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李世民曾经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意思是,人们通过铜镜可以照见衣服和帽子是否整齐,历史则可以作为镜子,帮助我们了解一个国家的兴衰更替。只有不忘历史,才能走得更远。今天,我们就通过一些百年前法国报纸上的中国图像,来回顾那个时代的中国。
【1900年:分蛋糕的列强】大家都知道,近代中国的历史充满屈辱。曾经强大的帝国因为闭关锁国,错过了近百年的发展机会。而在清朝走向衰落的同时,西方列强迅速崛起,甚至日本也通过明治维新取得了发展。于是,这些国家纷纷把目光投向中国,想要瓜分这块庞大的蛋糕。在图画中,西方列强围在中国周围,背后却是一个被恶化形象的清朝大臣,他似乎在试图阻止这些列强的动作,但尽管他的身形被放大,依然无法改变什么。 【法国报纸上的慈禧】那时的清朝掌权者是慈禧太后,虽然国家的落后不应完全归咎于她,但她无疑要负一定责任。慈禧是一位顽固的保守派,始终致力于维护清朝的统治。她对列强的侵略和百姓的疾苦漠不关心,甚至为了自己的私欲,将光绪帝当作傀儡皇帝,导致了维新运动的失败。报纸中的慈禧太后穿着龙袍,但形象却被刻意丑化,目光呆滞,显得十分冷漠。 【1900年:义和团的愤慨】义和团是晚清时期的一个民间组织,最初成立时,他们的目标是反清复明。但在民族危机面前,义和团的口号变成了扶清灭洋。从表面来看,义和团的初衷是好的,他们想要保护自己的国家,但他们的方法却大错特错。他们不是想着如何壮大自己,而是通过烧毁教堂、杀害传教士、抵制所有外国事物来表达抗议。 【1900年:义和团成员被杀害】但令人遗憾的是,清政府也没有好好指挥这些民众反抗洋人,他们靠一些落后的武器和军力与洋人作战,自然无法胜利。反而,这为列强提供了借口,八国联军趁机发动了侵华战争。义和团和清军节节败退,清朝政府立刻改变态度,将责任推给了义和团和部分官员。最终,许多义和团成员被杀害,部分官员被撤职。图中描绘的就是义和团成员被杀害的悲惨场面。 【1900年10月:被军队护送的李鸿章】在这个危急时刻,张之洞等人讨论过,如果北京不保,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若丧命,就推李鸿章为总统。李鸿章曾尝试与孙中山接触,但因双方互有戒心,这件事未能成行。然而,最终李鸿章被推出来,成为清廷的替罪羊,被任命为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在这场动荡中,列强为了确保和议顺利,派遣军队护送李鸿章北上。照片中看到的就是洋军护送李鸿章的场景。辛丑条约在1901年签订,李鸿章承受巨大压力,最终病逝。 【1911年:第一次看到飞机的中国百姓】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飞机是再平常不过的交通工具。但对于1911年的中国百姓来说,飞机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当时很多人第一次看到飞机飞过天空时,表现得既惊讶又恐惧。许多人甚至被吓得四处逃跑,无法理解为什么这东西能够在空中飞行。【1912年:袁世凯剪辫子】辛亥革命爆发后,袁世凯成为清朝最后的救命稻草,他控制着北洋军,清朝如果得到他的支持,南北可能会分裂。但袁世凯有着自己的野心,最终与孙中山达成协议:只要他促成清廷退位,就让他成为中国的总统。袁世凯顺利实现了这一目标,清朝在一纸退位诏书中结束了近三百年的统治。袁世凯成为了总统,尽管他依然持有旧思想,但为了适应新时代,他也带头剪掉了辫子。这一举动象征着旧封建王朝的彻底结束。 通过这些历史画面,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清朝的落后与屈辱,同时也能看到许多人在那个时代奋起抗争,甚至用自己的青春、热血与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和平与发展。我们应该牢记这些历史,才能避免重蹈覆辙,再次陷入屈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