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12月,张学良与杨虎城联合在西安发动了兵谏,扣押了蒋介石,这一事件史称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国内外不少势力都希望蒋介石在这次事件中死去,甚至有一些国家和势力对此表示期待。
在国际上,最希望蒋介石死的无疑是已经发动侵华战争的日本。日本自明治维新后,国力不断增强,并开始积极扩张,逐步走上了侵略中国的道路。日本在1927年提出的新大陆政策——即著名的田中奏折,彻底暴露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野心。 日本希望通过侵略中国来扩展自己的势力,因此他们不希望中国国内保持团结,认为如果中国内部混乱、分裂,就更有利于自己的侵略计划。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在进行第二次北伐后,实际上已经实现了对中国的名义统一,虽然蒋介石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有失偏颇,但国民政府已经具备了统一军阀、抗击外敌的潜力。站在蒋介石背后支持他的,是当时的英美两国。这两个国家与日本有着巨大的利益冲突,他们并不希望日本在中国独占市场,因此,他们也不希望蒋介石死去。 然而,如果蒋介石死了,国民政府内部的亲日派就有可能掌权,这对日本来说无疑是个利好消息。亲日派上台后,肯定会为日本侵华提供更多便利。所以,日本在西安事变发生后,实际上是希望蒋介石能够死于这次事件。 在中国国内,最希望蒋介石死于西安事变的势力,正是国民政府中的亲日派。这些人以汪精卫和何应钦为代表。汪精卫与蒋介石一直是政治上的敌人,尤其是在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后,汪精卫心中对日本产生了强烈的恐惧感。一方面,他对日本充满忌惮,另一方面,他又希望借助日本的力量,在政治上获得更多支持。 另外,何应钦本身就是亲日派,在西安事变发生后,他是最希望蒋介石死去的人,因只有蒋介石死了,他才有可能取而代之。何应钦的行动也很直接,他在事变后主张以军事手段讨伐张学良和杨虎城。同时,汪精卫和何应钦也和日本、德国方面展开了接触。德国甚至准备派出军事顾问团,帮助汪精卫从德国回到中国,共同合作。此时,日本和德国的目标是让汪精卫和何应钦联合起来,成立一个亲日、反共的汉奸政府。然而,汪精卫和何应钦未曾预料到的是,西安事变最后竟以和平的方式解决,蒋介石未死,他们的企图因此落空。事后,日本在1937年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汪精卫最终投靠了日本,成为了大汉奸。何应钦虽然没有直接投敌,但他在1941年策划了皖南事变,使自己成为了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 尽管蒋介石作为当时的反动派领袖,受到不少批评,但从当时的局势来看,蒋介石如果死去,整个中国抗战的形势将会变得更加复杂。除了日本和国民党内部的亲日派以外,几乎没有人希望蒋介石死去,因为他仍是抗日战争中最具领导力的关键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