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保卫战》剧中,第一次长沙会战期间,薛岳运筹帷幄,而真实历史中起了重要作用的第15集团军代总司令关麟征(总司令由薛岳兼)甚至连脸都没露一下,这就不合适了。
实际上,在本次长沙会战中,关麟征所起的作用,某种意义上讲,可能超过了第九战区代司令长官薛岳:他即是战略的发起者,又是战役的重要执行者。
甚至可以这么说,要不是关麟征坚决主张在长沙以北与日军决战,以及关部在前线浴血杀敌的话,可能长沙第一次遭受攻击就沦陷了。
冈村宁次指挥的日军第十一军突破新墙河防线、呈现出向长沙攻击前进的架势后,蒋校长、白崇禧为代表的总部,陈诚、薛岳领衔的九战区长官部,以及关麟征为代表的一线部队主官,产生了截然不同的作战思想。
白崇禧的意见是,放弃无险可守的长沙,退守衡山之南的衡阳
白崇禧认为,抗战是长期之事,大敌来犯,不能用水来土掩的机械方法,保全实力以支持持久抗战、以空间来换取时间才是可取之策。
白氏建议,放弃长沙以北,把九战区的主力部队撤到醴陵、衡山等山区,他还劝薛岳“免做无谓之牺牲”。
白崇禧的理论受到了军令部长徐永昌、参谋总长何应钦的嘲讽,指责白氏“不该到处论说避免牺牲,致动摇作战心理”。
但是,蒋校长起初“勉从其议”,算同意了白崇禧放弃长沙退守衡阳的意见。
薛岳则主张两全其美,一方面固守长沙,一方面诱敌于长沙以南的浏阳河谷决战
说话很有分量的军令部次长刘斐也主张薛岳退守衡阳。
受蒋委托,白崇禧、陈诚来到了九战区长官部暂在地渌口,共同商议战略。
薛岳坚持己见,他请白陈转告蒋氏,“战胜,是国家之福;战败,我薛伯陵自杀谢罪!”他甚至还当面指责白氏“枉读兵书,这种退守的亡国论调,令人无法接受”。
见陈诚先被薛岳说服了,白崇禧也就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也就是说,在多方的博弈争论中,薛岳的意见最后占了上风。
但关麟征坚持在湘北与日军决战,为此他还单独致电了蒋氏
关麟征不同意在长沙以南与日军决战,他认为既然都是诱敌深入,与其顶着舆论骂名在长沙以南作战,不如就选在长沙以北,这样就不会有放弃长沙之嫌。
薛岳终于下定决心,听取了关麟征的意见。接到电报的蒋氏,也认为关麟征的意见颇有道理。
就这样,第一次长沙会战的战略之争中,关麟征改变了薛岳的想法,薛岳又改变了统帅部的思想,整体方案算定下来了。接下来就是方案的具体执行。
薛岳也真够胸襟和气魄,对顶撞了自己的下属关麟征,不但没加以限制,还决定补强他的兵力:出了第15集团军原辖的52军、37军、79军外,又把自己嫡系第4军、彭位仁73军、李觉70军都调拨过来,关部一下子猛涨到了六个军。
结果,日军在九战区各部的打击下遭受重创,不得不进行反转,退回了新墙河以北。
战后,薛岳、关麟征头上的“代”字都没了,实任战区长官、集团军总司令。
第一次长沙会战,因为关麟征,薛岳改变了既定战略,薛岳又说服了统帅部,引发了连锁的积极反应,或许这就是如题所说的因一个人改变了战局吧