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文史作者。当然,其实我在别的平台也写科普、金融、心理这些领域的内容。在我运营的众多领域里,我觉得,最为群魔乱舞且最没门槛的,就是历史了。
说个好笑的事儿:N年前有个在十几人规模的小工厂打工的民工,中午休息的时候在群里和人高谈阔论李鸿章、崇祯帝、毛文龙、袁崇焕这些人的是非对错,甚至还认为崇祯帝的执政能力,李鸿章的办差能力,都不如自己。
所以看到这一幕,我觉得搞笑的同时又觉得可悲。
其实也因为这样,导致很多历史人物,在不同阶段的历史读物和教科书以及互联网上,可能评价往往截然不同——比如明朝的于谦,主流认为于谦是可以和南宋岳飞齐名的人物。但是在互联网上,于谦被说成阴谋家。而明英宗则被说成利用瓦剌人的势力消灭文官集团的英明君主。
总之,互联网史观就是一句话概括:群魔乱舞。
当然,对武则天的评价,在中国历史上也是不断变化的。
今天本文就大概说一说,关于对武则天的评价——包括互联网史观的评价——当然,互联网史观的评价,其实顶多可以当笑谈,认真你就输了。
武则天退位以后,唐朝皇帝传承发生过变化:李显去世以后,经过一番冲突,皇位落到李旦一系手里。而之后的唐朝皇帝都是李旦的后人。所以也都是武则天的后人。这也导致后世的唐朝皇帝出于很多考虑,不可能对武则天有太多的否定,否则对自身坐稳天下也是非常不利的。
到了宋朝,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宋朝社会的开放程度没有唐朝那么前卫。而宋朝士大夫认为武则天是篡位者,而且女人当皇帝,属于牝鸡司晨(中国民间也有“女人当家,房倒屋塌”)。所以宋朝以后的封建王朝,对武则天的评价都是负面的。在文学和戏曲、评书方面,武则天的形象也都是负面的。甚至在古代很多戏曲里面,但凡出现武则天,大多数都是反面人物。甚至在评书里还有了“驴头太子”的传说,用来抹黑污蔑武则天。
不过,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传统的儒家价值观开始退位。并且,新中国主张男女平等。所以在古代的一些男女不平等衍生的观念也遭到了雪藏——比如关于武则天的评价也发生了变化:在中学历史教科书,关于武则天的评价主流来看,也是积极的:比如认为武则天在位期间保住了贞观之治的胜利果实,并且为武则天后来的开元之治打下了基础。
在1980年代以后的很多影视作品里,武则天主流来说,也是以励志女性、强势女皇的形象出现的。比如1990年代后期《大明宫词》这部电视剧,就有不少关于武则天的戏份。
并且,新加坡也有过关于武则天题材的影视,武则天也属于励志形象。
本世纪初,《神探狄仁杰》里面,武则天也成了一个有权谋、有心计、杀伐果断的女强人形象。这些都是正面的。
其实我个人觉得,武则天的一生有功有过。客观来说,武则天当家期间,确实保住了贞观之治以来的社会大趋势,但是武则天在位期间,对外战争频繁,并且武则天因为修建佛寺而征发徭役,这些都加大了老百姓的苦难(我不说武则天疯狂杀戮唐朝宗室是因为这个和老百姓无关)。所以,对于武则天的一生的成败,其实应该看全面,不能光看好的,也不能光看坏的。
而互联网兴起以来,关于武则天的评价也两极分化起来:支持武则天的,专门挑武则天在位时期的一些优势进行无限放大宣传。而反之,反对武则天的,也专门挑武则天在位时期吃瘪的一些黑历史(比如和契丹打仗损兵折将)宣传,并且也有放大的趋势。
其实我个人觉得,这种评价和宣传,很大程度上也败坏了互联网生态。比如我现在,除了发文以外,基本上不怎么看网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