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八路军炮兵班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遭遇了约200名日军,而他们手里仅有一门没有炮筒的山炮。眼见敌军蜂拥而至,战斗形势变得极为危急。就在这时,班长突然在附近的河水中发现了一个闪闪发光的物体,他迅速跳入水中,将其捞起,竟然正是他们急需的炮筒!这一意外的发现极大提振了全班士兵的士气。
当时,武鸣亭担任山东军区某团的作战参谋。最近,他接到了一项特殊任务——负责修复这门损坏的山炮。此前,主力部队在与日本侵略者的战斗中获得了重大胜利。敌人被击退时,仓皇撤退并将一门大山炮拆解成多个零件,驾车逃走。八路军经过精心的包抄,最终在一条隐蔽的小山路上拦住了日军,战士们如猛虎下山般发动猛烈攻击,迅速击溃了敌人,迫使他们丢盔弃甲,狼狈逃散。 八路军成功缴获了山炮的零件,但在组装过程中发现了几个关键零件缺失。无论是敌人丢失的,还是我军在运输过程中丢失的,这些缺失的零件使得这门山炮无法发挥作用,看似只是些毫无用处的废铜烂铁。由于武鸣亭曾担任过机炮连连长,对各种武器装备的技术细节非常熟悉,因此他被特别调派参与修复工作。炮兵班刚成立时,武鸣亭带领士兵们克服了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标准严苛等重重困难,经过不懈努力,最终成功将山炮组装完成。 然而,敌人凭借绝对的制空优势,不断派遣侦察机对我军进行情报侦察。考虑到山炮体积庞大且容易暴露,上级命令武鸣亭再次将山炮拆解,并将不同零件藏匿在沂河两岸。藏匿炮筒时,战士们遇到了难题:炮筒太大,难以找到一个既隐蔽又安全的藏身之处。最终,武鸣亭决定将炮筒沉入沂河。由于山炮炮筒是中空的,沉入水中后不会完全下沉。为了防止炮筒生锈,他让战士们用腊油布将炮筒包裹好,并做好标记,方便日后寻找和组装。 在日军的疯狂扫荡下,八路军采用了轻装机动、化整为零的游击战术,屡次击败敌人,给日军造成了严重损失。几天后,敌人狼狈撤退,结束了这次扫荡。日军撤退后,上级下令重新寻找山炮的零件,并将山炮重新组装起来。武鸣亭带领炮兵班连夜开始寻找藏匿的零件,然而唯独炮筒依旧失踪。焦急万分的武鸣亭亲自跳入河中搜寻,尽管他翻遍了河底,也未能找到炮筒,额头的汗水不断滴落。 明明是藏在水中的啊!武鸣亭心中充满疑惑。他带领战士们手拉手在河水中反复搜索,但依然一无所获。就在这时,侦察兵带来了紧急情报:前方发现200多名日军正在准备反击,企图报复前几天的损失。上级决定让炮兵班紧急撤退,保存有生力量。武鸣亭不愿放弃山炮的零件,命令士兵们小心地将这些零件装上马车,尽量带走。起初,炮兵班与大部队同行,但由于任务性质和装备的不同,途中逐渐脱离了主力部队。经过一整天的急行军,炮兵班终于到达了一个三面环山的小山村。村民们热情地接待了他们,提供了热饭热水,给疲惫不堪的战士们暂时休整。考虑到前方还有一座大山需要翻越,大家已经筋疲力尽,武鸣亭决定在吃完饭后就地休息,等天亮后再继续行进。 天快亮时,值班战士气喘吁吁地跑来报告:不好了,前方发现了200多名日军。就在这危急时刻,炮兵班班长眼睛一亮:河里那个黑亮的东西,不就是我们丢失的炮筒吗?武鸣亭立刻专心观察,经过初步判断,确实是他们失散已久的炮筒,黑亮的光泽正是腊油布的保护。武鸣亭立即命令分兵两组,一组向敌人进攻并阻击,另一组则留在原地快速组装山炮。 尽管日军凭借人数和装备优势发起猛烈攻击,我军的火力一度被压制,但经过紧张的努力,组装好的山炮终于完成。山炮被安置在山坡上,士兵们严阵以待,清楚地锁定了山下敌军的位置。炮弹装填完毕,瞄准,开炮!随着震天的炮声,敌军阵地顿时被炸裂,数十名日军当场阵亡。更重要的是,日军误以为我军的主力已经赶到支援,战斗中的混乱使得敌人的士气崩溃,他们迅速撤退,战场上陷入了大规模的溃败。我军最终在这场战斗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战斗结束后,武鸣亭和战士们仔细分析了山炮为何会出现在那段河水里。原来,他们之前将炮筒藏在上游的河段,然而几日的暴雨导致河水上涨,强劲的水流将炮筒冲到了此处。这个巧合几乎可以说是神助攻,就在我军陷入困境、敌军围追堵截时,炮筒奇迹般地出现在最需要它的地方,为我军带来了一击致命的反击。这或许印证了那句古话:多行不义必自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