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547年,东魏与南梁的战争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双方的二十万大军在彭城展开了激烈的对决。此时,东魏的主帅是慕容绍宗,他是后燕太原王慕容恪的后嗣。这场战争的起因源于东魏的叛将侯景,他在丞相高欢去世后投靠南梁。为了拿下河南地区,南梁派出十万大军来支援侯景,导致两国矛盾激化,战争一触即发。 东魏的大军中,慕容绍宗的嫡系部队只有十分之一,帐下的将领大多都是名门之后或老成将军。像斛律明月这样的贵族出身,老将潘乐、段韶、名将高岳等人都在其中。面对这些骁勇善战的将领,慕容绍宗深知,只有以一场漂亮的胜利才能镇住他们。高欢临终时,曾将慕容绍宗托付给儿子高澄,说他是唯一能制服侯景的将领。慕容绍宗是否真如所言能战胜侯景,最终时刻终于来临。 慕容绍宗早已为这场战争做好了详细准备。他在出兵前就制定了明确的作战计划——首先解围彭城,击退南梁的军队,同时派遣一支军队驻守谯州,防止侯景的进攻。在击退南梁后,他将顺势进攻侯景,摧毁其后援,最终让侯景无路可逃。慕容绍宗深知兵法,他根据经验选定了有利的地形——橐驼岘,这里易守难攻,是驻军的最佳地点。
南梁的大军则在彭城南十八里处的寒山扎营,这支十万大军并非地方杂牌军,而是南梁最为精锐的禁卫军,是萧梁王朝的王牌部队。南梁之所以敢于与东魏对抗,正是因为这支军队的强大战力。萧衍一生辉煌,却因未能北伐中原一统天下而遗憾。唯一一次成功的北伐是在陈庆之的带领下,尽管他们一度攻占了北魏的都城洛阳,但最终未能维持优势。之后,南梁再未出现过像陈庆之那样的杰出将领,领军的大多是庸碌之辈,唯有老将羊侃堪为一员猛将。 侯景的投诚给了南梁最后一次机会,萧衍收起慈悲心肠,任命最信任的侄子萧渊明为主帅,并让羊侃担任副手,派出十万精锐军队。这样的配置,本应为豪华阵容。然而,实际情况却是,勇猛的将领在指挥不力下,未能发挥出应有的战斗力。慕容绍宗是一位百战老将,手下的鲜卑勇士也是经过高欢百锤千炼的猛士,而萧渊明与这些老将相比,实在差得太远。 在东魏大军成功占领橐驼岘后,萧渊明却沉迷酒色,未能及时部署军队,导致指挥混乱。南梁的士兵也因缺乏统一指挥,各自为战,面对东魏精锐大军,根本没有任何胜算。 慕容绍宗早已设计好战略,他派出一万兵力故意示弱,并假装溃败,诱使南梁大军追击。南梁士兵果然上当,急于追击东魏退军,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已步入了慕容绍宗设下的埋伏圈。侯景曾特意提醒萧渊明不要轻举妄动,切勿追得太远,但萧渊明已因沉醉于酒色而丧失了判断力。 萧渊明的轻视最终让南梁陷入了巨大的危机。面对如狼似虎的东魏骑兵,南梁士兵毫无抵抗之力,慕容绍宗一声令下,数万鲜卑铁甲骑兵出击,迅速冲破南梁军阵。铁甲骑兵身披重甲,马匹披上战甲,形成了难以打破的铁血阵容,犹如现代坦克一般,势不可挡。南梁军被冲散成一片片散乱的战阵,步兵根本无力反抗,瞬间崩溃。南梁十万大军,最终一败涂地,纷纷丢盔弃甲,惨遭屠杀。 寒山之战仅仅持续了三天,南梁的精锐部队全军覆没。慕容绍宗凭借这一战,名声大噪,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代名将。南梁方面,萧渊明被俘,醉酒后的他被放置在小车上,送往邺城。只有老将羊侃带领部队勉力退守南方。 寒山之战的失败,对南梁来说是一次沉重打击。南梁的中央军失去了主力,萧衍也因此再无法有效压制地方的权贵,这直接导致了后来侯景叛乱时,南梁无法快速响应,最终陷入困境。 萧衍聪明一生,却因最后的判断失误,导致了局势的急转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