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的文章通过严谨的逻辑分析,揭示了洛阳方面伪造历史资料的拙劣手段。在无法反驳这些证据的情况下,洛阳的专家们竟提出了这样一个荒唐的观点:《史记》是24史中唯一没有官方背景的‘一家之言’,是后人伪作的‘民科’遗存!他们的意思是,除了《史记》以外,其他24史的文献都是经过官方认可的权威资料,甚至连《汉书》也在他们认可的范围内。然而,讽刺的是,尽管这些专家认为《史记》不过是民科残品,但在一些百科词条中却多次引用《史记》作为证据。既然如此,本期我就把河南人推崇的《汉书》也纳入讨论,仔细分析洛阳的官方是否真篡改了历史,看看作为十三朝古都的洛阳是否能够经得起检验。接下来,我将列出三个相关材料,供大家参考。
第一个材料来自《尚书·雒诰》,这段文字记载了成王时期的一些历史文献。文中成王曾说过:公!予小子其退,即辟于周,命公后。四方迪乱未定,于宗礼亦未克敉,公功迪将,其后监我士师工,诞保文武受民,乱为四辅。接着他告诫道:公定,予往已。以功肃将祗欢,公无困哉!我惟无斁其康事,公勿替刑,四方其世享。这些话反映了成王在周公的劝说下,拒绝了长期驻扎在洛邑的提议,最终还是选择返回丰镐,继续把丰镐作为西周的核心地区。 第二个材料来自《史记·周本纪》,其中写道:学者皆称周伐纣,居洛邑,综其实不然。武王营之,成王使召公卜居,居九鼎焉,而周复都丰、镐。至犬戎败幽王,周乃东徙于洛邑。这段文字明确指出,周朝并没有像某些说法所称的那样,从丰镐迁都洛邑,而是在犬戎侵扰之后,才决定将都城从丰镐迁至洛邑,揭示了历史的真实面貌。 第三个材料来自《汉书·匈奴列传》,其中记载:后十有余年,武王伐纣而营雒邑,复居于丰镐,放逐戎夷泾、洛之北,以时入贡,名曰荒服。其后二百有余年,周道衰,……至于幽王,用宠姬褒姒之故,与申侯有隙。申侯怒而与畎戎共攻杀幽王于丽山之下,遂取周之地,卤获而居于泾、渭之间,侵暴中国。秦襄公救周,于是周平王去丰镐而东徙于雒邑。这段话与《史记》的记载一致,强调了周朝在武王伐纣之后,仍然将丰镐作为都城,直到犬戎之乱后,周平王才决定东迁至洛邑。这三段历史记载虽然来源不同,但都明确表达了一个共同的观点——西周的都城始终是丰镐,直到周平王时期才迁都洛邑。这些史料彼此印证,揭示了一个一致的历史事实。 在上期的文章中,我指出《汉书·地理志》中的一段话:昔周公营雒邑,以为在于土中,诸侯蕃屏四方,故立京师与其他史料的记载存在明显矛盾,缺乏逻辑性。我认为,这段话要么是作者的错误,要么是后人对历史的篡改。然而,河南的专家却认为我是在无理取闹,甚至要求我与古人辩论。难道我真需要与古人争论吗?即便这段文字没有错,它也只是一个孤立的记载,缺乏实证依据,根本不可能成为可信的历史证据。然而,这些明显的错误和不合理之处,河南的专家们却视若无睹,把它当作真理来引用,断章取义地证明洛邑就是西周的京师! 更有一些河南人认为我对故立京师这一说法的质疑完全是主观猜测。既然如此,我请这些专家拿出《汉书·匈奴列传》中的相关记载,说明西周都丰镐,未迁都的观点如何与他们坚持的洛邑是西周京师的说法相符合,如何做到逻辑自洽、相互印证。否则,他们就得面对这三段相互印证的史料的反驳。如果他们不能给出合理解释,恳请他们将西周都洛阳的错误历史观点从各大平台的词条和博物馆中撤下。因为西周都丰镐,而非洛阳,这是《尚书》、 《史记》和《汉书》的共同立场。遗憾的是,当洛阳的专家们被问到无法自圆其说时,他们竟然谎称西周确实都雒邑,天子只是居住在丰镐而已。这种荒谬的言论,恐怕只有洛阳的专家才敢提出。请问,洛阳人吃饭时,嘴和饭会不接触吗? 洛阳人常常自称为学界权威,认为凡是质疑他们的人都是伪民科。那么,我倒希望这些专家能够拿出真本事,把我这个伪民科搞定!否则,看看他们如何为自己的错误言论收场、如何在这场辩论中下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