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皇帝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他六岁即位,十四岁便开始亲政,原本有着广阔的前景。然而,24岁时,顺治皇帝不幸感染了天花,这种病当时几乎是无法治愈的。在他生病后的短短五天内,顺治做了最后的决定:他选择了继承人并立下遗诏。顺治的遗诏内容简单明确:立皇三子爱新觉罗·玄烨为皇太子,继位为皇帝。玄烨就是后来的康熙帝,彼时他只有8岁。除了指定继承人,顺治还为康熙安排了四位辅政大臣,分别是: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
如果顺治帝的健康没有问题,他可能不会这么早就立太子。毕竟,他才24岁,谁也没有想到他会突发疾病去世,包括顺治帝自己也未曾预料。事实上,顺治帝选择立玄烨为继承人,是在临终前经过深思熟虑的决定。当时,顺治虽然有八个儿子,但玄烨并不是嫡长子,也不是唯一的选择。为何最后选中他呢?这与继承制度的变化有很大关系。在顺治之前,清朝的皇位继承是由八旗贵族开会商议决定的,例如皇太极和顺治帝的继位,都是通过各方势力的妥协。而顺治帝开始,继承人由皇帝自己直接指定,这种制度延续到康熙帝时期,开启了秘密立储的传统,使得皇帝成为唯一能决定继承人选的权威。 在顺治帝病重时,顺治的八个儿子情况各异:长子爱新觉罗·牛钮在9岁时夭折,次子福全当时9岁,三子玄烨8岁,四子出生不到100天便去世,五子常宁5岁,六子奇绶2岁,七子隆禧也是2岁,八子永干才出生不到十天。顺治的所有儿子都不是嫡长子,全部由妃子所生,因此没有嫡庶之分。排除掉已故的两位儿子,顺治帝可以考虑的继承人只剩下六个。而其中,六子奇绶、七子隆禧、八子永干年纪太小,根本不具备继位的能力。那时的清朝刚刚建立,面临诸多政治和经济问题,尤其是南明的抗争以及各地反清的起义,国家急需一位能够迅速掌控朝政的皇帝。因此,顺治帝自然不会考虑选择这些年幼的儿子。 顺治帝真正考虑的继承人,只有9岁的福全、8岁的玄烨和5岁的常宁三个孩子。常宁年仅5岁,虚岁才刚刚过五,虽然顺治帝自己也是6岁即位,但他深知幼帝容易被权臣操控。顺治帝自己在即位前8年,深受多尔衮控制,亲身体验了这种被权臣制约的痛苦。因此,顺治帝不愿意让自己的继承人年纪太小,担心再度陷入类似的局面。与此同时,5岁的常宁不论是在政治能力还是管理事务上,显然还无法独当一面。因此,常宁很快被排除在继承人之外,剩下的选择就是福全和玄烨。 接下来,顺治帝在福全和玄烨两人之间做出了选择。福全和玄烨各有不同的特点,顺治帝最终选择了玄烨,原因有几点。首先,玄烨的志向显然远大。顺治帝曾询问福全未来的志向,福全答道,他希望能当一个贤明的王。而玄烨则回答说,他希望像父皇一样,成为一位好皇帝。顺治帝深知,作为皇子,不想当皇帝的并非合格之选,而福全的回答虽然温和,却缺乏雄心。相比之下,玄烨的回答让顺治帝看到了他未来作为一位皇帝的潜力,显然,顺治帝更倾向于选择具有远大志向的继承人。 其次,福全的才华显然不如玄烨。从福全的军事生涯来看,他虽然曾带领清军在乌兰布通之战中大败蒙古准噶尔部,但战略上却犯了严重的错误。他没有意识到噶尔丹使用了拖延战术,错过了歼灭敌军的最佳时机。这一错误在后来被康熙帝视为战略上的重大失误,最终错失了机会。而玄烨的能力则相对突出,虽然这件事发生在顺治去世后的30年,但从能力上来看,福全与玄烨的差距显而易见。顺治帝作为一位明君,深知自己孩子们的学习情况,亲自考察过他们。因此,他很清楚,玄烨是一个聪明且有潜力的皇子。 最后,玄烨还曾经得过天花,并且成功存活下来,免疫了这种致命的疾病。天花在当时是致死率极高的疾病,顺治帝自己就是因为天花去世的。既然玄烨已经免疫,顺治帝选择他作为继承人,也无疑是为确保清朝的未来更加稳固。福全虽然身体健康,但并没有经历过天花,无法保证他未来不会染上此病。因此,顺治帝最终选择了玄烨作为继承人,这不仅是因为他具有出色的才智和志向,还因为他具备了更强的健康保障。通过这些因素的综合考虑,顺治帝最终决定将继位的重任交给玄烨,而不是福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