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谋士是当时历史中非常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仅是智勇双全的政治人物,也是那个时代独特的历史底色。正是因为这些谋士的存在,才有了尔虞我诈、斗智斗勇、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三国风云,这也是各个诸侯都拼命寻找贤才的重要原因。在那个时代,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谋士们根据自己的利益和抱负,选择了他们愿意效力的主公。然而,问题也随之而来,为什么智谋堪比荀彧、孔明的沮授,居然能选择投降袁绍,而在官渡之战被俘之后却不愿投降曹操呢?曹操一直以求贤若渴、爱才如命著称,这种选择让人不解。
在《三国演义》当中,罗贯中曾为沮授写下赞诗:河北多名士,忠贞推沮君,意思是沮授是一个忠义之士,因此不愿投降曹操。这个说法有一定道理,但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沮授的过去,才会发现其中并非简单的忠义问题。沮授曾是冀州牧韩馥的心腹,如果按常理,他应该忠诚于韩馥,不背叛原主,但事实却是他投降了袁绍,并且在袁绍麾下成为重要谋士。若以忠诚来简单解释沮授不投降曹操的原因,显然是片面的。沮授不愿投降曹操,背后有更加复杂的原因。 首先,沮授在袁绍集团中的地位,是他在曹魏集团无法获得的。在初投袁绍时,袁绍表现出了异常的宽容,完全没有追究沮授曾经在冀州之事上的种种阻挠。相反,他开始与沮授讨论国家大事,并重用他。在沮授的帮助下,袁绍迅速统一了河北,夺取了青州、并州、幽州等地,沮授被封为监军、奋威将军,拥有相当高的地位,这样的权力在曹魏集团中几乎只有荀彧、郭嘉和诸葛亮这样的谋士才能比肩。然而,沮授的权力之大也引起了袁绍内部其他谋士的嫉妒,郭图等人不断在袁绍面前进谗言,最终沮授逐渐失去了袁绍的信任,尽管他的地位没有完全丧失。 在官渡之战后,沮授为了掩护袁绍撤退,没能及时逃回北方,最终被曹操俘获。虽然曹操曾表示孤早相得,天下不足虑,而且与沮授也有旧交,曹操对沮授应该不会差,但沮授投降曹操后,最多也只能得到和许攸相同的地位。曹操的集团已经有了荀彧、郭嘉等谋士,沮授的存在无法让他获得新的突破。以沮授的能力和地位,若投降曹操,无疑是降格以求,这也是他不愿投降的原因之一。 其次,沮授还担心自己的家人在冀州会受到威胁。沮授一直非常重视家族的安全。在他被曹操俘虏后,他曾要求曹操赐死自己,并表示:我的家人还在冀州,如果我投降曹操,他们的安危就没有保障。这份对家人的忧虑,也是他不愿投降的原因之一。 第三,沮授性格中的刚毅和忠贞,使得他不愿投降曹操。沮授天性刚烈,忠诚于自己的使命。当韩馥打算将冀州割让给袁绍时,沮授坚决反对,甚至在无法阻止袁绍入主冀州后,他依然表现出了强烈的反抗情绪。直到袁绍为其所感动,沮授才投身于袁绍麾下。而在曹操与许攸交往后,沮授对许攸的投降行为极为不齿,长期以来他都在批评许攸。所以,沮授若是投降曹操,实际上是在自己脸上打耳光,这种内心的抵触,使他更加不愿意与许攸为伍。 第四,沮授内心或许存在对曹操的轻视。曹操出身宦官之家,一直被许多世家大族所看不起。虽然许攸投降曹操,但他对曹操并没有基本的尊重,许攸的死,也有人归咎于他对曹操的轻视。沮授同样也曾与曹操和袁绍有交情,但他内心中或许并未完全认可曹操。这种看不起的心理,也使得沮授不愿屈服于曹操的统治之下。从史书记载来看,沮授少有大志,擅于谋略,而拥有大志和才干的人,往往都非常自信,甚至有些傲气。因此,结合以上四个原因,沮授不愿投降曹操并不奇怪。相比于许攸的投降,沮授的死亡更符合他的性格——一个忠贞的谋士为了忠诚而死,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名声。中国传统文化中,强调舍生取义的精神,沮授的选择也反映了这一传统。 综上所述,沮授不投降曹操的原因复杂且多样,并非简单的忠诚可以解释。我们可以理解为,沮授为了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选择了慷慨赴死,而这也成为了他留下的一笔宝贵的历史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