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曾在《论持久战》中深刻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他认为,日本之所以敢于侵略中国,根本原因在于当时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如果能够克服这一缺点,战胜日本的局面将会完全不同。毛主席的意思是,民众只要团结一心,就能击败日本侵略者,让日本像一头狂奔的野牛闯入火阵,最终会被烧死在全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愤怒中。
毛主席在《论持久战》中简洁的表述,精准地揭示了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人民的力量。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最终日本的侵略就如同狂奔的野牛,被世界人民的愤怒与反抗彻底击败。 在世界战争的常规中,战败国通常要赔偿战胜国的损失。而历史上的日本,每当战胜敌国时,索取战争赔款总是非常严苛。例如,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获得了2亿两白银的赔偿,同时夺走了中国的镇远舰;在1900年,作为八国联军成员之一的日本不仅掠夺了大量财物,还从庚子赔款中获得了近四千万两白银。即使其他西方列强放弃了部分赔款,日本从未减免过任何一分钱。 然而,抗日战争胜利后,关于日本是否赔偿中国的问题却一直没有明确解决。直到中日建交时,毛主席作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决定:放弃要求日本赔偿战争损失。毛主席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他只是宽宏大量吗?其实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原因。 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国联合发布了《波茨坦公告》,要求日本投降。公告中明确指出:日本可以保留必要的工业设备和实物以维持经济运转,其他财产可用来赔偿。然而,战后日本的情况却让人失望。日本不仅被轰炸成废墟,甚至连维持经济运转的基础都难以保障。 虽然日本处于废墟之中,但美国在占领日本后并不关心日本能否维持经济运转,重点是如何从中获取赔偿。美国首先从日本银行提走了大量黄金,并开始拆卸日本的工业设备进行抵债。从1947年起,这项工作持续了两年多,甚至将日本的工业设备拆除到接近农业时代。尽管这些设备的价值无法准确估算,但有一点可以确定:日本的经济崩溃,根本无力支付赔款。 到了1949年,苏联成功引爆了原子弹,使美国感到巨大的威胁。经过一番讨论后,美国决定开始向日本投资,以帮助日本重建工业。很快,美国就向日本注入了154亿美元的资金,帮助其恢复工业生产,尽管军工部门未得到恢复。日本经济因此恢复并变得富裕,逐渐从一个战败国转变为美国的伙伴,并开始抵赖战争赔款。 1951年,随着朝鲜战争的爆发,美日关系更加密切。在美国的支持下,48个国家签订了《旧金山和约》,许多国家主动放弃了对日本的战争赔款。尽管日本向13个小国支付了赔款,总额仅为22.3亿美元,但这远低于其在战争中所获得的利益。为平息蒙古的抗议,日本又向蒙古无偿支付了50亿日元的赔款。显然,这些钱对于日本来说不过是杯水车薪。 蒋介石在日本投降后,曾公开表示要以德报怨,放弃对日本的战争赔偿。此举旨在讨好日本,希望借此获得其支持,共同对付共产党。后来,蒋介石让日本战争罪犯冈村宁次成为战争顾问,足以看出他此时并未真正追究战争赔款。 然而,随着国内舆论的压力,蒋介石不得不审判冈村宁次,并重新提起战争赔款的问题。然而,战时日本一穷二白,赔偿几乎成了不可能的任务。尽管蒋介石提出要求日本支付40%的赔款,但由于许多国家也在争夺这笔赔款,中国始终无法争得有利地位,赔款问题被一再拖延。 1952年,蒋介石与日本重新谈判赔款问题,但美国在背后始终加以阻挠。最终,蒋介石只能顺应美国的立场,宣布放弃战争赔款。 这一决策引发了中国大陆的强烈反对,尤其是日本方面的态度异常强硬。日本提出两个理由:首先,日本在中国东北留下的重工业设施可以用来抵偿损失;其次,新中国当时不被联合国承认,因此即使赔偿也应支付给蒋介石政府。这些理由显然不成立,尤其是重工业设施早已被苏联和美国拆除,根本无价值。而新中国作为唯一能够代表中国的政府,理应得到战争赔偿。 尽管中国大陆在蒋介石宣布放弃赔偿后遭受了巨大的外交阻碍,但这也为日后中日关系的改善铺平了道路。到了1972年,中日两国的邦交正式正常化。 在这一过程中,田中角荣作为日本新首相,对中国采取了更为务实的态度。他在中日建交时表示对过去的历史给予反省,尽管这种反省显得有些轻描淡写。周恩来总理与田中角荣的会谈过程中,一直坚持要求日本为过去的侵略历史承担更多责任,最终日本在联合声明中修改了表述,承认了过去战争给中国带来的重大损害。然而,尽管中日两国最终达成了建交协议,赔偿问题仍未得到妥善解决。周总理明确表示,战争赔偿问题的解决需要慎重对待,不仅是为了中国的利益,更是为了避免未来中日关系的矛盾。这一立场,体现了中国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与对未来的理性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