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结束后,朱可夫的迅速失势在苏联政坛,许多人认为,与他在胜利阅兵上取代斯大林检阅三军的事件密切相关。作为一位67岁的高龄老人,朱可夫能在马上完成整个阅兵式,确实有些冒险。斯大林虽然因为年事已高无法亲自登场,但他选择了朱可夫来代替自己,这本身就是一种极大的信任。然而,朱可夫在阅兵中的表现却让人有些觉得过分。他每经过一个方阵时,总是停下来接受官兵们的欢呼致敬,甚至有些刻意地展现自己的威风,给人一种有些耀武扬威的感觉。
众所周知,斯大林是一位非常擅长掌控局势的政治家,若没有他的支持和信任,朱可夫不可能获得如此显赫的地位。换句话说,斯大林从未怀疑过朱可夫的忠诚,是否继续重用他,完全取决于朱可夫是否能继续为苏联提供足够的价值。二战结束后,形势发生了变化。此时苏联的军队人数已经超过了1200万,战争虽然结束,但如何安置这些庞大的军事力量,尤其是那些曾经显赫一时的高级将领,成为了苏联高层头疼的问题。斯大林深知,如果处理不好这一问题,权力核心内部可能会爆发严重的连锁反应。为此,他采取的策略是尽量满足这些将领们的虚荣心,同时设法剥夺他们的兵权。 与朱可夫不同,尽管同样遭遇了不太公平的待遇,大多数其他高级将领还是能够理解苏联高层的用意,并且欣然接受新的安排。即使像科涅夫这样脾气火爆的人,虽然心里不痛快,也没多做反抗。但朱可夫显然并不打算轻易屈服于这样的安排,他的反应与其他将领有所不同。 我们都知道,苏联红军在刚建立时,曾经历过一段非常艰难的时期。那时的苏军,堪称一支杂牌军,军队中的成员包括工人、农民、改编来的沙俄军官,甚至还包括一些被政府收编的土匪。在这样的背景下,苏联当局在军官的选拔上,注重的是“即战力”,大量吸收了忠于苏维埃政权的旧俄军官。这些旧俄军官的能力可能并不完全符合标准,但在当时的形势下,他们却能发挥重要作用。尽管苏联的缔造者托洛茨基曾一度掌握军队的指挥权,但他始终担心这些旧俄军官会在局势不利时倒戈,从背后捅刀。 关于苏军政委,外界有不少误解。德军对苏军的政委可谓痛恨至极,一旦俘获苏军士兵,第一时间就是将政委挑出来处决。在德国人眼中,苏军政委并不配被视为军人。然而,实际上,苏军政委群体是非常值得尊敬的。他们不仅是忠诚的士兵,而且在许多关键时刻亲自带头冲锋,甚至牺牲惨重。1943年以后,苏联最高统帅部专门下令,禁止政委们空闲时随意冲锋。尽管如此,政委制度在苏军中仍然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特别是在基层部队中。 然而,朱可夫并不愿意受到政委的束缚。随着政治斗争的加剧,批斗声开始出现。最先站出来反对对朱可夫的指控的,竟是与他有些嫌隙的科涅夫。随后,罗科索夫斯基、华西列夫斯基等人也纷纷为朱可夫辩护。与这些军人相比,政治家们的威信显得微不足道。而斯大林并不担心处理掉朱可夫,而是担心如果他失去朱可夫,会得罪背后强大的军方势力;如果纵容朱可夫的野心,可能会刺激更多像朱可夫一样的将领,要求更多的权力。将过多的功勋军人安排在政治核心位置,是一种非常危险的做法。 斯大林虽然眼光独到,但他没有预见到,朱可夫即使经历了失败,也不会轻易知足。他的个性决定了,他总是会继续寻求更大的胜利。当时,朱可夫已经是功勋卓著的将领,但他依然不满足于现状。只要他能继续在军队中获得一席之地,他便会继续争取更大的权力。更重要的是,朱可夫从未从以往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反而更加肆无忌惮。他频繁打断赫鲁晓夫的发言,甚至在公开场合“指导”赫鲁晓夫进行干部任命。凭借自己对赫鲁晓夫的支持,他认为可以为所欲为,最终惹恼了赫鲁晓夫。赫鲁晓夫不像斯大林那样顾及面子,直接将朱可夫彻底摒弃,最终,朱可夫连一个偏远军区的司令职务都没能保住。 category:history,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