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太监来路有4种,但李莲英不属于任一种,难怪能出人头地!
清代的太监,其来路有人归纳为四条:
第一条是穷人家被穷困所迫,把孩子送进宫去,指望将来或许能得些好处;
第二条是一些游手好闲的歹徒,拐骗无知少年或儿童,送到专门“制造”太监的慎刑司等处去骗卖钱财。
第三条是“制造”太监的慎刑司官员自己诱骗。
第四条是有些犯了重罪的人,利用“净身”来逃避刑罚。
这四条应该说概括得还是很准确的,但李莲英却哪一种类型也不能全对得上号。李莲英的出身和经历都比较复杂。他早年当过私硝贩子。
在李莲英生活的那个时代,人们常将芒硝与萝卜同煮,经过滤后结晶后得到一种粉,时称“玄明粉”或“元明粉”,这是一味维得的中药,其性来,其味咸苦辛,能浮下、深热、润燥、软坚,主治肠胃。李莲英在贩硝的过程中,常常往元明粉里掺假,弄得差点出了人命。大城县的捕快因之曾将李莲英抓到县街门里关了一段时间,并当众将他枷号示众。受了这次侮辱以后,李莲英发誓要改变自己的门庭,将来在人前显贵,报这一枷之仇。
要改换门庭就要想办法接近上层人物,为此,李莲英又改行以补鞋修鞋为业。年纪尚轻、阅历也浅的他未操此业之前从未穿过皮鞋。据他所见,穿皮鞋的多是阔人,阔人们穿鞋也会坏,坏了就得找人修,所以,他选中了补鞋这一行,操上此业之后他才发现,阔人们虽然穿皮鞋,但却决不来修鞋,来修鞋的决不是什么阔人。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李莲英开始变得游手好闲、不务正业起来。他本人也由一个尚存一点羞耻之心的少年变成了一个“亡赖子”。
该干点什么呢?李莲英常常问自己。那年头,穷人恨阔人,也羡慕阔人。李莲英怀着这种“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四处乱窜。当时,他们邻村有一个名叫沈兰玉的,其家原本也极穷,可是自从沈进官里当了“老公”以后,不到十年的工夫,他们家就阔起来了。有了好几十亩地,还栓了好儿头大牲口,发这种“老公(太监)”财的虽然被人看不起,但李莲英却觉得舍此没有更好的办法。于是,他打定了主意要改行当太监。
他出身虽然贫苦,但却不是被父母所逼才当了太监的,他入宫时年纪已经不小,谁也拐骗不了他,更没有犯下什么了不起的重罪。他入宫当太监,完全是为了出人头地。或许正是因为心里想的不一样,李莲英最后才能比别的太监高人一等。当然,这也不是夸奖,这不过李莲英和同时代的太监相比,确实有很多看点,他从一个不入流的小太监到成为慈禧眼中的红人,别人替代不了他,这就能说明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