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7年,东吴丞相步骘因病去世。25年后,陆抗率领吴军攻占西陵,杀死步骘的儿子步阐,并将步家三族满门抄斩。步骘是东吴的丞相,才智过人,担任过将军,也曾深得孙权的信任,堪称一代英杰。 在《三国演义》中,有一场诸葛亮与群儒辩论的戏码,步骘曾拿苏秦、张仪的事例,讽刺诸葛亮只是个说客,这一番话激怒了诸葛亮,引发了双方的激烈争辩。到了221年,刘备亲自带兵出征,发动了著名的夷陵之战。陆逊与步骘一同指挥吴军迎战,经过激烈的战斗,七万汉军被打得溃不成军,损失惨重。此战中,步骘负责调兵遣将,出兵零陵、桂阳,平定南方郡县,帮助陆逊确保了阵地的安全,最终获得了胜利。夷陵之战后,步骘的家族长期坐镇西陵要塞,继续防备蜀汉的进攻。 然而,245年,陆逊因卷入两宫之争而受到孙权的责难。孙权写信责骂陆逊,陆逊未能辩解,最后郁郁而终。陆逊去世后,步骘接替了他的位置,成为丞相,继续主持东吴政务,并负责西陵防务。247年,步骘因病去世,儿子步协接管西陵,继续家族的事业。265年,步协也去世,弟弟步阐继任,步家在西陵的影响力持续了43年。
步阐任职期间,曾向孙皓上奏建议迁都至武昌,以便更好地防备晋军的进攻。孙皓依赖江东士族的支持,但为了增强君主权力,他早已有意将都城迁往武昌。步阐的提议,正符合孙皓的意图。然而,这个建议触动了江东士族的利益,特别是对于那些世代扎根江东的士族来说,迁都意味着失去对江东的控制,因此他们对步阐产生了强烈的不满。迁都武昌后,扬州爆发了起义,士族们借此表露出对孙皓与步阐的不满,警告他们不要轻举妄动。 272年,孙皓下令步阐离开西陵,回京任职,这一举动令步阐感到极为不安。步阐深知自己和家族在西陵拥有几十年的地位与声望,突然调离极为反常,显然有某种不明的阴谋。步阐认为,这一命令是江东士族对自己的排挤,企图把自己置于死地。为了保全自身,步阐决定投降西晋。 西陵是东吴的重要战略要塞,一旦失守,江东将面临极大威胁。为了争夺西陵,西晋派出了大将杜预率军5万,进攻江陵,杨肇率兵3万,目标西陵,徐胤率兵2万,目标建平,三路大军,总计10万,阵势浩大。孙皓指派陆抗督师,带领3万兵力与西晋军对抗,面临巨大的压力。尽管杜预兵力雄厚,但作战能力平平,在陆抗的巧妙指挥下,西陵之战结束时,杜预连江陵的城墙都没能摸到。杨肇更为倒霉,他在误以为吴军叛徒告知信息的情况下,中了陆抗的计谋,兵败如山倒,丢盔弃甲。杜预撤退,徐胤也未敢增援。最终,步阐无法守住西陵,西陵落入陆抗手中。陆抗攻入西陵后,立刻处决了步阐及其亲信,甚至连步阐的三族也全部被诛尽。陆抗此举虽然可以理解,但杀戮三族却过于严厉。在士族内部的权力斗争中,步阐投降并非完全是背叛,然而陆抗的做法则显得过于极端。 回想历史上其他类似的情况,夏侯霸曾投奔蜀汉,随姜维北伐,司马昭并未对夏侯家族进行大规模报复。而在219年,关羽围攻曹仁,最终水淹七军,曹魏将领于禁投降,夏侯霸也选择了归降,结果他们并未受到家族满门抄斩。即便是魏国的士族内斗,处理方式也仅仅是惩治个人,而不会牵连整个家族。 同样地,西晋的历史上也有类似的例子。王敦叛乱失败后,只有他一脉受到影响,而琅琊王氏依然保持着高位。在其他叛乱中,如周玘的儿子周勰所犯的罪行也未使整个家族受到极刑。西晋国力逐渐强大,羊祜得人心,江东的投降将士不断增加,而孙皓的残暴治国使得东吴民心涣散,最终注定灭亡。 步阐的投降,是东吴士族内斗的结果,虽该被处死,但其家族不应受到全族夷灭的惩罚。历史上,许多内斗后的家族并未遭到全族灭绝,反而有一定程度的宽容与处理。步阐家族的处理,应该采取流放边疆的方式,这样不仅可以震慑其他不安定的士族,也显示出孙皓与陆抗的宽容与气度,这样的决定对他们来说才更为有利。643年,侯君集参与谋反,试图重演玄武门之变,结果被李世民擒获。李世民杀了侯君集,却没有波及他的家人,而是将其流放至岭南。步阐的家族如果遭遇类似的宽容,或许对东吴的统治更加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