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9年,蒙古大汗蒙哥在重庆钓鱼城去世,这一事件被认为挽救了整个伊斯兰世界,而钓鱼城也因此被誉为上帝折鞭之地。
那么,蒙哥的去世为何会引发一连串的连锁反应呢?要理解这一切,我们得从成吉思汗去世后的汗位之争讲起。 成吉思汗有四个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和拖雷。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了蒙古各部,随后将蒙古帝国分为左翼和右翼两部分。中央由成吉思汗亲自指挥,而他的四个儿子分别负责不同的区域:拖雷负责中央,术赤、察合台和窝阔台分别掌管东部和西部的领土。最年轻的拖雷因长期陪伴成吉思汗,拥有较强的实力,但成吉思汗最终选择了窝阔台作为继承人,这一决定埋下了蒙古未来分裂的种子。 拖雷在窝阔台即位后监国了两年,最终窝阔台和察合台联合,拖雷不得不接受窝阔台的大汗地位。在随后的三峰山之战中,拖雷成功打败金国主力,金国再也没有能力进行反抗。不久后,拖雷死于回程途中,关于他死因的说法众多。无论如何,拖雷去世后,蒙古帝国进入了窝阔台和察合台的统治。 为了能够继承大汗之位,成吉思汗的后代中,拖雷的子孙展现了卓越的能力。拖雷的四个儿子中,蒙哥、忽必烈、旭烈兀和阿里不哥都是非常出色的角色。 窝阔台在灭金之后,于1235年制定了东征和西征的战略。东征由太子阔出率领,目标是中原;西征由拔都和蒙哥率领,目标是俄罗斯。此时,贵由作为窝阔台的庶长子参与了西征,但他的位置较为次要。拔都与蒙哥关系亲密,二人分别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和拖雷的儿子。虽然拔都和蒙哥的亲密关系有助于他们的合作,但贵由在西征过程中与拔都的关系日益紧张。最终,1239年,窝阔台下令将贵由送回蒙古,而西征任务由拔都一人完成。 不过,蒙古帝国的局势并不平稳。1242年,窝阔台去世(有说法认为是被毒死),而察合台也早在七个月前去世。贵由死后,由拔都支持的蒙哥在1251年登上了大汗之位。蒙哥上台后,迅速镇压了窝阔台系和察合台系的反叛势力,建立了由蒙哥和拔都主导的统治体系。拔都则在俄罗斯和东欧一带基本实现了独立。经过这些复杂的权力斗争,拖雷系的后代最终成为了蒙古帝国的主导力量。 蒙哥即位后,他继续制定大规模的征服计划。东征由他的弟弟忽必烈指挥,目标是中原;西征由旭烈兀指挥,目标是中东。最小的弟弟阿里不哥负责管理广阔的拖雷封地,并提出先攻占大理,围攻南宋,实施持久战。然而,蒙哥对忽必烈的谨慎产生了怀疑,认为忽必烈过于谨慎。1258年,蒙哥亲自带领大军攻入四川,企图攻破南宋,但最终在重庆钓鱼城遭遇挫败,并在此地去世(有说法称他死于感染或箭伤)。 蒙哥的去世,使得蒙古大汗之位再次出现空缺。忽必烈和阿里不哥分别得知消息,但远在西亚的旭烈兀却要等到1260年4月才知道,蒙哥死于1259年8月,足足相隔了8个月之久。为何消息传递这么慢?因为阿里不哥故意没有公开蒙哥的死讯,他不希望其他势力先行行动。对于阿里不哥来说,忽必烈是最强的对手,而旭烈兀虽然远在西方,也不得不提防。 旭烈兀得知蒙哥去世的消息后,面临了两难选择:既要决定支持哪一方争夺大汗之位,又要考虑西征是否继续进行。最终,旭烈兀选择支持忽必烈,同时撤回军队,放弃了对巴勒斯坦地区的征战。 这种局面与蒙哥之前的情况类似。当时,蒙哥支持拔都,拔都在西方建立了自己的势力,而蒙哥则主宰着蒙古的政权。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蒙哥死后,忽必烈与旭烈兀联手,形势变得更为稳定。旭烈兀在返回波斯后,逐渐建立了伊尔汗国,而金帐汗国和马穆鲁克王朝则成为了他新的敌人。 在这个背景下,旭烈兀虽然曾计划继续西征,但最终却未能如愿。1260年,马穆鲁克王朝在巴勒斯坦击败了旭烈兀的部队,导致蒙古失去了叙利亚地区。随后,旭烈兀依托波斯和两河流域的基础建立了伊尔汗国。然而,他的伊尔汗国面临来自四面八方的敌人,金帐汗国与马穆鲁克王朝结成了伏尔加—尼罗河同盟,加剧了局势的复杂性。最终,旭烈兀的西征计划未能实现,伊尔汗国陷入了困境。 蒙哥之死虽然直接导致了旭烈兀撤军,但其背后的根本原因可以追溯到成吉思汗去世后的权力斗争。而旭烈兀在建立伊尔汗国后面临的困局,使他再无力继续西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