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为什么三国蜀汉大将姜维的北伐会接连失败? 255年11月11日,姜维在北伐途中攻打魏军据点时失败,被迫撤退到钟题(今甘肃临洮南)。 为什么姜维的北伐屡屡失败? 姜维一共进行了11次北伐,其中第一次他西入羌中进行战斗,没有继续北进;第二次则是在汶山郡平定叛乱,也未继续北上;后来的几次北伐几乎都从祁山出发,进入了不同的陇右和天水地区。我们可以来看看他后期几次北伐的失败过程。 在253年,长期阻止北伐的蜀汉重臣费祎被魏将郭脩刺杀后死去,姜维的行动才得到了释放。 有些阴谋论者认为,郭脩的死可能与姜维有关。 同年3月,东吴权臣诸葛恪带领20万大军进攻魏国淮南地区,姜维对此十分高兴,立即派兵开始北伐。 当时,姜维的老对手,魏军雍凉地区的总司令郭淮因为年老退役,兵权交给了陈泰。陈泰虽有一定的能力,但他在军政经验方面远不及郭淮。 姜维趁机进入甘肃省,而陈泰并未急于出击,他知道姜维的后勤线脆弱,无法长期保持补给。因此,陈泰选择坚守洛门(今甘肃甘谷西),并等待姜维的补给线出现问题。 姜维从汉中出发进攻关中地区时,只有五条主要道路可供选择。 其中,子午道和傥骆道都过于险峻,适合小规模兵力行进,但不利于大军行进,也不适合运输粮草。其他的褒斜道和陈仓道相对较好,但路程依旧漫长,且难以支撑长期补给。 相比之下,祁山道虽然较远,却是相对平坦的道路,适合运输粮草。这个道路的优势在于,它的出口位于陇右地区,距离魏军的长安较远,魏军无法全力防守,因此在战争初期,蜀军能占据一定优势。 诸葛亮的北伐就曾多次选择了祁山道,而姜维的北伐大多也是沿此路线。 在第一次北伐后,姜维的军队因缺乏粮草,被迫撤退,虽然这次行动没有给蜀军带来损失,但也未能获得任何战功。 254年的政变与姜维的第一次成功 在254年,魏国发生了政变,司马师篡位,杀害了李丰和张缉,导致魏国陷入混乱。正是在这种动荡局势下,姜维趁机发动了进攻。 魏国的将领对司马师的不满,导致了狄道的李简主动向蜀汉投降。姜维很快占领了狄道,并包围了魏军的襄武。在此过程中,姜维成功斩杀了魏将徐质。 然而,在进攻过程中,姜维中了魏军的拖刀计,导致蜀汉前军将领张嶷阵亡,魏军逐渐稳定,开始采取持久战术,姜维也因粮草不足而被迫撤退。撤退时,姜维将周边的老百姓全部撤回蜀汉,留下了空城。 陈泰因功被任命为征西将军,继续防守魏国西部。 255年的北伐失败 到了255年,司马师因病无法理政,姜维趁机再次北伐。但这一次,蜀汉内部出现了反对声音,许多大臣认为蜀军的力量太弱,且补给困难,北伐无望。尽管如此,姜维依然继续带领军队北上,目标是占领狄道。 魏军的陈泰得知姜维的计划后,决定稳守防线,派遣王经坚守狄道。刚刚上任的王经急于立功,决定出击蜀军。结果,经过一场艰难的战斗,王经大败,魏军损失惨重,王经退回城内防守。 此时,姜维的军队因长途跋涉,军粮已经接近耗尽,但战斗力依然不容小觑。而魏军的陈泰等援军赶到后,姜维反而面临着更大的压力。 邓艾的救援与姜维的撤退 在魏军援军到达后,局势发生了急剧变化。魏将邓艾通过巧妙的战略绕过了蜀军阵地,成功欺骗姜维,使得魏军士气恢复。姜维见局势不利,只得撤退。 然而,即便姜维成功占领了狄道,他依然未能获得决定性胜利,因为北伐的目标并非简单的占领某个地区,而是打击魏国的核心力量。 军事困境与国家困境 姜维面对的最大问题是,蜀汉的军队人数有限,且长期依赖外部支援和艰难的补给线。而魏军兵力充足,且军粮充裕,可以通过坚守城池来拖延战斗,最终耗死姜维的军队。 而且,蜀汉国内的民生困境也十分严重。由于长期战争和人力不足,蜀汉的农业生产受到了影响,粮食产量下降。连年征战使得蜀汉百姓苦不堪言,甚至出现了大规模的民变。 到256年,姜维再次北伐,但由于魏军总司令邓艾的出色指挥,姜维再次失败。姜维在此次战斗中损失惨重,百姓对北伐产生强烈不满。 即便如此,姜维依然没有取得决定性胜利,北伐的困境没有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