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时代的王朝,为了增强防御能力,常常利用地形建造坚固的防御工事,而每座城池更是会设立坚固的城门,并安排专人严密看守。
在这种防御体系下,守城官兵往往成为城池中第一道抵御敌人的力量,同时也是城门能否守住的关键。由此,负责守卫京城九道城门,并能够调动八旗步兵五个营力量保卫京城的九门提督,就拥有了极为重要的地位和巨大的权力,可谓关上城门就能造反。 一些古装电视剧中,也常出现类似剧情:造反势力收买九门提督或守城官兵,使其打开城门迎敌入城。而在历史上,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在秦末就曾采取类似手段,顺利攻入咸阳城。可见,确认九门提督是否忠诚、是否尽职尽责,对于皇帝来说至关重要。历代皇帝如何防范权力过大的九门提督,也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 九门提督是清朝独创的官职。在此之前,各朝代虽有类似职能的官员,但并不统一。《清史稿·职官志》记载,九门提督掌管京城九道城门的钥匙,对城门及人员进出负全责。同时,九门提督还可以调动八旗步兵五个营,以便随时处理城门周边的紧急事态,保障京城安全。 从职权上看,清朝的九门提督类似于今天北京的戍卫部队和警察部队领导。他统领的部队包括八旗步军营、巡捕五营、城内外衙门人员,以及驻京城十六门管理机构和白塔山信炮管理部门,总兵力约三万人。这些官兵通常出自贵族家庭,经过精挑细选,战斗力强,并与皇帝有着紧密联系。 因此,九门提督本人必须是贵族中有地位、深得皇帝信任的人,才能坐稳这个官职,真正掌握调动部队的权力。可以说,九门提督及其领导的五个营兵力,是皇帝在禁卫军之外的另一支亲军,承担守卫京城、保护皇帝安全的重要任务。这也是九门提督官职存在的最大价值。因此,历代新皇登基后,都会第一时间将自己信任的人任命为九门提督。 例如,康熙去世后,继任的四阿哥雍亲王立刻掌控原有九门提督和军队,化解京城危机。而嘉庆皇帝早期因为未能替换与自己不和的九门提督和坤而忧心忡忡,乾隆去世后,嘉庆立即将和坤撤职,从而稳定京城局势。这说明,只要九门提督由皇帝信任的人担任,就能发挥保护皇帝的作用;反之,则可能成为威胁。 皇帝设立官职,就像现代企业设岗位一样,目的是将事务分工,并在权力制衡中更好地实现职责。九门提督虽权力巨大,但也受到皇帝体制上的制约。例如,九门提督虽然是一品大员,却要受兵部管辖,听从兵部尚书的命令。 也就是说,九门提督虽可调动军队,但在官员任免、后勤物资配发和武装调动前,必须获得兵部尚书批准,否则其权力无法生效。换句话说,如果脱离兵部尚书,九门提督最多只能调动自己随身的侍从,这就是皇帝对其权力的一种体制性制约。 除了体制制约外,清王朝还通过外部力量限制九门提督造反的可能。虽然九门提督能调动八旗步兵五个营,但北京城周围还有其他防守力量,如八旗子弟兵、顺天府及五城御史、五城兵马司等。这些部队不受九门提督直接指挥,随时能单独或协同制约九门提督领导的部队。 也就是说,在特殊情况下,这些力量可以对九门提督形成威胁;平时则互相制衡、相互合作。此外,清王朝还加强了禁卫军与九门提督手下八旗步兵营之间的血缘联系。九门提督及其下属大多出身贵族,与皇帝关系密切;而进入禁卫军的侍卫则更靠近皇帝,也多为可靠贵族。 这样一来,贵族家庭成员可能分别在禁卫军和九门提督部队任职,彼此为了保护家人安全,更加不敢轻举妄动。一旦九门提督造反,皇帝可以控制其亲族,使其手下为救亲人而脱离阵营,甚至反戈相向。因此,试图造反的九门提督往往会孤立无援,手下官兵可能倒戈,面临极为尴尬的局面。这也让九门提督想要反叛几乎不可能成功。 总的来看,清朝设立九门提督的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守卫京城安全。皇帝绝不会让不被信任的人担任此职。历史上,九门提督几乎都是与皇帝有血缘或深厚信任关系的贵族,只有一位汉人临时担任过且无调兵权。而九门提督领导的八旗步兵五个营,也基本由贵族子弟组成,他们的利益与皇帝高度关联,因此逆反心理极低。 皇帝在人员安排上做足了功夫,体制上也限制了兵权,并通过血缘和信任关系加强禁卫军与八旗步兵的联系。这使得双方在行动时更加谨慎,从而有效保障了皇帝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