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宋朝常常被视为中国历史上最弱的朝代。不同的朝代通常会有特定的形容词,比如秦朝被称为暴秦,汉朝是强汉,唐朝是盛唐,而到了宋朝,人们习惯性地用弱字来形容它。从历史背景来看,宋朝的确处于一个相对困难的位置。自从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宋朝起,宋朝就一直遭受北方游牧民族的压迫。最初,宋朝与契丹建立的辽朝之间发生了长达几十年的战争,最后还被迫签订了澶渊之盟,每年向辽朝纳贡,成为辽朝的附庸。
随后,宋朝与金朝联合击败辽朝,但金朝对宋朝依然没有半点客气,发生了著名的靖康之耻,金军掳走了徽帝和钦帝,直接让宋朝沦为金朝的臣属国。从那时起,南宋便在南方安然立国。然而,如果从另一个角度看,宋朝也算是历史的赢家。北方的各大游牧帝国,如辽朝、金朝、蒙古帝国等,虽然一度强盛,但它们的政权都没有持续太久。辽朝仅维持了210年,金朝也只有120年的历史,而元朝更短,只有不到100年。相比之下,宋朝的319年无疑是最持久的。因此,从这一角度看,宋朝或许是笑到最后的那一个。 尽管如此,宋朝依然难逃积贫积弱的历史印象。然而,也许大家没有注意到,尤其是在南宋时期,虽然蒙古帝国在40多年内持续攻打南宋,但南宋却始终未被轻易征服,甚至在这一时期,蒙古的铁骑横扫欧洲,然而却花了不到五年的时间。 让我们看看蒙古的扩张历史。成吉思汗指挥下的蒙古军分成两路,一路南下灭宋,另一路向西征服欧洲。西路的蒙古军首先向曾经压迫过他们的花拉子模发起进攻。蒙古军采取的是不投降者全杀的策略,这种极为残酷的方式迅速征服了中亚的各国。 蒙古军西征时,所到之处无一不如地狱一般,铁血征战迅速取得胜利。从1236年到1241年,蒙古军几乎横扫了整个欧洲,打到了波兰和匈牙利。幸好,蒙古的领袖窝阔台突然去世,蒙古的继承制度规定由最小的儿子继位,这给了欧洲喘息的机会。 然而,南宋的情况却与蒙古的西征完全不同。南宋为了自保,早早将京城迁到杭州,避免了与蒙古军的直接冲突。南宋先后撤到南京应天府(今商丘)和长江以南,赵构皇帝的想法是,纵使蒙古军强大,长江天险也能为宋朝提供防线。 的确,蒙古军擅长骑战,不擅长水战。在1235年,蒙古军已攻至长江边,而南宋的悍将孟珙则在关键时刻利用长江天险,成功击败了试图渡江的蒙古军。窝阔台去世后,蒙哥继位,继续推动征服南宋的事业。然而,蒙哥吸取了上次的教训,这次决定绕过长江,选择从西南方向入侵南宋。 这次入侵的过程中,大理不幸被卷入战火,被蒙哥顺道灭掉。蒙哥的进攻一度势如破竹,但他也因为自满而轻敌。在攻下钓鱼城后,蒙哥没有防备,决定登高观战,结果被宋军的投石机击中头部致死,死状十分惨烈。蒙哥死后,蒙古内部展开了继承人争斗,忽必烈最终成为新的大汗。 南宋错失了最佳反击机会。奸相贾似道收受忽必烈的贿赂,达成了一个和平协议,表面上两国停战。南宋此时已经疲惫不堪,主和派占了上风,急于与蒙古讲和,却未意识到这不过是忽必烈的策略,为了给自己争取时间。忽必烈稳固了自己的统治后,于1271年恢复了对南宋的进攻。 1268年,忽必烈成功攻下了南宋的门户——襄阳。八年后,元军围攻临安,南宋虽然顽强抵抗了三年,但最终还是在1276年灭亡。那么,为什么南宋在面对如此强大的蒙古大军时,能够坚持长达40年呢?尽管长江天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真正的支撑力量还是那些英勇的民族英雄。例如,文天祥、陆秀夫等忠诚的将领,他们不畏生死、舍生取义,捍卫了南宋的尊严。正是他们的牺牲,才使得南宋能坚持如此之久,直至最终亡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