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里写突火枪 “远闻百五十余步”,这数儿我以前真没当回事儿。不就是根粗竹子塞火药嘛,能响两声吓吓人就不错了,哪想到现代有人真复原出来,居然能打穿铁甲?这事儿越琢磨越有意思。
先说这 150 步到底是多远。宋代一步大概是现在半米多,150 步折算下来七八十米吧。但你别说,真研究过才知道,史料里这数水分不小。有资料说实际有效射程也就二三十米,跟当时弓箭比差远了 —— 人家游牧民族的弓随便就能射百十米开外。这也不奇怪,那时候的黑火药劲儿不足,枪管还是竹子做的,烧个几次就软了,搞不好还炸膛,谁敢把火药填太满?
我一直以为那 “子窠” 是铁弹丸,后来查《宋史》才明白,就是用纸包着碎石、瓷片的玩意儿,跟散弹似的。想想也对,南宋寿春府那会儿正被蒙古人围着打,哪有闲工夫造正经子弹?能凑合用的东西全往竹筒里塞,估计打出去就是一片飞溅,靠概率伤人。
关键是现代复原那下子,太颠覆认知了。有人照着记载做了竹管,填了仿宋代的火药,居然真把铁弹打出去了。更邪乎的是,近距离真能戳穿薄铁甲!虽说也就几米十几米的距离,但在当时已经很吓人了 —— 蒙古兵的皮甲、轻铁甲,遇上这玩意儿怕是真扛不住。
不过这玩意儿实战起来估计挺鸡肋。装填慢得要死,打完一枪得等管子凉了再填,敌人早冲上来了。而且竹管太娇贵,打个三五次就得换,哪比得上弓箭耐用?后来元朝改成铜火铳,那才像样点,内蒙古博物馆还有个大德二年的铜火铳,比史料记载还早几十年,那才是真・火器的开端。
说起来南宋也够憋屈的,明明先搞出了突火枪这种黑科技,却没能好好发展。大概是当时战事太急,顾不上改良工艺。但你不能说这发明没用,要是没有这根粗竹子打底,后来的火铳、鸟枪说不定都要晚出现多少年。
现在想想,古代工匠是真敢琢磨。没有精密仪器,全靠试错,居然能捣鼓出管状射击武器的雏形。就是这 150 步的记载,不知道是当时人吹牛,还是真有什么特殊的测试环境。你们说,要是南宋能多撑几十年,把突火枪改成金属管,会不会改变战场局面?
编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