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各国真正感到震惊的,并非是俄罗斯军队的进展,而是美国突然提出的所谓“28条和平协议”,它意味着美国准备退出,并将责任转交给欧洲。这份提案无疑是乌克兰的噩耗,它要求乌克兰承认俄罗斯占领的领土,并削减自己的军队规模一半,同时放弃长程打击武器。尽管美国称其为“和平方案”,但是在法国、德国、意大利以及波兰等国看来,这更像是一份“甩锅协议”,美国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结束战争,同时将长期的风险留给欧洲。
欧洲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正面临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美国正逐步收缩其全球战略资源,转向更具优先性的方向。与此同时,俄罗斯趁机扩张,不仅在周边地区施压,更是直接动手改变国界。中东局势也动荡不安,随时可能爆发新的能源和安全危机。曾经能够勉强维持秩序的全球安全架构正逐渐崩塌。所有这些因素加在一起,意味着一旦大国重新洗牌,最容易受伤的将是那些地理位置靠前、防线薄弱的国家。正如欧洲外长瓦德普尔所说,乌克兰是欧洲的安全屏障,一旦乌克兰崩溃,整个欧洲的安全风险将大幅上升。欧洲现在对乌克兰的态度,实际上是在用别人的国土来托住自己的安全底线。 更让欧洲不安的是,这份提案背后的逻辑——“侵略通过谈判可以合法化”。欧盟外交负责人卡拉斯的话十分尖锐:“奖励侵略,只会引发更多侵略”。这一观点并非愤怒的情绪,而是历史上无数次的教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对挑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最终换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南斯拉夫战争爆发时,欧洲在自己家门口都无力制止流血,表现出巨大的软弱;而在2014年,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时,西方的反应迟缓、半真半假,最终导致俄军直接向乌克兰发动全面进攻。如果今天乌克兰被迫割地,那将为未来的侵略行为树立危险的先例:只要敢动手、敢占领,哪怕违反国际法,只要坚持下去、通过谈判,迟早可以将已占领的领土合法化。对欧洲来说,这无疑是在自己身上埋下了地雷。 对美国来说,乌克兰是一个“远方战场”,横隔一个大西洋,哪怕发生重大变故,也有缓冲期;但对欧洲而言,乌克兰正是直接挡在眼前的“防线”。如果乌克兰被迫割地,俄罗斯的前线将实际向西推进数百公里,波兰、斯洛伐克、罗马尼亚等东欧国家将迅速暴露在俄罗斯势力范围的边缘,欧洲的战略缓冲区将压缩到冷战结束以来的最低点。正如法国外长所说:“和平不能是投降。如果乌克兰倒下,下一站就是我们。”这话一点也不夸张,欧洲现在所做的并非是勉强为乌克兰撑场面,而是拼命为自己争取一条生死防火线。因此,许多欧洲国家比乌克兰自己更为激动,因为它们清楚自己脆弱的底子。近年来,欧洲的工业化进程逐渐放缓,武器弹药的生产能力明显不足,各国的军费投入也远远落后于美国。尽管北约这个组织的存在提供了某种程度的安全保障,但一旦真正面临硬碰硬的对抗,除了美国,没有第二个国家能够在最前线挺身而出。美国可以在推动停火谈判的同时,按自己的利益重新布局资源,但欧洲没有这种余地。它与俄罗斯太近,无法装作视而不见。因此,当听到“28条方案”的时候,基辅可能感到憋屈,而许多欧洲首都则感到毛骨悚然。 欧洲之所以反对这份提案,并不是反对“和平”本身,而是反对将所有代价都转嫁到自己身上的和平。如果乌克兰被迫割地,欧洲这套本就脆弱的安全体系将会彻底失稳。如果美国借停火为契机逐渐抽身,欧洲将不得不单独面对一个更强大、距离更近、并已经试探过底线的俄罗斯。而一旦侵略通过谈判被包装成“合理让步”,未来类似的战争将在欧洲周边频繁上演。俄乌冲突从来就不仅仅是乌克兰的事情,它关系到欧洲未来的安定与否。对于欧洲而言,最可怕的,莫过于所有的风险都被无情地压在自己身上,这也是为什么欧洲几乎集体反对这一方案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