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优秀的制度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也会面临需要改进和调整的时候。一旦出现问题,制度就应该进行改革、修补,甚至彻底改变。我们可以肯定的是,明代的卫所制度在刚开始实施时,确实是一项相当先进的制度。但古代军队的管理模式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军费问题。大家可能不太清楚,养兵从古至今都非常费钱。一般来说,如果士兵是完全脱产的,维持一个士兵的开支,至少需要十几个普通百姓的劳动力。如果是装备更为精良的骑兵,所需的人力甚至是几十倍、上百倍。古代的骑兵装备,包括马匹、盔甲、武器,都是极其昂贵的。任何一个朝代,要养兵都需要投入巨大的财力,否则就会给国家的经济带来沉重负担,甚至可能引发民变。比如在清朝末年,满清为了镇压太平天国,花费了高达1亿7000万两白银,而镇压西北的回乱、镇压西南杜文秀叛乱等,费用也都高达几千万两。最终,这些巨额的军费拖垮了清政府的财政,导致了无法支撑的局面。在甲午战争时,清朝甚至连6000万两白银的军费都难以筹集出来,而当时的小日本却能轻松拿出1亿6000万两白银。 其次,军阀拥兵自重的现象也使得国家的政权面临很大风险。当将军掌握了地方的行政权力后,就很容易发展成拥兵自重的军阀,最终形成割据局面,导致国家的内部无法统一。历史上,汉末的三国时期、唐末的地方节度使,都是这种情况的例证。这种军阀割据的局面最终让国家陷入混乱和崩溃。 第三,临时征召的官兵战斗力差。古代的军队,如果采用临时征兵的方式,往往会面临士兵战斗力较低的问题。比如骑兵和弓箭手等兵种,必须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胜任。一个新的弓箭手,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专注训练,才能具备基本作战能力。而骑兵的要求更高,需要多年的训练才能达到作战水平。那些临时征召的农民军只能依靠数量上的优势,但在面对强敌时,往往无法发挥作用,甚至会因为后勤跟不上而导致惨败。隋炀帝多次远征高句丽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大量依赖临时征召的农民军,他们根本无法突破高句丽的防线。 第四,兵员数量的保证也是一大问题。古代的老百姓普遍不愿意参军,军人不仅要忍受艰苦的训练,还可能会丧命。长期以来,军队的士兵地位低下,许多士兵甚至被迫在身上刺字,成为一种羞辱。这种情况下,募兵变得非常困难。如果战争突然爆发,朝廷想要短时间内征召大量士兵几乎是不可能的。举个例子,刘备在新野时,尽管名声很大,诸葛亮却仍然感叹兵不满千。 因此,朱元璋的卫所制度当时是非常先进的。首先,卫所制度实际上是军屯制度,给军户分配了大量土地,让他们自给自足,大大减少了国家的军费开支。其次,卫所制度能有效防止军队成为军阀。朱元璋通过设计,使卫所的军官仅有管理权,没有调动军队的指挥权,避免了军队控制地方行政的可能性,也就避免了军阀割据的局面。第三,卫所军队的战斗力较强。卫所的军户通常是世代为军,每家至少有一二个青壮年从军,这些军人不仅是脱产的,而且平时会接受较多的军事训练,素质比临时征召的农民军要高。特别是卫所可以培养弓箭手、骑兵、炮兵等专门兵种,这使得他们的战斗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第四,卫所能够保证军人数量。卫所的军人是世袭的,原则上可以确保全国的兵员需求,一旦开战,卫所的军人可以迅速投入战斗,不需要临时征兵,也不怕招不到人。从某种意义上看,明代的卫所制度与现代的新疆建设兵团有些相似,都是平时是军户,战时则直接组成军队。就明朝初期和中期来说,卫所制度是非常先进的。然而,明朝后期,卫所制度未能与时俱进。随着人口的增加,土地不足的问题日益严重,军户的生存状况变得越来越艰难,士兵的士气和战斗力也因此受到影响。正统六年,兵部尚书王骥就曾上奏称,贵州一些卫所的良田被官员侵占,导致贫困的军士无地可耕。这种情况下,卫所的士兵不仅没有足够的食物保障,还沦为为官员劳作的农奴。长期下来,卫所的士兵地位低下,甚至连传教士利玛窦在《16世纪的中国》中也提到,这些士兵像奴仆一样受人使唤,不再愿意为国家效力。 最终,明朝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无法为卫所的士兵提供更多的土地,导致了卫所制度的逐步崩溃。到了明朝后期,一些卫所的逃亡军士已占总数的80%,边疆的驻军数量也锐减。相比之下,募兵制度更为灵活和可靠,明朝不得不逐渐恢复了募兵制度。例如,戚继光的戚家军就完全是通过募兵方式组成的,辽东的李如松、袁崇焕,以及后来吴三桂的军队,很多也是依靠募兵和地方乡勇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