格,他太过于在乎旁人,重视感情,顾虑太多,使得他二十多年的戎马生涯,明明同样是不败的战神,还是开创者,可自身名气与对匈奴的战迹,包括对后世的影响,反而远不如下面这一位的——短短六年。
卫青仔细思索过后,向汉武帝举荐了一个人,他的外甥霍去病
但霍去病登场那一刻,谁也没有预料到,那竟是一个十七岁的少年,比之当年的卫青还要年轻的过分,在今天看来,不过是一个高中生而已,指望他统帅大军去击溃匈奴,简直是荒谬。
可汉武帝望着这个目光如炬的少年,却像是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
那股气质简直如出一辙。
天生贵气,睥睨万物,看谁都仿佛看垃圾。
汉武帝笑了,他不理会旁人的议论纷纷,而是面色威严的认真询问这个少年,“你将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击溃匈奴?”
霍去病答道“我也不知道,到时候再看,但只要用我,就能赢”
自信的语气,让旁人一愣,而后哈哈大笑着嘲讽这个少年,不知天高地厚
汉武帝也笑的更加开心,但眼神中满是坚毅
他让霍去病在军中随意挑选将士,而霍去病却选择了在边疆之地,曾经饱受匈奴人欺辱的燕赵男儿组成了一支精锐小队
燕赵之地自古多慷慨悲扬之士,这是古人对其地的评价,但形成的原因则是因为,他们身处边疆,是与胡人较力的最前沿,这支队伍中的每一个士卒,几乎都与匈奴有过滔天大恨,遭受过匈奴人的欺辱
“十世之仇,岂能不报?”
所以,哪怕是看似送死一般的行径,只要能复仇,他们也愿意奋勇而前。
这是汉人复仇的怒焰,将由一点星芒,直至燃烧整片草原。
他们在后世,被称为幽州突骑,曾经令无数胡人闻风丧胆,在汉末中原混乱的时刻,依然化身为白马义从,杀的胡人见之如见鬼神。
但在彼时的时刻,这一群平均年龄不过20余岁的年轻人,真的能承担起大汉王朝的希望吗?
司马迁的史记中这样回答
:“卫青不败由天幸”
这个天幸原指《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
:“去病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
所以其实是指霍去病所部的这群大汉王朝的年轻人,但是古代卫霍并称,所以亦指卫青。
它并非是贬义词,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描述,霍去病深入大漠,远征匈奴,远离本土,驰骋于人生地不熟的异域草原,简直如同送死一般,在旁人看来,失败将是一种难免的事情
可霍去病不仅活了下来,还以大胜铿锵有力的回击了所有质疑他的声音
他趁着卫青与匈奴主力交战
他一路长驱直入,深入大漠,杀到了敌军的大本营,不仅出色的完成了汉武帝交付的任务,而且创造了汉军对战匈奴的最佳战绩
八百人斩获匈奴两千
,其中包括匈奴单于的爷爷,叔父等大批权贵
“悬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
霍去病一战成名,证实了他的豪言,“用我必胜”
卫青七战七捷仍然将功劳谦卑的归功于全体汉家将士,他却自信豪烈的告诉将士们
“只要跟着我就能打胜仗”
汉武帝闻之哈哈大笑
“骠骑将军,天生贵气,随我,怎么打都赢”
君臣相得,汉武帝终于找到了,他理想中的将军!
之后便是属于霍去病的时代了。
骠骑冠军,猋勇纷纭。长驱六举,电击雷震
封狼居胥,饮马瀚海,西归大河,列郡祁连”
他只用了六年时间就创造了其他武将一辈子也到达不了的成就!
龙城飞将,骠骑无双,这场立族之战最终使我华夏闪耀世界!
时至今日,汉人早已不仅仅是一个狭隘的民族称谓,更是一种勇气的代名词,代表着锐意进取,开拓四方的精神
卫青与霍去病,同时代表汉人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宛如汉家男儿的一体两面,今天所有汉人身上几乎都能找出他们的影子
一个温柔如水,仁善和柔,低调内敛,宽容却又坚毅,谦卑的外表下骨子里是不屈的意志!
一个性烈如火,昂扬进取,锋芒毕露,自信而又果敢,他向后人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勇气!
所以我们怎么会输?这是一个从不缺乏英雄的民族,他同时兼具勇气与不屈
华夏虽是一个多灾多难的民族,但国人从不缺乏勇气,中国人从来都被他们中最勇敢的一部分保护的很好。
本文作者《吕小汪》,一个不懂历史的中二少年,又是如何看待我们那迷人的老祖宗,历史说书人,偏爱英雄的史诗,如果您喜欢作者的文章和风格,可以随手点个赞加关注,将给予作者更多创作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