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刷到唐国强老师为雍正帝篡位之说正名的一个视频,发现有明显错误,所以特地讨论一番雍正帝篡位到底是怎么回事?
首先表明本人立场,本篇文章只是就事论事讨论唐国强老师对雍正帝篡位之说的错误之处,并非针对唐国强老师,对于唐国强老师,作者还是挺喜欢的,他塑造的诸葛亮和雍正帝等经典角色,让人印象深刻,是老戏骨中的老戏骨。
身为皇帝专业户,唐国强老师塑造了诸多经典角色,像《雍正王朝》中他塑造的雍正帝,简直是经典中的经典,使得大众对于雍正帝的认识发生根本性改变,可能是因为成功塑造过雍正帝,所以唐国强老师才会发表对于雍正帝篡位的看法,来为这个自己曾经成功塑造出的经典角色的历史真身正名,这个想法是好的,但是论据实在站不住脚。
我们先来看看唐国强老师的发言:
“康熙本来是准备传位给十四子胤禵的,是雍正暗自把诏书中的十字加了一画一勾,成了于,传位十四子就成了传位于四子,事实果真是这样吗?康熙遗诏中明确写着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是满汉两种文字写的。
如果说这康熙真的想要传位给老十四的话,那不会在自己年老生病的时候,把他派到西北驻军,而康熙在最后的岁月里,多次指派雍正代行祭天等重大礼仪,谁是储君,一目了然,所以啊,雍正篡改诏书的说法是无稽之谈。
可为什么雍正勤勉一生,背负那么多骂名?
你想想看,他上任以后,火耗归公是得罪了官僚,摊丁入亩,得罪了地主,改土归流,得罪了西南地方的权贵,士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又得罪了天下的读书人和有权势的士绅,为了江山社稷,呕心沥血,换来的是国库充盈,这样的雍正,值得我们重新认识。”
唐国强老师主要说了两点,第一点是雍正帝篡位是无稽之谈,这个有明显错误。第二点是雍正帝为什么背负那么多骂名,这个我赞同,因为他的新政,得罪了既得利益集团的利益,因此被很多人骂。
关于雍正帝篡位的谜团,本人在新书《大清300年》第三章《皇权的巅峰》第八节《遗诏与篡位》中有着具体分析,这里贴出部分原文,来供大家参考。
在历史上,一式四份,有着三种文字的《康熙遗诏》,其实对于雍正帝是否篡位的争议来说,是起不到盖棺定论的作用。
因为根据《上谕内阁》和《清世宗实录》记载来看,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因为驾崩突然,因此先由隆科多口头宣读遗命,等到三天以后的十六日,《康熙遗诏》才被写出来并且颁布天下,而且刚开始只是写出了满文诏书,并无汉文诏书,也就是说《康熙遗诏》并非康熙帝亲笔所写,而是根据隆科多口头宣读的内容润色而成的,所以这份遗诏并不能作为康熙帝指定雍正帝继位的可靠依据。
至于康熙帝驾崩之际有谁在场,清朝的官方史料《清圣祖实录》、《清世宗实录》、《清高宗实录》也是记载的说法不一,乃至是自相矛盾。
在《清圣祖实录》的末端和《清世宗实录》的开端,都是记载有七名皇子:皇三子诚亲王允祉、皇七子淳亲王允祐、皇八子贝勒允禩、皇九子贝子允禟、皇十子敦郡王允䄉、皇十二子贝子允祹、皇十三子允祥,七人一同和理藩院尚书隆科多在场聆听康熙帝的临终遗言,是传位于皇四子胤禛。
但是根据《清世宗实录》记载在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建立秘密立储制度时,雍正帝是这般说道:“于去年十一月十三日,仓猝之间一言而定大计。”同月根据《上谕内阁》记载,雍正帝再次提及传位细节:“朕向者不特无意于大位,心实苦之,前岁十一月十三日,皇考始下旨意,朕竟不知,朕若知之,自别有道理,皇考宾天以后,(隆科多)方宣旨于朕。”
当时雍正帝因为有着篡位的争议,篡位之说在朝野上下广泛流传,在继位之初,也是得不到宗室王公的真正认可,根据《清世宗实录》记载,雍正三年(1725年)二月,雍正帝召唤宗室王公及满汉文武大臣等,提及九弟允禟罪行时,说道“允禟肆行傲慢,全无人臣事君之礼。”
对于一奶同胞的十四弟允禵也是颇有怨言,说道允禵在康熙帝驾崩以后,是“叩谒梓宫后,见朕远跪不前,毫无哀戚亲近之意,朕向前就之,仍不为动,彼时拉锡在旁,掖之使前,伊出遽将拉锡骂詈。”并说道允禵是“事事听从允禩之言。”
雍正帝还提及康熙帝的亲表弟鄂伦岱(康熙帝舅舅佟国纲之长子)对他大不敬之事,“朕有朱批谕旨,降与阿尔松阿者,令鄂伦岱转交,乃鄂伦岱于乾清门众人前,将朕谕旨掷之于地,且极力党护阿尔松阿,将其死罪承认在身,此等顽悍之状有是理乎,朕每召诸王大臣等,颁发谕旨,鄂伦岱从未有一次点首心服。”
从以上记载可以看出,雍正帝继位之初,在朝廷上是被孤立的处境,不只是政敌老九允禟和老十四允禵对他不敬,就连鄂伦岱这个外戚大臣也是对他毫无敬意,直接将他的谕旨扔到地上。
在这种情况下,雍正帝却并没有说出康熙帝驾崩时七位皇子在场之事,反而在雍正元年(1723年)八月两次提及登基时都只字不提此事,只是说受命仓促和不愿意当皇帝。同时,如果七位皇子在场见证的话,不需要雍正帝强调,只要是康熙帝亲自指定继承人,他们即使内心不服,也不至于像允禟那般全无人臣之礼,所以这背后可谓大有内容。
当然更关键的是,根据《清高宗实录》记载,乾隆帝在乾隆六十年(1795年)提及到康熙、雍正两朝皇权交替之时,并没有引用关于康熙帝驾崩时七位皇子在场见证的记载,而是引用只有隆科多在场的记载:“圣祖大渐,授位皇考,其时系内大臣隆科多宣传顾命。”由此可见,雍正朝的官方史料记载之中,康熙帝驾崩时,只有隆科多一人在场见证和还有七位皇子在场见证的说法是自相矛盾,乾隆帝的最终看法是只有隆科多一人在场见证。
再综合雍正帝登基之初,宗室王公大臣多是不服他的记载,所以只有隆科多一人在场见证才是真相。
至于七位皇子在场的记载,应是雍正帝修《清圣祖实录》时为了证明自己合法性特意加入进去的,这个具体说法最早出自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帝与反清复明人士曾静辩论以后,并且以此写出《大义觉迷录》一书,是爆料了诸多皇家猛料,在该书之中,雍正帝对于自己篡位之说进行了反驳,详细记载了康熙帝驾崩之时,七位皇子见证聆听遗命。
不过耐人寻味的是,当时允禩、允禟、隆科多已死。允䄉被圈禁。允祐是一向谨小慎微。允祉和允祹则是连遭打击,是小心翼翼的自保,哪敢多言。允祥身为雍正帝铁杆亲信,雍正帝说什么都是支持。可以说当时已经是雍正帝的“一言堂”时代,在这个时间点,雍正帝提出具体在场七位皇子,自然是无人敢有异议,这个说法最后也是被载入《清圣祖实录》和《清世宗实录》之中。
再来说说康熙帝晚年呼声最高的皇十四子允禵,从传统王朝角度来看,皇帝在年迈之际,不会将继承人派往边陲之地领兵作战,而是会将继承人留在身边,就是为了防止皇帝驾崩之际,继承人不在京师,因此发生变故之事,皇帝晚年派出去领兵的皇子,往往已经排除在继承人选之外,光以此来看,允禵似乎并不是康熙帝心中的继承人选。
但清朝并非是传统王朝,即使随着时间推移,清朝的皇帝在入关以后越来越与汉地天子没什么区别,但在康熙帝时代,满洲的传统影响依旧很大,像之前章节提到的,康熙帝虽然致力于打压八旗,但同时受到开国时期的影响,是以皇子作为稳固皇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皇子是委以重任,使得受封下五旗的皇子反而成为新的“八家分权”的载体,以至于爆发九子夺嫡。
同时清朝开国还有一大特点,那便是家族式开国,是上阵父子兵,因此康熙帝不只是对皇子委以重任,还在出征时令皇子参与战事,甚至在晚年命允禵领兵是独当一面,从满人传统来看,这并非是将其排除在继承人人选之外,而是另眼相看,只不过因为康熙帝死的太过突然,还留下雍正帝是否篡位的谜团,因此他到底有没有考虑过以允禵作为继承人,也成为不解之谜。
当然康熙帝重用允禵,并不意味着就一定会以允禵作为继承人,首先允禵虽然是大将军王,但他并非是王爵,他只是第四等爵贝子品级,上面还有贝勒、郡王、亲王三等爵位,如果想要以他为继承人,总不能让他一直是贝子品级。
而且康熙帝晚年身体并不健康,是患有各种慢性疾病,这也是他之后突然驾崩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这种情况下,自知身体不佳的康熙帝,理论上应该为允禵铺路,即使不想立他为储君,免的他成为众矢之的,但也应该或是将允禵及早调回京师,或是为了以防万一,提前写好遗诏,并以允禵的心腹亲信担任要职和负责保管遗诏,以防止自己突然去世以后,远在边陲之地的允禵无法顺利继位,很明显康熙帝并没有这样做。
最后综合来说,因为目前为止没有一锤定音的史料出现,所以雍正帝篡位的谜团是无解的,因此文章只能综合各方史料,做出一定的推理,综合以上分析,雍正帝很可能不是篡位,而是夺位。
因为康熙帝当时处于静养斋戒期间,为了恢复身体,对于王公大臣是一概不见,按照《清史稿·卷二百九十五·列传八十二》记载,隆科多虽然于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升任理藩院尚书,但他仍担任步军统领,这是一个关键岗位,负责京师的守备和治安,借着职务之便,隆科多是当时最可能见到康熙帝之人,因此隆科多成为康熙帝驾崩之时唯一在场之人。
根据史料来看,康熙帝晚年可能患老年心脏和血液循环方面的疾病,直接死因可能是由肺炎引起的心脑血管病发,因此是突然驾崩,在这种情况下,康熙帝很可能在临终时神志不清或者来不及交代后事,也有一定可能他临终交代的继承人并非皇四子胤禛,总之无论哪一种可能,而唯一在场的隆科多,自然成为掌握传位于谁信息的垄断者,他自然要利益最大化。
在一番权衡利弊之下,八爷党的允禩和允禵他不会选择,因为以允禵来说,隆科多即使宣布传位于他,他也不会感激隆科多,只会认为自己本就应该继承大统。烧冷灶才是最好的选择,皇四子胤禛很明显是一个最佳选择,因为虽然康熙帝在晚年重用胤禛,但并非唯一重用胤禛,也没有要传位于胤禛的迹象,相反允禵是康熙帝最为重用之人。
在这种情况下,支持一位本认为与皇位无缘的皇子为新皇帝,这位皇子肯定对他感激涕零。同时胤禛虽然生母是德妃,但胤禛满月后由隆科多的姐姐孝懿仁皇后佟佳氏抚养,也可以说是嫡子,并且相对来说与隆科多关系亲近,所以隆科多最终选择支持皇四子胤禛继位。
隆科多如此作为,自然换来雍正帝的重用和不一般的殊荣,雍正帝虽然按照辈分要称呼隆科多为舅舅,但登基成为九五之尊的皇帝以后,在公事方面自然不用称呼,不过根据《清世宗实录》记载,雍正帝赐予隆科多与常人不同的待遇,是“谕内阁,隆科多应称呼舅舅,嗣后启奏处,书写舅舅隆科多。”隆科多在之后也是获得重用,在担任吏部尚书时,隆科多所铨选的官员,皆自称为佟选,是享受了相当一部分人事权。
不过隆科多也清楚雍正帝是“喜怒不定”之人,知道大恩即是大仇这句话,他身为雍正帝继位的恩人,掌握这个秘密,收益大,风险自然也大,所以根据《清世宗实录》记载,隆科多是“妄拟诸葛亮,奏称白帝城受命之日,即是死期己至之时。”
他虽然知道风险大,但之后没有收敛自己,反而是恃宠而骄,最终被雍正帝治罪,于雍正五年(1727年),以结党营私和私藏玉牒罪名,被议四十一条大罪,被永远禁锢,在雍正六年(1728年),抑郁的隆科多便死于禁所,他用一世的前途博了一把,最终只获得短暂的五年辉煌,便是凄凉落幕。
以上节选文章有删减。
所以综合各方史料来看,唐国强老师说雍正帝篡位是无稽之谈是不对的,雍正帝篡位之说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当时复杂的历史才有此争议的,一份并非是康熙帝亲笔所写的康熙遗诏根本做不到盖棺定论,甚至都起不到佐证的作用。
最后再次重申一次,此文只是就事论事讨论,并非针对唐国强老师本人,历史对于普通人来说看似很近实则很远,大多数人对于历史只是一知半解,甚至只是知道一些皮毛而已,身为知名人物,对于历史的普及和讲解,还是慎重为主,客观还原出历史的真实一面,尽量让大家全面了解雍正帝这位冷血皇帝的有血有肉一面,这样才是更好的。
谢谢观看宋安之独家原创文章,欢迎吐槽、点赞、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